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9 18:3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区域认知:了解自然带的地域分布。 2.综合思维: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1.自然带的形成
由于陆地上各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热量、水分及水热组合状况,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而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称之为自然带。
2.特征: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条带状分布。
二、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
(1)概念: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形成原因: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4)典型地区: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
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1)概念:在热量背景相同区域内,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而引起的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表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形成原因: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
(4)典型地区:在宽广的中纬度大陆如亚欧大陆上表现比较明显。
3.垂直地带性
(1)形成过程: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一定范围内降水增加,不同高度的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垂直气候带,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
(2)影响因素:所处纬度、距海远近、海拔、相对高度和坡向等。
(3)分布规律: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为什么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提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广阔,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所以自然带分异表现得很明显。
4.特殊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规律)
自然带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布现象。
5.意义
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探究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阳春三月,循着一个久远的梦,踏上了那块令我魂牵梦绕的江南水乡,水乡的千古秦淮情,蒙蒙烟雨梦,水乡的粉墙黛瓦,水乡的小桥流水,让我流连忘返……
这三月漫天飞舞的雪花,已经不再预示着寒冷。雪花落在脸上,轻轻的、柔柔的,有种清清爽爽的感觉;雪花落在树上,轻轻地粘在枝桠上,形成了冰凌、雪凇、树挂,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雪花落在地上,松松的、软软的,就像铺上了厚厚的地毯,给我们以银装素裹的世界……
[思考]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造成我国南北方阳春三月景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热量。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 响 因 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 布 特 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 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大陆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022·浙江浙南联盟联考)下图为我国45°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乙、丙为不同植被类型区。据此回答(1)~(2)题:
(1)甲地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温带荒漠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甲—乙—丙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思路点拨:第(1)题,依据经纬度与地表起伏状况,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植被为温带草原。第(2)题,由经纬度分析,丙—乙—甲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的为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1)C (2)B
探究二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高黎贡山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是横断山脉中最西部的山脉,其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达4 000米以上,形成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高黎贡山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位居前列,被称为“世界自然博物馆”和“世界物种基因库”,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高黎贡山不同海拔高度蝴蝶的差异。
[思考]
(1)(区域认知)不同海拔高度,蝴蝶的数量和种类有什么变化
提示:山麓蝶类色彩艳丽,种类数量较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蝴蝶种类减少,色彩变暗淡,体形变小。
(2)(综合思维)导致蝴蝶数量和种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体现了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提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变差,植被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导致蝴蝶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体现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2.基带与山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通过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珠穆朗玛峰位于亚热带。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阳坡高于阴坡,这与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所示:
4.影响雪线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影响其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坡向、降水量等。具体分析如下: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
第一步:
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第二步:
分析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第三步:
分析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第四步:
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如图是甲、乙两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2)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思路点拨:第(1)题,山体同一高度出现森林与灌木草甸的分异,主要原因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半山腰地带是地形雨最多的地带。第(2)题,读图乙可知,南坡基带高,是阳坡;南坡为阳坡的是北半球,但是无法确定东西半球;常绿阔叶林是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植被。
答案:(1)D (2)C
探究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新疆的沙漠绿洲大都出现在背靠高山的地方。每当夏季来临,高山上的冰雪消融,雪水汇成了河流,流入沙漠的低谷,就形成了地下水。地下水再流到沙漠的低洼地带时就会涌出地面,形成湖泊。由于地下水滋润了沙漠,植物草丛开始慢慢生长繁衍,就形成了沙漠中的绿洲。
[思考]
(区域认知)新疆绿洲的形成,反映了自然地域差异的什么现象
答案:地方性分异规律现象。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地方性分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地方性分异规律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其成因,如下表:
因 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 陆 分 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 形 起 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 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 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地方性分异规律现象的分类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2)“改变”: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3)“约束”: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4)块状:位于热带沙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土壤和水分等地方性分异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和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2022·浙江联盟期中)沟谷季雨林分布在地表径流汇集的封闭沟谷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某丹霞地貌的植被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该山出现常绿硬叶植被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图中沟谷季雨林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土壤 C.地形 D.光照
思路点拨:第(1)题,该丹霞山地由于山块高耸,陡崖围合,山顶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山顶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体现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谷地由于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发育偏暖湿的沟谷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该丹霞山地是因为地形导致水热条件差异进而导致山顶和山谷植被分异。
答案:(1)D (2)C
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
典型图示 解读步骤
1.“看两头,比中间,数带数”(以北半球为例) (1)看基带:从基带中解读气候和纬度信息。 (2)看山顶:从最高自然带中解读海拔和相对高度信息,大致判断山体纬度范围。例如:顶部自然带与基带接近,说明该山地位于高纬,或属于中低纬度的低山,相对高度不大。 (3)比中间: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高度的差异体现了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东西坡的差异体现了降水的差异。若同一自然带在南坡的海拔分布比北坡高,说明热量是主导因素。若同一自然带在北坡的海拔分布比南坡高,第一种解读是北坡水分条件好,原因是北坡气温低,蒸发弱;第二种解读是北坡受到了高于南坡的高原地形(热岛效应)的影响,如喜马拉雅山。 (4)数带数:若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差别较大,则自然带数量少的北坡山麓地势较高,可能为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若山腰处北坡比南坡多一森林带,则反映了北坡降水多,如天山。 2.山地垂直带谱形成因素分析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1)热量因素: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与从赤道到两极气温下降相类似,所以有如下规律: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如下图: (2)水分因素: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坡向因素: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2021·山东临朐月考)如图示意我国阴山山脉东、中、西三段部分地区的垂直带谱。据此回答(1)~(2)题:
(1)该山脉东、中、西三段的基带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
(2)与阳坡相比,该山脉阴坡垂直自然带较丰富,主要原因是阴坡(  )
A.纬度高,夏季光照时间长
B.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C.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高
D.相对高度较大,空间广阔
解题思路:第(1)题,阴山呈东西走向,该山脉东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东、中、西三段的基带分别为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因素造成的。第(2)题,根据图中山脉的经度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阴山山脉处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区域整体降水偏少,北坡为阴坡,阴坡降水少,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高,垂直自然带较丰富。
答案:(1)A (2)C
一、选择题
  (2021·辽宁抚顺期中)下面景观图依次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长白山原始森林。读图,回答1~3题:
1.上面纬度基本相同的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体现了  (  )
A.纬度地带性分异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导致以上自然景观差异形成的基础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3.这种分异规律体现得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解析:1.B 2.C 3.B 第1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长白山原始森林位于同一纬度区,热量条件差异不大,由东向西从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体现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所以差异形成基础是水分。第3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明显,这种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得最明显。
  如图为2020年3月15日同一时刻拍摄于我国某城市东西向八车道街道的景观图。街道两侧为2019年年底按同一要求移植过来的樟树,樟树是亚热带地区的优势树种,图中显示拍摄当日,街道一侧樟树已在原来光秃的树枝上长出了一簇簇新叶,另一侧樟树则新叶鲜见。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樟树树枝“原来光秃”的直接原因是(  )
A.人为修剪 B.风力大
C.冬季低温 D.降水少
5.造成图中街道两侧樟树生长状况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种植时间 B.夜间气温
C.樟树品种 D.白天光照
解析:4.A 5.D 第4题,结合材料分析,樟树作为亚热带优势树种,是典型的常绿树,不会因为风力大、冬季低温、降水较少等自然落叶,B、C、D错误;直接原因是为了减少移植后树体的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苗木工人在移植时剪掉了树木的枝叶,A正确。第5题,结合材料分析,根据“按同一要求移植过来的樟树”判断,A、C错误;街道两侧,夜间气温不会有太大差别,B错误;该街道为东西走向,由图可知,白天街道南侧樟树受道旁较为高大建筑物的遮挡,正午前后得不到阳光的照射;但由于街道比较宽敞,其南侧建筑物的影子不会遮挡街道北侧的樟树,故两侧樟树生长的光照条件有较大差异,从而造成了生长状况的差异,D正确。
二、非选择题
6.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自然带的名称:A ,
B       ,C       ,D          。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明显地反映出            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的。
(3)E山地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于自然带的      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是               造成的。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位于热带雨林带的两侧,为热带草原带,C位于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荒漠带,D位于地中海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读图可知,非洲自然带以赤道为轴,分别向南北两侧更替,东西方向延伸。这是由于纬度变化,导致热量条件变化,使得自然带发生更替,形成基础为热量,自然带分异规律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3)题,E山位于赤道附近,海拔高,随着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变化,导致自然带发生相应的垂直变化,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性 热量
(3)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发生变化
三、优选题
7.(2022·广东段考)如图示意我国某山地自然带谱分布。该山地岳桦矮曲林树木矮小弯曲,根系深。梵净山冷杉是我国贵州省唯一残存的冷杉属树种,生长在海拔2 200米以上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山地地区岳桦矮曲林树木矮小弯曲、根系深的原因是(  )
A.风小,气候寒冷
B.坡陡,防水土流失
C.风大,土壤贫瘠
D.温低,生长期较短
