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作文
1.【2023年天津】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产生各种关联,因而与人交往就成为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往中,你也许会遇到困惑与烦恼,但也会发现人性的美好,获得温暖与启迪,还可能会领略到从未见过的风景……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2023年河南】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我轻声喊着它们的名字/黄蒿、野菊、小飞蓬……/还有许多我实在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野花,装扮山野
最后我轻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
(1)请以“喊出_________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小诗耐人寻味:即使不起眼的小花,也有自己的名字;即使我们是小花,也能在山坡上尽情开着……它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3.【2023年安徽】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声;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4.【2023年陕西】阅读下面的征稿启事,完成写作任务。
征稿启事
2023年的春天,梅香拂柔波,烟火满人间。又看到久违的笑颜,又听到兴奋的呐喊,又感受到青春的跃动……为记录这些美好,校文学社面向全体毕业班同学征稿啦!
征稿主题:运动场上的风采
征稿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征稿时间:2023年6月17日
校文学社
2023年6月17日
5.【2023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湖水对青山说:“我给你照了一张相,不知你是否满意?”
“满意,很满意——”青山说,“谢谢你!还得谢谢白云,我从不知道,和白云在一起,我是如此的美丽。我很喜欢这张合影。”
题目一:记忆中,你一定也有喜欢的合影,你的合影是否也如青山白云的合影一般美丽?是否还藏着难忘的故事?请以“合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读完材料,你有哪些感悟?从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6.【2023年河北】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管子》就曾用“故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如今,我们也要守学习之常,守工作之常,守为人处世之常,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守理想信念之常……
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2023年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茅盾说过,“只有对于最后胜利有确信,而又能够正确地估计到当前的困难的,方始能作韧战”。说起韧战,我们会想到文艺作品中百折不挠的革命先辈,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锲而不舍的先进人物,甚或是未来世界中笃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奋斗者。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韧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8.【2023年云南】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劳动的遐想
题目二:留住___________的味道
要求:(1)若选题目二,须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9.【2023年广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点点滴滴,本是平常,却于某一瞬间、某一经历,让你突然感悟到原来这些平常也可贵,值得珍惜。
请以“原来,平常也可贵”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10.【2023年新疆】请以“我和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11.【2023年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妈妈爱小伟,竭尽全力为小伟付出一切。
爸爸说:“小伟呀,妈妈这么爱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妈妈啊!”
小伟默默低下了头。
妈妈连忙说:“小伟,妈妈为你付出的一切,都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并不是为了要你回报我,妈妈愿意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尽好妈妈的责任。”
小伟抬起头,粲然一笑:“妈妈,你真好!我一定会让你为我骄傲的!”
是啊,爱不是索求,爱是尽责。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家庭里的爱如此,社会中的爱也是如此。
尽责的爱,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爱。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12.【2023年山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春节期间,一部电影、一首宋词、一个词牌名,令不少国人荡气回肠,那就是《满江红》。意蕴悠远的词牌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珍珠。即使不谈词调,不言平仄,仅其字面义也别具美感,引人遐思。“少年游”或许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游历;“相见欢”可能是一场意料之外的相逢;“定风波”的背后需要多大的努力、何等的智慧……
你尝试过用词牌名作题目写作的体验吗?请从以下的词牌名中,任选一个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题目一:相见欢
题目二:定风波
题目三:少年游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13.【2023年江苏苏州】作文。
【材料一】诗人朱湘在《少年歌》里说:“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材料二】毛泽东说:“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活泼是我们的主张”为题,也可自拟题目;②可任选其中一则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完成写作;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14.【2023年江苏连云港】作文。
下图是《永玉六记·汗珠里的沙漠》中的一幅漫画。那个坐在青石板上,仰望星空,充满遐想的少年,是否让你产生共鸣?
根据这幅漫画,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15.【2023年江苏扬州】作文。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发射升空,载着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名宇航员成功到达中国空间站。出发前,指令长景海鹏表示:他们年龄相差20岁,是“跨代组合”,但没有陌生感、距离感,更没有代沟,配合默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都能看得懂,读得懂……
是啊,相差10岁、20岁、30岁……年龄不是鸿沟,只要目标一致,配合默契,就能演绎精彩!
