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聚焦常考练习卷-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抛开(pāo) B.洞穴(xué) C.骤雨(zòu) D.倾斜(qīng)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人声鼎沸 无原无故 鹤发童颜 山崩地裂
B.鸦雀无声 威风凛凛 响彻云宵 英勇无畏
C.相貌堂堂 悄无声息 刚正不阿 文质杉杉
D.精忠报国 秉公执法 腾云驾雾 提心吊胆
3.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蟋蟀喜欢在洞口弹琴。 B.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C.梅雪争春未肯降。 D.露似真珠月似弓。
4.下面的作品和作者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
A.《秋晚的江上》——徐志摩 B.《雪梅》——卢钺
C.《暮江吟》——白居易 D.《元日》——王安石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小明面前,小明大吃一惊。
B.那只小蚂蚁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了搬运食物的队伍中。
C.运动会的通知一下来,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
D.奶奶一本正经地说:“不认真学习,长大了你就不能干好任何事!”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蟋蟀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
B.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他小组。如果想法不同,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C.比安基用日记的形式,记下燕子窝的变化。观察日记,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
7.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①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②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③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A.反问 拟人 比喻 B.设问 拟人 比喻
C.反问 比喻 拟人 D.设问 比喻 拟人
8.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②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③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④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二、填空题
9.选字组词。
(1)jù 依( ) ( )号 电( ) ( )体 ( )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mù ( )色 ( )布 ( )地 ( )头 ( )标2-1-c-n-j-y
10.区别组词。
刚( ) 拆( ) 争( ) 教( )【出处:21教育名师】
钢( ) 诉( ) 睁( ) 孝( )21*cnjy*com
11.根据本学期学过的古诗,完成填空。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 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中常用来表现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的哲理诗句是: , 。
三、判断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2.我们哼着欢乐的歌曲走在弯曲的田间小路上。这句话中的两个“曲”读音相同。( )
1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写出了蟋蟀的性格古怪,十分孤僻。( )
14.《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
15.“可怜九月初三夜”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可怜”中“可怜”的意思是相同的。( )
16.“骚人阁笔费评章”中的“阁”同“搁”,意思是“耽搁”。( )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爬山虎的脚(节选)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着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21*cnjy*com
17.把下列词语正确地填入选段的括号里。
巴 拉 变 触 贴 爬
18.第一自然段中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很具体,写明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在 ,它的颜色是 。【来源:21cnj*y.co*m】
19.画“ ”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20.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有关句子。
阅读
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21·世纪*教育网
2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的读音和意思是( )
A.bā 抓住、把着B.pá 用耙子聚拢 C.bā 刨开,挖 D.pá 扒窃
22.蟋蟀盖房子在 季。
23.找出第一自然段中蟋蟀建造住宅动作的词: 。
24.结合“我—连看了两个钟头”,你觉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来源于作者 。
五、书面表达
25.习作。
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秘密;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终于看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你曾经观察过什么事物?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奇的发现?请选择一项内容写下来吧!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B、D正确,C:骤雨(zòu 改 zhòu )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项:“无原无故”应为“无缘无故”。
B项:“响彻云宵”应为“响彻云霄”。
C项:“文质杉杉”应为“文质彬彬”。
3.D
【详解】考查了修辞手法的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设问、排比等,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www-2-1-cnjy-com
AB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滴滴清露比作粒粒珍珠,一弯新月比作一张精巧的弓。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识记,平时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A项,《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刘大白所写: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而非徐志摩所作,故A选项错误。
5.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A “出其不意”原指作战时,在对方料想不到或没有准备时,进行突然袭击。后泛指出乎对方的意料之外。结合句子语境可知本项词语运用正确。
B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结合句子可知,“不约而同”不适合用在“那只小蚂蚁加入到搬运食物的队伍中”语境中。
C “争先恐后”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结合句子语境可知本项词语运用正确。
D “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结合句子语境可知本项词语运用正确。
故选:B。
6.B
【详解】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21·cn·jy·com
B项,有误。小组讨论时,如果想法不同,可以讨论,不能先表示认同。
7.D
【详解】考查对修辞的辨析。
①结合题干来看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强调“它”没有特别好的工具。
②结合“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来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细丝比作触角。