(2)梵净山与图示地区冷杉分布下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时间 B.水热条件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解析:(1)C (2)B 第(1)题,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纬度高,岳桦矮曲林分布在海拔1 700—2 000米之间,海拔较高。土壤贫瘠,寒冷、多大风的环境使得植物矮小弯曲、根系深,匍匐生长更易成活。第(2)题,贵州梵净山冷杉生长在海拔2 200米以上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图中山地冷杉分布下限为海拔1 100米,造成两山地冷杉分布下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贵州梵净山纬度较低,热量较丰富,降水较多,水热组合条件较好,冷杉分布下限海拔较高,B正确。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2、3、4、5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8、9、12
地方性分异规律 6、7、10、11、13
一、选择题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解析:1.A 2.B 第1题,可从图中植被的演变判断出正确答案。沿着X轴,自左向右依次是森林、草原和荒漠的过渡,说明水分减少,干燥度增加。第2题,也可从图中植被的演变判断出正确答案。沿着Y轴方向,自下向上依次是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M、热带雨林的过渡,说明M是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自然景观类型在我国江南丘陵有广泛分布。
  (2021·重庆南开中学月考)如图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典型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A.海拔 B.坡度 C.热量 D.水分
5.己地的自然带名称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苔原带
解析:3.A 4.D 5.C 第3题,读图可知,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总体上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变化的,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第4题,草原带的降水要多于温带荒漠带,且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时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可知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水分,D正确。第5题,该地位于北极圈附近,为亚寒带,因此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正确。
  (2022·浙江联考)下图为海拔近5 700米某休眠火山
(97°16′W,19°16′N)的南坡和北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回答6~
7题:
6.形成北坡热带雨林带的因素有(  )
A.暖流 信风 B.赤道低压 信风
C.信风 坡向 D.赤道低压 暖流
7.根据南北坡各自然带高度的差异,可推测(  )
A.北坡为阳坡,背风坡
B.南坡为阳坡,迎风坡
C.北坡为阴坡,迎风坡
D.南坡为阴坡,迎风坡
解析:6.A 7.C 第6题,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中美地峡。山地北坡受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加之处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东北信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多地形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A正确。第7题,同一自然带南坡的分布上限更高,表明南坡热量条件更好,为阳坡(结合纬度信息,该地一年大多数时候太阳在当地南方天空,南坡为阳坡的时间更长),北坡为阴坡。北坡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南坡为背风坡,背风坡的热量条件更好,同一自然带南坡的分布上限更高,C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9.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解析:8.C 9.B 第8题,据图可知,该山地基带为暖温荒漠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基带不是荒漠带;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第9题,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山地北坡,三地的海拔、光照、热量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水分差异引起的。
(2021·山西大同高三二模)生漆,一种从漆树皮层采集的汁液(图1),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天然涂料,生漆中的漆酚、水分、油分多少是衡量生漆品质的主要指标,优质的生漆,漆酚含量高,油分和水分含量低。我国不同坡向生长的漆树,生漆品质存在差异(图2)。据此回答10~11题:
10.产出最佳品质生漆的漆树多位于山地的(  )
A.西坡 B.南坡 C.西北坡 D.东南坡
11.生漆品质与山坡坡向关系密切,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坡向(  )
A.降水的类型和时间不同
B.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不同
C.山坡的坡度和高度不同
D.光照的时间和强度不同
解析:10.D 11.D 第10题,结合材料信息,优质的生漆,漆酚含量高,油分和水分含量低。据图可知,东南坡的漆酚含量最高,水分和油分含量低,品质最高,D正确。第11题,漆树位于同一地区,海拔、降水类型差异不大,山坡坡度差异也很小,对生漆品质影响很小,A、C错误;同一山坡上的土壤温度变化不大,B错误;山坡坡面不同,接受的阳光照射强度、时间不同,影响生漆的品质。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21·河南名校联考)读下面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自然带名称,并阐释判断理由。
(2)该山地西坡以荒漠、草原自然带为主,分析其原因。
(3)该山地顶部无积雪冰川分布,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判断甲自然带的名称,并从水热条件入手,分析其原因。第(2)题,从与夏季风的关系和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入手,分析山地西坡自然带以荒漠、草原带为主的原因。第(3)题,从纬度较低、海拔不高两方面对山地顶部无积雪冰川分布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落叶阔叶林带。 东坡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类型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说明该山坡降水丰富,甲应为森林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甲应为落叶阔叶林带。
(2)该山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东南季风,西坡为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干燥,自然带以耐旱的草原和荒漠带为主。
(3)该山地所处纬度较低,终年接受太阳辐射多;海拔在4 000米以下,不具备形成积雪冰川的条件。
13.(2022·河北沧州段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可以指示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EVI垂直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1)图示河谷为岷江河谷,简述该河谷降水的垂直变化特点。
(2)判断P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3)指出近几十年来,该河谷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植被类型,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的EVI指数在海拔3 000米左右达到峰值,说明水分条件在3 000米左右最好,所以该河谷降水的垂直变化特点是河谷地带降水较少,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多,在海拔3 000米左右达到峰值,海拔3 000米以上区域,随着海拔的上升,降水逐渐减少。第(2)题,据图可知,EVI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始向上下减少,说明P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说明P植被应为植被覆盖率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第一个植被类型,应为亚热带阔叶灌丛。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土壤水分条件变差,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热量条件改善,所以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条件会恶化。但是高寒嵩草草甸等植被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热量条件改善而生长期延长,加上高寒嵩草草甸植被密度较低,对降水的需求量较小,故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
答案:(1)河谷谷底降水稀少,随海拔上升降水增多,海拔3 000米一带降水最多;3 000米以上随海拔上升降水逐渐减少。
(2)亚热带阔叶灌丛。P植被类型EVI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说明P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P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阔叶灌丛。
(3)高寒嵩草草甸。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森林植被的生态环境恶化。高寒嵩草草甸等植被因热量条件改善而生长期延长,加上对降水的需求量较小,其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