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9 18: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区域认知: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海域。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解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3.人地协调观: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趋利避害指导生产和生活实际。 4.地理实践力:模拟演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1)海—气间水分交换:海洋向大气中输送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又以降水的形式落到海洋。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会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进而影响海水的密度。
(2)海—气间的气体交换:海水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海洋对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海—气间的固体物质交换:陆源物质、火山物质等通过大气进入海洋;同时,海洋中的固体物质也会进入大气。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在相互制约的大气—海洋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动能。
(1)大气和海洋的热量都来自太阳辐射,但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环流和热带气旋为海洋提供动力。
(1)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在哪儿
提示:海水温度高的海区,蒸发量大,同时向大气中提供的热量也多,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是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2)全球水热交换主要通过哪些形式实现
提示:全球大气运动的季风环流,三圈环流;陆地的水体转换;洋流系统等。季风环流和水体转换实现海陆间的水热交换,三圈环流和洋流系统实现高低纬度间水热交换。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其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1.对水量平衡的影响:全球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气相互作用参与了水循环。
2.对热量平衡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共同维持了全球热量平衡。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影响。
①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使世界各地出现气候异常。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水异常增多,甚至引发洪涝灾害;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异常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②对全球生产和经济产生影响。赤道东太平洋沿岸海域鱼类大量减少,捕鱼量下降,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
③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具有全球性,且影响越来越深刻。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可能出现哪些现象
提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南方地区往往出现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东、中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
(2)影响。
①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严重。
②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偏少,旱灾加重。
探究一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全球水平衡,是质量守恒定律在全球水循环中的特定表现形式。通过全球水循环,平均每年从陆地和海洋蒸发的水量为577 000 km3,等于每年降到地球表面的降水量。下图是全球水平衡示意图。
科学观测显示,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而高纬度海区海水的热量损失非常严重。
[思考]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的数据说明全球水量平衡和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地。
答案:海洋(458)和陆地(119)降水量之和为577 000 km3,海洋(505)和陆地(72)蒸发量之和为577 000 km3,两个数据相同,说明了全球的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同,维持了水量的平衡。海洋蒸发量(505)占全球降水量(577)的87.5%,说明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地。
(2)(区域认知)分析南北纬30°附近海域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和高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下降的原因。
答案:低纬度海区通过海水运动(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海区,使得低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不会持续下降。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作用 作用方式 具体过程
海— 气 相互 作用 海—气 水分 交换
海—气 间气体 交换
海—气 间固体 物质交 换  
海— 气间 的 能量 交换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大气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海— 气相 互作 用对 全球 水热 平衡 的 影响 促进水 平衡
促进热量平衡
维持地球水热平衡
(2022·辽东南协作体联考)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没有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过程的是(  )
A.太阳辐射
B.海洋的长波辐射
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
D.太阳的短波辐射
(3)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
思路点拨:第(1)题,海—气间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就是海水的蒸发与降水过程,图中的③为蒸发,④为降水,①为太阳辐射,②为海洋长波辐射,C正确。第(2)题,太阳的短波辐射来自太阳,没有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D符合题意;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又以②海洋的长波辐射向大气输送热量,同时③海水蒸发吸热,又以④降水水汽凝结向大气潜热辐射,A、B、C能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不符合题意。第(3)题,高纬海域获得太阳辐射少,热量最少,海洋蒸发水汽最少,C正确。