③结合“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来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蟋蟀人格化。
8.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
做此题时可先把题目句子读一遍,再去看需要排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句子,判断是否可以从逻辑顺序、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关系进行排列,排列完后组合在一起再将语句读一遍,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版权所有:21教育】
排序题先判断首尾句,整段话讲爬山虎爬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作,②句为首句最合适,可根据共同词语进行判断,②句与①句都有“细丝”,语句连贯,再根据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细丝的作用是什么,判断出接④句,尾句则是③。因此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选C。
9. 据 句 锯 具 巨 暮 幕 墓 木 目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同音字的辨析与应用。
同音字,音同形不同,义也不同,完成时要结合题目中已知的语素,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
依据: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
句号:标点符号,形式为“。”。
电锯: 以电传动的锯子。
具体: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
巨大:(规模、数量等)很大。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
幕布:垂挂在舞台前部的帷帐。
墓地:埋葬死人的地方;坟地。
木头:木材和木料的统称。
目标: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
10. 刚才 拆迁 争吵 教室 钢铁 告诉 睁眼 孝敬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比如“拆”和“诉”,首先要辨清读音再给字组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拆”读“chāi”和“cā”,可以组词拆迁、拆信等;“诉”读“sù”,可以组词告诉、控诉等。以此辨清其他形近字再进行组词即可。
11. 苏轼 写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21cnjy.com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 13.× 14.√ 15.× 16.×
【分析】12.错误,这句话中的两个“曲”读音不相同,前者读“qǔ”,后者读“qū”。
13.错误,“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写出了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14.正确,《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
15.错误,“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指的是可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可怜”中“可怜”的意思是值得怜悯。www.21-cn-jy.com
16.错误,“骚人阁笔费评章”中的“阁”同“搁”,意思是“放下”。
17.触 变 巴 拉 贴 ( http: / / www.21cnjy.com ) 爬 18.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嫩红的 19. 细丝 蜗牛的触角 20.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解析】17.本题考查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巴:紧贴。
拉:牵引。
变:改变(性质、状态);变成。
触:接触;碰、撞。
贴:粘,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
爬: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
选自《爬山虎的脚》,熟读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答案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应填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8.本题考查筛选关键信息。
根据第1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可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和叶柄相连之处。颜色是嫩红的。
1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联系上下文“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爬”可知前一句“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就是解释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用波浪线画上即可。21教育网
21.C 22.秋 23.扒、搬、踏、推、铺 24.观察的时间久、观察的认真、用心
【解析】21.本题考查了字的读音及意思的理解。
结合句子词语理解,从“它用前足扒土”可知,扒土是把土挖开的意思。应读“bā”意思是刨开,挖。故选C。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理解及信息提炼。
从文章开头“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可知蟋蟀盖房子是在秋季。
2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理解及信息提炼。
从第一自然段“它用前足扒土,还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找到表示动作的词有:扒、搬、踏、推、铺。盖房子用的工具是:前足、钳子、后足、后腿上的锯。
2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一连”“两个小时”可见作者观察的时间久、观察的认真、用心。
25.范文:
黄豆发芽记
大家都知道黄豆芽很好吃,清爽、可口。让你吃了之后赞不绝口,所以我想学着发黄豆芽。
首先,我们挑选了40粒颗粒饱满,没有损伤,没有虫咬的“健壮”的黄豆。
接着,我们拿了一个透明的小瓶子,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把这些“健壮”的黄豆放在小瓶子里,装了些自来水,老师告诉我们,不能装纯净水,因为纯净水没有养分,黄豆就发不了芽了。
过了30分钟,黄豆光滑的表面开使起皱,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波浪,又像老爷爷额头的皱纹。
第二天,黄豆皱巴巴的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变得光滑透亮,而且比以前那些“健壮”的小黄豆大了一倍!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我一看瓶底,昨天刚加的水竟然一夜之间水全没了,黄豆把水都吸干了!黄豆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的味道,像甜酒的香味和甜味,非常诱人。
第三天,黄豆的胚芽鼓起来了,皮比以前更薄了,幼芽似乎要破皮而出了,甜味比以前更浓郁了,同学们对观察黄豆发芽越来越感兴趣了!
到了第四天早晨,我来观察黄豆,同学们都说幼芽冒出来了,幼芽冒出来了,幼芽的头尖尖的,像条小蝌蚪.黄豆的香味也渐渐消失了。
第五天,黄豆芽的茎白白的……
到了后来,黄豆芽长得很慢了,几乎没有长了,老师告诉我们全班同学一个信息:原来我们养了一群“营养不良”的黄豆芽,因为我们忘记施肥了。
【详解】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
要求写近来留心观察的事物。注意写清楚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地回忆一下,请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2·1·c·n·j·y
写作构思: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
正文:无论写什么,都要按照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顺序介绍,可按观察的顺序去写,可按事物生长过程去写。写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将自己的发现、感受写清楚,注意详略要得当,重点要突出。写时要用上学到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