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明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明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9 19:4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说明文阅读
【2023年天津】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回答下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
C.三角高程测量法“多快好省”,测量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D.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③段中加粗词“一般来说”“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④段中加粗的“这种方法”是指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的方法。
C.第⑤段说明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三种测量山峰准确高度的方法。
【2023年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让敦煌壁画再“活”两万年
①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找到一块有史前蚊子的琥珀,从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龙的DNA片段,从而让已灭绝6000多万年的恐龙复活了。
②这故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2022年天津大学的一项有关DNA存储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他们将10幅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存入DNA中,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
③DNA竟然可以存储壁画?其实,这并不奇怪。自有生命以来,大自然一直用DNA来存储信息。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就是记录在比细胞还小得多的DNA上,一代代遗传下来的。通过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DNA存储了亿万年来无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谓大自然中最好的存储器。如果能把海量的信息“写”到小小的DNA上存储起来,岂不便利?
④壁画“变身”DNA,需要打破无机与有机的界限,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界”存储呢?这要从DNA存储的两个步骤——信息写入和信息读取说起。
⑤先说信息写入。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如果用数字中的0、1、2、3分别代表一种碱基,就能形成一个四进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编码转化,实现碱基四进制和计算机二进制的“对话”。据此,将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串,再通过编码将其转化为四进制的碱基序列,再通过DNA合成技术将碱基序列写入DNA,壁画的数字图像就“变”为DNA了。
⑥再说信息读取。正常情况下,可先利用技术手段将DNA存储的壁画数据拷贝出来,然后通过专业测序仪器测得其碱基序列,再通过解码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从而实现信息读取。
⑦然而,存储了壁画信息的DNA跟天然的DNA一样,长期存放会产生断裂和降解等问题。如何从严重断裂和降解的DNA样本中读取信息,恢复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呢?
⑧天津大学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序列重建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制备了一个DNA水溶液样本,放在70℃的温度下加速其断裂、降解长达十周,这类似于DNA在自然环境下千年万年的降解情形,在此过程中80%以上的DNA片段都发生了断裂错误。然后,团队根据设计的序列重建算法让96.4%以上的片段重新被准确组装和解码。最后,再通过一种编码方式解决了少量片段丢失的问题,最终让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完美恢复。
(作者:胡春艳、赵晖。有删改)
【文本二】
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海量、更稳定、更安全的数据存储方式,而DNA存储恰能满足这些需求。
②DNA存储的最大优势是存储密度大。在硬盘上存储一个字节要占200纳米的空间,在DNA上则只需0.2~0.3纳米。如今,各大网站存储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而用DNA存储可能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够了。
③DNA存储的另一优势是具有持久性。用传统存储方式,一般10年左右数据就会开始失去完整性,而DNA存储的数据寿命则要长得多,在适当条件下可达数千年、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④但DNA存储目前还无法取代硬盘等常规存储载体。DNA读取速度慢,写入速度更慢。用磁盘写入200MB数据用时不到1秒,用DNA则约需三周。此外,DNA写入和读取信息目前都耗资巨大。不过有专家表示,放眼未来,DNA存储方式应用前景广阔。
(摘编自《DNA存储打开想象空间》)
4.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②段画横线处的语句说明了温度对DNA存储时间长短的影响。
B.目前DNA无法取代常规存储载体,因为它写入和读取速度慢且耗资巨大。
C.文本二用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DNA相较于传统存储载体的优势与劣势。
D.两个文本都围绕DNA这一新型存储载体,阐述了它存储的原理和步骤。
5.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6.文本二说明了DNA存储的两个优势,请从文本一中各找一个例子来佐证它们。
【2023年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几乎涵盖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还包括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
湿地一定是绿色的吗?其实不一定,湿地还可以是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甚至是彩色的。举例来说,位于渤海湾东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的盘锦红海滩湿地,就以“红”为特色。这里生长着盐地碱蓬。每年4月,它们钻出地面,在阳光和潮水的“洗礼”中不断吸取土地与海水中的盐分,颜色开始慢慢由嫩绿变为深绿,再到浅红、殷红,直至9—10月全盛期时,呈现出一片火红的色泽,让这片湿地宛如一颗镶嵌在辽东湾的红宝石。
一般来说,湿地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根据湿地名字来判断。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红树林湿地,虽然叫红树林,但却是一片翠绿。
湿地仿佛一个调色盘,大自然用它的丹青妙笔,绘就了一幅幅斑斓的湿地长卷,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湿地景观。
(摘编自《湿地是什么颜色的?》,《人民日报》2023年2月21日)
材料二: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提供水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湿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可以给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湿地为城市提供旅游、度假等休闲场所,为城市居民带来幸福享受,为城市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什么是城市湿地?》,《人民日报》2023年2月22日)
材料三:
最近,重庆梁平区获得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荣誉——“国际湿地城市”。没有大江大河的梁平,是怎么做到的呢?