答案:(1)C (2)D (3)C
探究二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思考]
(综合思维)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示:这两种现象实际上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升高,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当东南信风增强时,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降低,发生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及影响。
(2)拉尼娜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比较
内容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图示
东南 信风 弱 强
赤道 逆流 强 弱
太平 洋水 温  大洋东岸 增加 降低
大洋西岸 降低 增加
沃克环流 减弱或消失 增强
气候 太平洋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太平洋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气 候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历史上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间间隔大约为7年,但是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间间隔在缩短
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如图所示: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异常的表现,下图为南美洲不同年份某季节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海域形成大渔场的主要原因是
 。
(2)⑤附近海域水深达6 000 m以上,判断该海域的海底地形是    ,形成原因是                         ;其附近海岸类型主要是    海岸,特点是                。
(3)图中①②③④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4)表示厄尔尼诺年份的图是   (填“A”或“B”)图,判断的理由是                               。该现象发生时,①海域海—气相互作用发生的变化主要有 

 。
思路点拨: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①海域地处秘鲁西海岸,受秘鲁寒流(或上升补偿流)的影响,营养物质丰富,形成秘鲁渔场。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⑤附近海域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其附近海岸类型主要是基岩海岸,具有海岸线曲折或坡陡水深的特点。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②处有巴西暖流流经,①处有秘鲁寒流流经,②处海水比①处蒸发旺盛,②处盐度较①处高;④处有淡水河的流入,盐度比③处低;①处地处副热带海区,盐度较③处高。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A图中信风减弱,来自赤道海域的暖海水向东、向南扩展,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一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B图中信风增强,来自赤道海域的暖海水向西、向南扩展,秘鲁沿岸海水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①海域水温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海—气之间水分交换活跃,蒸发量增加,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增多。
答案:(1)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物质丰富
(2)海沟 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 基岩 海岸线曲折或坡陡水深
(3)②①③④
(4)A 信风减弱,来自赤道海域的暖海水向东、向南扩展,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海洋水温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海—气之间水分交换活跃,蒸发量增加,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增多
厄尔尼诺与中国东部南涝北旱降水格局的关系
  过去500年间,中国东部南涝北旱降水格局在厄尔尼诺年的发生概率为41%。过去281年间,44次异常“丰梅”(有的年份,梅雨带比较强,称为“丰梅”)事件中33次发生在受厄尔尼诺影响的年份,占全部事件的75%。模拟结果显示,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及衰减年,华北降水显著减少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增加;当厄尔尼诺强度增强后,中国东部降水变化幅度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与中国东部南涝北旱降水格局密切相关,可作为其早期预警信号。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②为东风,它所处的风带是 ,
位于A处著名渔场的名称是     ,位于B处附近的群岛国家的名称是      。
(2)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说明厄尔尼诺对A处渔业生产的影响。
(3)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①森林火灾 ②泥石流 ③地震灾害 ④洪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题思路:第(1)题,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分布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部和西部;图中箭头①②都处在东南信风带;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秘鲁渔场附近,B处位于亚洲东南部,其附近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第(2)题,正常年份,南美洲沿岸及东太平洋赤道地区都是冷水上泛区,海面温度较低,海水中饵料丰富,有利于海洋渔业的增产;但当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渔业生产大受影响。第(3)题,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西部暖性海水增加,海水表层温度升高,大气对流旺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太平洋西部沿海地区蒸发量增大,水汽增多,上空往往出现大范围积云,导致比正常年份更多的降水,极易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
答案:(1)东南信风带 秘鲁渔场 印度尼西亚
(2)由于东风强度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秘鲁沿岸(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海面水温升高,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对A地的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C