请以“跨代组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可以发挥想象,但情感要真切。(2)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4)不少于600字。(5)认真书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聚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你也许会遇到困惑与烦恼,但也会发现人性的美好,获得温暖与启迪,还可能会领略到从未见过的风景”提示了写作方向。考生可以写自己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产生了误会,从而有了困惑与烦恼;也可以写自己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感受到了温暖;还可以写自己在与书法等事物的交往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妙,领略到生活的精彩。写作重点应放在交往的过程,以及交往的结果和收获。
2.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由一则材料引出两个写作题目的任务驱动式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小诗。写作的关键是通过审读材料,挖掘出切合题意的哲理。材料中的野花,无论是能叫出名字的,还是不能叫出名字的,都“干净”,都能“装扮山野”。这里的“野花”指的是像野花一样普通却有着纯洁的心灵、默默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美的生活的人。“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表明作文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在山坡上尽情开着”意味着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让生命像花一样绽放,做最好的自己;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心怀明媚,在平凡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
第(1)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记叙文。半命题作文,补题最关键。可以是喊出自己的名字,从而表达成长收获;也可以是喊出他人的名字,从而表达对他人的情感认知;还可以是喊出某物的名字,从而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切。一般而言,可采用具象补题法,即补上实实在在的内容,而非空洞、抽象的内容,(并非将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的内容排除在外)如“喊出在风中起舞者的名字”“喊出萤火虫的名字”“喊出祖国母亲的名字”等。这样更有利于考生把握写作重点,最大程度上避免跑题。立意高低,决定着文章质量的高低。题目中的“喊出”不仅只有“大声呼喊”之意,如果能体悟到其还有“赞美、歌颂”之意,立意就显得更深刻了。由此考生调动素材积累,运用恰切的谋篇布局方法展开写作即可。
第(2)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题干中的“即使不起眼的小花,也有自己的名字;即使我们是小花,也能在山坡上尽情开着”为考生指明了材料的内涵。抓住“不起眼”“小花”“尽情开着”等关键信息可知,小花代表平凡和微小,但平凡并不是平庸,也应具有生命的骄傲和尊严。由此可立意为“平凡,也能通过努力变得不平庸”等。具体写作时,考生可先拟一个表明自己观点的题目,然后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采用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行文。写议论文时,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实丰富,论证要充分。
3.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
一、审读材料,确定选材方向。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描绘了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强调这些细节中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这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题干中的“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则为考生限定了选材范围。由此可分析出要描写初中阶段生活中的琐事,以小见大,从小处发现美好。“美好”是文章的写作重点。凡是那些让自己心灵得到触动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小事都可成为文章的写作素材。
二、巧妙构思,深刻立意。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行文时,考生可采用“起一承一转一合”式结构,叙述一件让自己深受触动的事,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出波澜;也可以采用平行式结构,紧扣一个中心,设置一条线索,描写几个动人的瞬间或场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结构,都要为文章的立意服务。如果写人记事,可展现人情美;如果描绘景物,则可表现自然之美。若能从事件的叙述或景物的描绘中,生发哲理感悟,文章的立意就会更加深刻。为此,可以在文章开头采用题记的写法,揭示主题,提挈全篇;也可以在文章结尾处采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4.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新意满满,又处处彰显“心意”。
一、形式新颖,彰显“心意”
以“征稿启事”的形式设置作文题是一大亮点。征文既是情境,也是任务,让考生带着任务在情境中完成作文。
阅读题干可知,文学社征稿有几处具体要求:时间——2023年的春天;征稿对象——毕业班同学;征稿主题——运动场上的风采;题目自拟。这些要求既是对考生的限制,也是温馨提示,审题时应注意出题者的这些“心意”。还要注意“征稿主题”不等同于题目,可依据主题拟写“精彩的瞬间”“青春的模样”“最美的风景”“为你喝彩”“这才是少年该有的模样”等昂扬向上的题目,彰显运动场上的风采。
二、内容新颖,饱含“心意”