“保留湖周林团,保护曲美岸线,我们更多地利用自然生态修复方式构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境系统。”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说。
“近年来,梁平以‘小微湿地+’为生态建设抓手,湿地资源成为塑造城市特质和乡村风情最为灵动的生态元素。”梁平区区长说。
“猎神村的不少梯塘昔年因开采石膏矿引起渗漏,这些年经过改造,得以重新蓄水,变身小微湿地,现在成了村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生态改善的成效就摆在眼前,保护利用好湿地成了大家自觉的行动。”梁平区猎神村党支部书记说。
“梁平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湿地生态已是大家共护共享的绿意空间和赏心悦目的心安之所,‘湿意’生态正在持续赋能产业振兴。”梁平区委书记说。
(摘编自《养护湿地,育出诗意》,《半月谈》2022年第22期)
材料四:
近年来,河北衡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生态修复理念,结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衡水湖景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实际,通过“微塑造”精雕细琢,在保护湿地自然生态原貌基础上下绣花功夫。
“梅花岛的地形地势、生长植物等均最大限度维护原有样貌,通过‘微塑造’的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亲近自然,进而发自内心地珍爱自然。”衡水市滨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说。
衡水市还走人湖和谐共生道路,让湿地更好地助推绿色发展。2019年,衡水市对占地约200亩的顺民庄进行整体搬迁,退村还岛、退村还湖,如今小渔村已转型为集生态观光、科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樱花岛。生态惠民极大激发了人湖和谐共生的基础动力,湖区群众逐渐形成了爱护衡水湖的共识。
(摘编自《衡水湖畔观“鸟浪”》,《半月谈》2023年第1期)
7.下列诗句,没有写到湿地的一项是( )
A.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
B.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8.材料一举盘锦红海滩湿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根据材料二,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湿地的功能 城市湿地对城市发展的独特作用
提供水源 ①____________
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为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10.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上,重庆梁平区和河北衡水市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加以概括。
【2023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文物,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中国的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②文物,尤其是国宝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永不磨灭的“金色名片”。深藏在各大博物馆中的国宝级文物,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睹其风采,赏其神韵,更谈不上了解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智慧和精神。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③“让文物说话”,简单的一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大博物馆陆续策划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展览,一大批国宝文物走出库房,和普通大众亲切见面。电视、网络媒体也陆续推出《如果文物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以新颖的形式,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掀起了一股欣赏国宝、品味文明的热潮。感悟国宝,离不开中华文明;讲述中华文明,离不开解读国宝。
(摘编自佟洵、王云松主编的《国家宝藏》)
材料二:
①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之相伴而生的“酒器艺术”更是异彩纷呈。早在殷商时期,我国便已形成一套以酒器为核心的复杂的青铜礼器组合。从表面上看,这些器物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礼器,实则是“明贵贱,辨等列”的重要载体——礼法中对不同身份、地位的贵族,允许使用青铜酒器的数量和种类有着严格的规定,且容不得丝毫僭越。
②在我们能见到的所有先秦时期的酒器中,尊可谓最为独特的一类。那尊是什么呢?尊,原本是成组礼器的共称。但到了宋代,尊开始专指一类酒器。这类酒器一般是侈口、长颈、或圆腹或方腹,带有圈足,比较典型的器物有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和龙虎尊。此外,《礼记˙明堂记》记载“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后世一些学者根据这样的记载,也将一些铸成动物形状的酒器冠以尊名,如兔尊、鸟尊、豕(猪)尊、牛尊、羊尊之类,若将这些尊置于一处,活脱脱就是一个小型动物园。
③不过,这些仅是先秦时期的尊,如果算上后世被称为尊的酒器,那这类酒器的家族会更加庞大,也会更加复杂,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摘选自李想《国宝小档案——象尊》)
材料三:
①徜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遇到许多与兔相关的文化符号。在这些符号中,文物中的兔子无疑是最为形象的:无论是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魏晋时期的石雕,还是隋唐时期的壁画、宋元时期的书画,抑或是明清时期的瓷器……栩栩如生的兔子跨越千百年的时光,可爱灵动地呈现在今人面前,诉说着它们承载的历史。
②我国现存最早的与兔相关的人类制品是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玉兔饰。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件玉兔饰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长6.8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玉兔呈飞奔状,头微微向上扬,两耳紧贴后背,短尾上翘,后腿抬起。它的下部有一条长方形凹边,凹边上对钻4个大小不一的圆孔,表明这件玉兔饰可能与其他器物连缀在一起使用,或为冠饰,或为梳背。工匠用寥寥数刀便将兔子的神韵展现出来,新石器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先民制玉技艺之高超,着实令人惊叹。