一、选择题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由厄加勒斯浅滩向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向产卵地大迁徙。下图为非洲南部海域沙丁鱼分布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的原因是(  )
A.西风漂流影响,水温低
B.光合作用强,季节变化小
C.海水浅,海面风平浪静
D.浅滩面积小,生存空间狭窄
2.与厄加勒斯浅滩相比,沙丁鱼产卵地附近5—7月(  )
A.气温较高 B.气温较低
C.降水较多 D.风力较大
3.图中洋流不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
A.高低纬之间的水热交换
B.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
C.影响海洋生物的迁移
D.促进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
解析:1.A 2.A 3.D 第1题,根据材料“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并结合图示可知,西风漂流影响使得厄加勒斯浅滩成为南半球沙丁鱼主要集聚水域;其余选项与题意矛盾。故A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沙丁鱼产卵地附近受暖流的影响,气温较高;该地是热带草原气候,干季降水少,风力较小。故A正确。第3题,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是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实现的,D符合题意。
  读图,回答4~5题:
4.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5.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解析:4.D 5.B 第4题,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能作用,不属于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第5题,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越突出。
二、非选择题
6.沃克环流是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图1为南太平洋部分海区等温线及沃克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与A海域水温垂直方向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图(数字序号),分析该海域海—气水分交换活跃的主要原因。
(2)有些年份,B海域水温异常    (填“升高”或“降低”),会引起沃克环流减弱或消失,从而出现      现象。该现象对B海域及沿岸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
解析:第(1)题,海水表层和底层温度变化小;A海域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本题应从洋流影响该海域的蒸发、降水的特点方面分析。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沃克环流减弱或消失,受沃克环流的影响,该海域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冷水性鱼类死亡减产等。
答案:(1)② 该海区纬度低,有暖流流经,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富。
(2)升高 厄尔尼诺 降水增多,洪涝频发,渔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等
三、优选题
7.(2021·辽宁丹东模拟)降水再循环率是指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近日研究发现,当前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次年夏季对流层低层有大尺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抑制了印度半岛中北部降水,进而影响青藏高原。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推测前冬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化的原因有(  )
①高压控制下,青藏高原降水减少 ②高压北部的偏西风促进热带水汽向青藏高原输送 ③多晴天,蒸发加强 ④阴雨天增加,蒸发减弱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前冬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流出水汽较正常年份增多,且蒸发转化为降水的水汽变少,所以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小,B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外部水汽流入量增加,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变小。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海—气相互作用 1、2、3、13
全球水热平衡 4、5、8、10、1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6、7、9、12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回答1~3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3.与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无关的环节是(  )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雨 D.植物蒸腾
解析:1.D 2.B 3.D 第1题,1975—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先淤积、后侵蚀。故D正确。第2题,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减小,说明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减少,海水侵蚀增强。故B正确。第3题,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是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实现的,与植物蒸腾作用无关,故D符合题意。
  (2022·云南大理期中)“海浩”是指海面上出现白茫茫云雾的现象。2021年1月7日清晨,青岛经历寒潮天气时,青岛近海海域像开了锅,海面上“蒸汽腾腾”,海水仿佛被煮沸了一般;船只、海岛影影绰绰,仿佛置于云层之上,如梦如幻。下图为青岛近海海面出现的“海浩”奇观图。据此回答4~5题:
4.“海浩”景观的形成反映出(  )
A.海—陆间的水汽输送
B.海—气间的水热交换
C.海面风力较小
D.水温低于气温
5.“海浩”景观的形成有利于(  )
A.加大海—气间热量差异
B.维持水热平衡
C.加大海—气间水分差异
D.维持大气稳定
解析:4.B 5.B 第4题,青岛经历寒潮天气,当干冷的气流经过暖湿的海面时导致海面水汽凝结形成水晶,“海浩”现象反映出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不是海—陆间的水汽输送,B正确,A错误;由材料可知,水温比气温高才能使暖湿海面水汽凝结形成水晶,形成“海浩”,D错误;“海浩”景观的形成与海面风力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第5题,“海浩”现象是干冷气流与海面暖湿气流发生水热交换,暖湿气流遇到干冷气流凝结形成水晶,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可以维持水热平衡,B正确;“海浩”景观的形成加强了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可减小海—气间热量差异和水分差异,使大气变得更不稳定。