虽然征稿主题是“运动场上的风采”,落点明确,切合考生生活,但如果不关注征稿启事中给定的时间和几个“又”字,很难发现出题人的“心意”。
材料中的“2023年的春天”,以及“又看到”“又听到”“又感受到”,强调突出了当下与过去之别。2023年的春天是一个“久违”的春天,从三年疫情下的冷清到如今欣欣向荣的春天,久违的“春意”让我们倍感明媚与温暖。写作立足点是2023年的春天,但是绝不能忘记之前三年艰苦战“疫”的坚强与不易,同时也要信心满满迎接希望,开启美好新生活。这才是作文的“真意”所在。
三、导向新颖,明其“心意”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参与是最真的体验。该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丰盈自己。赛道上追风的少年,沙坑上跃起的身姿,足球场上驰骋的风采,篮球场上矫健的身手,开幕式、闭幕式上精彩的表演,赛场上感人、精彩的瞬间,赛场下为运动员忙碌服务的情景……学生既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见证者,唯有体验最真实,用我手写我心,这就是出题者的“心意”。
5.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由一段材料引出两个题目的作文题。题目一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命题作文,审题最重要。“合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审题难度不大。具体写作时,可以从合影的主体入手展开构思,可以是人与人,如毕业照、全家福等;也可以是人与物,如与“枯树上长出的嫩苗”“刚出生的小兔子”的合影等。记叙文的主体内容其实就是“定格美好”,写作时一定要把合影前后的故事叙写清楚,把合影主体人(物)的音容笑貌写生动,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尤其要把合影时人(物)的状态描写饱满,写出情感,突显“美好”。
题目二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写作时,一定要从材料中提取核心立意,确定观点。材料的关键句是“和白云在一起,我是如此美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携手,可以更美好”“一枝独秀不是春”等内涵。具体写作时,可以从“映衬之美”“合作之美”“和谐之美”“团结之美”等角度立意。如果能提升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这样的立意高度,那考生的思维层次便更高、更深,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会差。写议论文,首先要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拟一个醒目的标题,然后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述。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做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6.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可按照下面三个步骤进行写作。
审引语
引语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写“守常”是一种智慧。第二句引用《管子》中的话阐释了“守常”就是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据此考生可将“守”理解为坚守,将“常”理解为正确的道路、方法等。第三句立足现下,写要“守”哪些方面的“常”,提示考生写作角度。守“学习之常”,强调坚持终身学习、主动学习,考生可围绕自己的学习经历来写作;守“工作之常”,可以让人联想到要坚守热爱、奉献、责任、担当等品德;守“为人处世之常”可以我们联想到要坚守诚信、善良、真诚等美好品质,考生可围绕与人的交往经历来写作;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涉及文化自信,很容易让人想到“戏曲”“书法”“汉服”“传统节日”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考生可围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来写作;守“理想信念之常”,强调要坚守正确的理想信念,考生可围绕家国情怀等来写作。
审题干
题干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选择一个角度”提示考生要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的一个角度来写。第二句话,“可以讲述故事”提示考生可以写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可以发表看法”提示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引经据典,论证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提示考生可以写说明文,用科学严密的语言介绍大自然、生活中的“守常”现象或事理。议论文、说明文写作难度较大,本题更适合写记叙文。
审要求
“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要求考生叙写正能量,表达真情感,当然“文似看山不喜平”,情感可以有波折,但结尾处一定要表达阳光健康心态;“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明确要求不可以写成诗歌,古诗、现代诗都不可以;“不要套写、抄袭”即“我手写我心”,写真作文;“不少于600字”是篇幅要求;“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是为了防止作弊,如果遇到地名、校名、人名可用“xx”代替。
7.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材料类命题作文题。材料先以茅盾的话引出“韧战”一词,即“对于最后胜利有确信”“能够正确地估计到当前的困难”,前者指向“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等,后者指向“直面困难”“从容迎接挑战”等。然后用具体的例子帮助考生更具体地明确“韧战”的精神内涵,“文艺作品中的革命先辈”“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未来世界中的奋斗者”为考生提供了写作方向。考生既可以写他们锲而不舍、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风采气度、场景故事,也可以写对他们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与传承。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记叙自己成长过程中以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斗志等“韧战精神”努力战胜困难的经历。无论写怎样的内容,都要体现“韧战”精神的内涵及其可贵之处,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文章既富有内涵,又有能鼓舞人心、打动人心的力量。