(摘选自李想、张劲硕《国宝小档案——玉兔饰》)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材料围绕文物进行阐释和介绍,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物保护观和开放的心态,展现了中国文物的独特价值和不朽魅力。
B.材料一主要阐释中国文物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指示的落实情况。
C.材料二主要介绍殷商时期酒器作为礼器的载体功能、先秦时期最为独特的酒器——尊的形态和后世学者根据记载铸成的一系列动物形状的尊。
D.材料三主要介绍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文物上的广泛运用,以及玉兔饰的尺寸、形态、用途等。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国宝级文物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B.各大博物馆策划形式多样的展览,让大众走进库房,感悟国宝,品味文明。
C.尊,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始专指一类酒器。其家族庞大,比较典型的器物有四羊方尊和龙虎尊。
D.玉兔饰上的兔子身形可爱,富有神韵,体现了先民高超的制玉技艺。
【2023年广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摘编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中华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种植面积(万公顷) 总产量(万吨) 单位面积产量(万吨)
稻谷 2945 20849 7.08
小麦 2352 13772 5.86
大豆 1024 2028 1.98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14.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加粗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地位。
15.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
【2023年新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今年,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惊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晚,使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又“活”了起来。
【材料一】
①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色彩鲜艳的锦护臂。整件护臂长18.5厘来,宽12.5厘来,在织锦的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诞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多年。
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脉,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这件织锦护臂代表着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是不折不扣的名贵品。
③先看颜色,这件织锦护臂可谓色彩斑斓,用了汉锦中最高的“五套”档次,即蓝、绿、红、黄、白五套彩色经线与一套纬线相交,质地厚实。五色配置讲究,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正是“五星”所体现的内容。再看图案,纹样美观流畅,五色丝线错落有致地织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8个汉字,以及星纹、云纹,还有仙鹤、白虎等祥禽瑞兽这样。书法文字与灵动图案的和谐匹配,十分罕见。
④织锦护臂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把天文、史实和古人的五行观念等巧妙地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显示出一种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方寸之间,浓缩了历史,凝结着文明,展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
(选自《中国民族报》公众号2022年9月29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一年多来,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全国多地已巡演30余场,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多个热门电视节目,相关话题的网络曝光量超5亿次,相继捧回了第十七届“文化大奖”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舞剧播出后,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和去年春节同期相比,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人数上涨了150%,观众数量猛增,只为一睹护臂“真容”。
②《五星出东方》的构思源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舞剧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惺惺相惜,最终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其中,奉贴身佩戴的织锦护臂见证了这一切。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也正是基于史实高于生活的作,让这部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③舞,跳的是人民生活;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五星出东方》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让沉寂的文物绽放由新的光彩,也为以文物等史料为原型编排戏剧舞蹈、创新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些探索。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因,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贵任。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7日,有删改)
16.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
A.“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中国”二字的文物。
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由此可以断定此文物是当时成都生产。
C.舞剧《五星出东方》的男女主人公和精绝城的名字都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