  (2022·福建三明月考)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下图为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7.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解析:6.C 7.C 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第7题,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洲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可能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
  (2022·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检测)暖池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多年平均水温28 ℃以上的海区,其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3 ℃—9 ℃。暖池的面积变化可影响亚洲、太平洋乃至全球的气候。据此回答8~9题:
8.暖池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运动
C.海陆分布 D.海水深度
9.暖池面积增大的年份(  )
A.西太平洋国家旱灾频发
B.东亚冬季风势力减弱
C.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减少
D.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
解析:8.B 9.D 第8题,纬度相同的海域受到的太阳辐射基本相同,
A错误;据材料可知,暖池位于热带西太平洋,位于信风带,当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时,为向岸风,形成暖流,而同纬度的东太平洋海区为离岸风,形成寒流,所以暖池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的主导因素是洋流运动,B正确;海陆分布和海水深度对海水表层温度影响不大,C、D错误。第9题,暖池面积增大的年份,即西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西太平洋国家降水增多,A错误;西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气压降低,与亚洲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大,更容易吸引冷空气南下,所以东亚冬季风势力会增强,B错误;西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东太平洋水温异常降低,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海水上泛剧烈,饵料更加丰富,所以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增多,C错误;暖池面积异常增大,水温越高,气流上升越强烈,容易形成强烈的低压,则生成台风的数量增多,进而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D正确。
  读全球水平衡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不正确的是(  )
A.陆地水平衡为正值
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
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
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负值
11.20°—30°纬度区域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
A.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温度降低
C.海水盐度升高
D.海水盐度降低
解析:10.C 11.C 第10题,读图可知,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的增高总体是增高的;陆地水平衡值和高纬度的海洋水平衡值大于零,低纬度海洋水平衡值小于零,故C符合题意。第11题,读图可知,
20°—30°纬度区域的海洋水平衡值为负值,说明该区域的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多,因此可知20°—30°纬度区域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海水盐度的升高,C正确,D错误;海洋水蒸发会耗热,但海水温度不一定会降低,其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A、B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海水水温分布状况。
(1)造成图中所示海区表层洋流形成的动力来自    。
(2)标出图中底层洋流的运动方向。
(3)正常年份在图中所示海区上空形成一个热力环流,请在图中标出。
(4)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域上空的热力环流有何变化 给东、西两岸天气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题,驱动图中所示海区表层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信风。第(2)题,底层洋流的运动方向与表层洋流的运动方向相反。第(3)题,大洋西部形成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大洋东部形成一个水温较低的“冷水池”,从而形成高低气压差,进一步形成热力环流。第(4)题,热力环流势力加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岸受增强的下沉气流控制,旱灾加剧;太平洋西岸则受增强的上升气流控制,易引发洪涝灾害。
答案:(1)信风
(2)
(3)
(4)变化:热力环流势力加强。影响:使大洋东岸更加干旱;大洋西岸降水偏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13.图1为太平洋地区示意图,图2是海—气相互作用异常年份太平洋沿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到B地的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自西向东航行,简述其理由。
(2)某年一月份,从波斯湾到A地的一艘油轮经过印度半岛南端附近海域时发生石油泄漏事故,下面说法正确的有(多选)(  )
A.油膜将顺着洋流向偏东方向漂去,扩大了污染范围
B.石油泄漏海区的渔业将会受到影响
C.为了减轻石油污染,应该调用除污船及时清理
D.石油泄漏海区的空气湿度将会下降
(3)图2表示      现象,该现象出现时,对澳大利亚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分析对D处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从A到B地的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自西向东航行主要从洋流对航行的影响和最短航线等角度分析。第(2)题,一月份,从波斯湾到A地的一艘油轮经过印度半岛南端附近海域时发生石油泄漏事故,油膜将顺着洋流向偏西方向漂去,石油泄漏海区的渔业将会受到影响,为了减轻石油污染,应该调用除污船及时清理,石油泄漏海区海水蒸发减少,空气湿度将会下降。第(3)题,图2表示澳大利亚沿海气流下沉,为冷海水,秘鲁沿海气流上升,温度升高,是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出现时,对澳大利亚气候产生的影响是降水减少,对D处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成因应从海水水温变化引起的上升补偿流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1)顺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度较快;基本沿大圆的劣弧,航程
较短。
(2)BCD
(3)厄尔尼诺 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影响:渔业减产。 成因:该海域水温升高,冷海水上泛减弱,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饵料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