8.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
这是一道二选一的作文题目。题目一是一道命题作文,其关键词为“劳动”和“遐想”。“劳动”为作文的写作主体,具体来说,“洒扫庭院”是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劳动,这些是体力方面的劳动;“写一篇文章”“思考解决各种问题”也是劳动,这些是脑力方面的劳动……由此可见,该题可写的内容很多。“遐想”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可见,作文的主旨要体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如劳动不仅可以增长人的技能与才干,更可以锤炼人的意志,前者是对人成长显性的影响,后者是对人成长隐性的影响。行文时,考生可结合自己真实的劳动体验,抒写劳动中的所思、所想。
题目二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审题。所给题目的中心语为“味道”。“味道”通常指味觉所体会到的滋味,如酸、甜、苦、辣等;也可指其比喻义,即“某种感受”,如快乐、痛苦、后悔等。“留住”意为“留下、保留”,突出对这种“味道”的珍爱之情。所填写的内容为修饰语,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向进行填写。然后,补题。补题时,注意要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泛为形象。形象化的题目容易让写作内容具有画面感,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如可以把“留住母爱的味道”转化为“留住那缕春风里的味道”,把“留住奋战中考的味道”转化成“留住跑道上汗水的味道”,把“留住成长的味道”转化成“留住咀嚼柠檬的味道”,等等。最后,构思行文。行文时,要选择最能打动人的素材,巧妙创新形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文章语言精彩、内容丰富、情感真实。
9.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首先,审读材料和题目。阅读所给引语可知,题目中的“原来”表示以前未发现,现在突然发现真实情况;“平常”指普通、日常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同样”;“可贵”指值得珍视、珍惜。因此,考生可围绕日常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人、事、景、物展开立意、选材。如上小学时和父母无话不说,步入初中后很少和父母沟通,后来考试失利和父母心,才发现平常的交流也是很可贵的;又如校园墙角的爬山虎,之前每天都会路过它,却一次次因为它的普通而忽视它,后来校园改建,爬山虎被铲除,墙面变得光秃秃的,才发现原来平常的爬山虎也是很可贵的。然后构思行文。题干要求写成记叙文。考生选取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入文,文中要呈现出由忽视到发现某人、事、景、物可贵的过程。在叙事时,考生可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内心的转变过程。此外,考生要选取一种新颖的作文形式,如题记式,用一句有文采的话语揭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或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
10.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解答本题,可按照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题目。题目中的“我”指考生本人,提示考生应关注自己的经历、体验。“你”既可以指“我”的亲人、朋友、对手等具体的人;也可以指宠物、树木、诗歌等具体的物;还可以指诚信、坚强、宽容等精神品质。考生可借由题目,思考“我”和“你”是什么关系,“我”和“你”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然后据此写作。
第二步,审要求。本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因此考生要围绕记叙文六要素行文,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三步,调动素材,构思行文。所选的素材可以有多个,但要有序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素材要有意义,不能泛泛而谈,最好选一个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让文章立意更深刻。如写“我”考试失利,灰心丧气,但是路边一株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梅花感染了“我”,让“我”振作起来。也可以采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吸引读者。