D.“舞”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出生活真实。
1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18.5厘米”“12.5厘米”介绍了织锦护臂的尺寸;材料二用“30余场”“超5亿次”等数据体现了舞剧在全国巡演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语言严谨准确。
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体现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坚韧,舞剧借助这件文物,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展现出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美好图景。
C.织护臂这件文物,激发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灵感,舞剧的巡演让尘封的文物舞动起来,绽放新的光彩,引起更多关注。文物的价值与舞剧的意义都得到体现。
D.两则材料用真实的文物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论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逻辑严密,其有较强的说服力。
18.舞剧《五星出东方》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件珍贵的文物“活”了起来。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宣传这件文物呢?请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
选项 B.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只适合测量较高的山峰。
原文 第②段: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分析 曲解文意,水准测量法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而非较高的山峰。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说明方法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根据“例如”可知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200米”“1天”可知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析作用则应抓住说明内容,即以两种山为例介绍了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围绕“如何给山峰测高”展开说明,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而非事物说明文。第②~④段依次介绍了三种测量方法。选文由水准测量法测量精度高但是进度慢的特点,转而介绍测量进度快但是测量精度不高的三角高程测量法,随后介绍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的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方法。据此可知选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三种测量山峰准确高度的方法,而非时间顺序。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选项 分析 正误
A 文本一第②段画横线处的语句说明了温度对DNA存储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验室常温下:保存千年 9.4℃:保存两万年) 正确
B 目前DNA无法取代常规存储载体,因为它写(定位文本二第④段)入和读取速度慢且耗资巨大。(“DNA读取速度慢,写入速度更慢” “DNA写入和读取信息目前都耗资巨大”) 正确
C 文本二用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DNA相较于传(第②段:DNA与硬盘、各大网站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密度的比较。 第③段:传统存储方式与DNA存储的数据寿命的比较。 第④段:磁盘与DNA写入速度的比较。) 统存储载体的优势(第②③段)与劣势(第④段)。 正确
D 两个文本都围绕DNA这一新型存储载体,阐述了它存储的原理和步骤。(文本一主要阐述DNA存储的原理和步骤,文本二主要阐述DNA存储的优势和劣势。“都”表述有误。) 错误
5.答案:A项合理。因为文本一①②段用科幻电影引出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DNA可用来存储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第③段解释DNA可作为存储载体的原因;第④~⑧段具体解释敦煌壁画能“变身”DNA并被成功读取、恢复原样的步骤。A项正体现了这一写作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作答时,考生可先划分结构层次,然后从选项中找出适配的一项。文本一第①②段用科幻电影引出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DNA可用来存储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第③段解释DNA可作为存储载体的原因;第④~⑧段具体解释敦煌壁画能“变身”DNA并被成功读取、恢复原样的步骤。由此分析给出的两种划分结构,可知选A项。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分析要围绕所选的结构展开,不能出现选了A项,但分析与之不匹配的情况(比如,将第④~⑧段又细分为第④~⑥段、第⑦⑧段展开分析)。
6.答案:“存储密度大”示例:①文本一说DNA比细胞还小得多,却能记录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这说明DNA作为存储载体,体积小容量大,可以证明DNA存储密度大的优势。②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说明DNA虽小,存储的信息量却很大,这能佐证它存储密度大的优势。(任举一例即可)
“具有持久性”示例:①文本一说大自然中的DNA能存储亿万年来的生物遗传信息,这表明DNA存储具有持久性的优势。②天津大学团队的实验研究发现,存入DNA中的壁画信息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可保存上万年,这一研究成果可佐证DNA存储具有持久性的优势。(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互证。作答时,首先要从文本二中找到DNA存储的两个优势是什么,然后根据对优势的具体介绍,从文本一中找出一个例子。
7.答案:B
解析:本题依托诗句考查考生对“湿地”内涵的理解。
首先,考生应明确“湿地”的内涵。材料一“几乎涵盖陆地上所有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还包括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一句揭示了“湿地”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天然或人工水体、水深低于6米的海域。
然后,疏通选项中诗句的意思,判断其是否写到“湿地”。
选项 诗句意思 判断
A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层层叠叠繁茂葱翠。 写莲叶生长在水里,与“湿地”有关。
B 河汉(银河)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写天上的银河,与“湿地”无关。
C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齐平,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 写洞庭湖的景象,与“湿地”有关。
D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面。 写波光粼粼的流水,与“湿地”有关。
据此可知,答案选B。
8.答案:说明湿地不一定是绿色的其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生动具体,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作用的把握。由题干“举盘锦红海滩湿地的例子”的提示可知,此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作答时,考生应首先明确举例子的一般作用,即让文章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说服力更强。其次,要结合上下文,分析举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内容。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湿地一定是绿色的吗?其实不一定,湿地还可以是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甚至是彩色的”和第三段“一般来说,湿地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可知,该例子具体说明了湿地不一定是绿色的,其颜色主要受植物颜色影响。考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答案:①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②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③维持生物多样性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根据题干提示可知,考生应把答题区域锁定在材料二。阅读材料二可知,考生可从第二段“湿地提供水源……可以给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中直接摘录答案。
10.答案: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依托区城特色;赋能产业振兴;全民共护共享;政府主导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对比阅读与探究。考生阅读材料三、材料四,从中找到表达相似意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即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后世一些学者根据这样的记载,也将一些铸成动物形状的酒器冠以尊名”,可知C项“后世学者根据记载铸成的一系列动物形状的尊”逻辑有误,应是给铸成的动物形状的酒器冠以尊名,而非铸成动物形状的尊。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根据材料一第③段“一大批国宝文物走出库房,和普通大众亲切见面”可知,B项“让大众走进库房”表述有误。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判断。D项,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可知,并非是“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选项强加因果。故答案选D。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A项,阅读材料二第一段可知,该段开头介绍五谷的概念,是为了引出“水稻作为中华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而非“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故答案选A。
15.答案:①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种植区域广;②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③水稻是第一大主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④如今我国稻谷单产量高,更能满足国民粮食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作答时,要阅读和分析三则材料,从中找出或分析出关键信息,进而概括出原因。
16.答案:C
解析:
选项 原文 分析
A 材料一第①段: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 选项删去了“新疆地区”这一地区限定,表述有误。
B 材料一第②段:“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质地为蜀锦,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 蜀锦在当时有成都、长安两地可以生产,故无法断定该文物是当时成都生产,选项表述有误。
C 材料二第②段:男主人公奉、女主人公春君和精绝城的名字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依据 选项表述正确。
D 材料二第③段:舞,跳的是人民生活;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五星出东方》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 “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而非“舞”;此外,舞剧《五星出东方》是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真实”。选项表述有误。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材料二第③段认为“《五星出东方》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故D项“两则材料用真实的文物和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表述有误。
18.答案:示例:用文物图案设计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产品,如:丝巾、杯垫、瓷器、鼠标垫等;在学校举行文物宣传系列活动,如文物宣讲、文物绘制等;开展文物艺术创作进商场、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拓宽文物受众广度等。(认可考生个性化解答)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探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设计相关产品,用具体的物品宣传文物,也可以策划、组织活动,在交流中宣传文物,还可以借助科技,拓宽宣传渠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