11.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好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材料通过小伟一家的对话,表达了关于“爱”的观点。由小伟妈妈的话“愿意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尽好妈妈的责任”以及“爱不是索求,爱是尽责”可知,“尽责的爱”是自愿的、无私的、主动尽自己的责任的爱。这种爱可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可以是同学、朋友之间的爱,也可以是老师与学生、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爱等。由材料中小伟的话“妈妈,你真好!我一定会让你为我骄傲的”可提炼出,孩子在父母无私的爱的呵护下也会自发地产生对父母尽责的爱,即“尽责的爱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爱”。考生若写记叙文,可以紧扣“尽责的爱”这一中心,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具体事例,描写其带来的感动人心的力量。注意要写出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若写成议论文,可以围绕“尽责的爱”的价值确定一个观点,并举生活中或社会中的具体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可以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12.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本题为“三选一”式的作文题。这三个作文题目都是词牌名,但命题者并没有要求考生在作文时考虑词调、平仄,而是要求考生从词牌名的字面义中挖掘立意角度。导语中给出了对三个词牌名的字面义的解读性文字,这也一定程度上为考生指定了立意方向。
题目一:相见欢。要能够围绕“相见”展开,侧重表现“欢”的特别意味。“相见”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还可以是抽象的文化、艺术等内容。写作的难点在于把“欢”写具体、写丰富、写得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真正感同身受。
题目二:定风波。要能够写出“风波”的具体表现和内在原因,还要能够写出“定”的过程和结果。这篇作文要写出波折,写好波折中的人物,写好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有过不少风波,可大可小。无论写怎样的“风波”,关键是要从少年的视角写出自己面对风波时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展现出自己的思考或感悟。
题目三:少年游。要能够写出“少年”的特质,如成长的酸甜苦辣、少年的懵懂与通透。这些特质必须承载在“游”字上。“游”,可以写记录旅行见闻的游记,也可以写展现成长轨迹的人生游历,还可以讲述思想和心灵的漫游。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游”都要符合少年的认知水平和阅历体验。
13.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目给了考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考生既可以写命题作文,也可以写自主命题作文;既可以围绕材料一展开写作,也可以围绕材料二展开写作;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阅读两则材料可知,其中心词都是“活泼”。材料一的诗歌展现了少年的活泼风貌,这里的“活泼”可以理解为少年的蓬勃朝气与积极面貌,如勇敢向上、积极乐观、热情追梦等。以此为中心展开写作,可立足“青春成长”的大主题,对充满活力的青春故事展开叙写和思考,展现青少年自我个性的张扬。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话意在强调要打破固定僵化的思维方式,开动脑筋。这里的“活泼”聚焦的是思维方式的灵活变通,如打破常规勇敢创新、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等。以此为中心展开写作,可立足学习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素材积累,展现“思维变通”的重要作用。无论选择怎样的角度展开写作,都要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传递“活泼”的正能量。
14.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材料话题作文题。题目给出了黄永玉的一幅漫画,阐述了写作话题“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第一步,拆解话题,明确写作中心。“别轻蔑”,即重视;“少年”,即当前我们所处的成长段;“感动过的东西”可以是事情、经历、情感等,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有特别意义的物品、动植物等,要表现出这些东西是如何感动自己的。据此可知,文章立足成长感悟,引导考生重视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
第二步,选材立意。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叙事要紧扣“感动”,这是文眼所在。所写的“东西”不一定非常有意义,也不一定多么难忘,但一定是走进过你的内心深处,拨动了你的心弦。考生既可以写自己成长中出现的事物,也可以写亲情、友情等真挚情感,还可以写社会见闻等,重点是体现其令自己感动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话题中的“别轻蔑”可知,在叙事过程中,一定要写出自己当时曾经(或者曾经想)“蔑视”所写的对象,但后来悟出其中的“感动”,认识到“别蔑视”它的道理。第三步,写作。考生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描绘所选事物的特点,用真挚的语言表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现所选事物的“感动”之处,写真事抒真情,做到以情动人。
15.答案:略。
解析:【命题解读】这是一道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取自神舟十六号乘组顺利到达空间站的迹,引导考生跳出“自我”这一小圈子,而把关注点放在对“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思索上,去思考两代或三代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一步,审题立意。理解题目“跨代组合”,要紧扣材料中“年龄不是鸿沟,只要目标一致,配合默契,就能演绎精彩”这句话。这句话强调不同代际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故考生可从家庭教育、沟通交流、历史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等常见的代际间的话题切入,展现不同代际的人是如何通过交流、合作而有所收获的故事。
第二步,构思选材。我们可以将自己或身边人或社会上的真实故事作为写作素材。选材时,要抓住“跨代”这一关键词,明确不同代际的人的不同特点和价值观念,生动展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矛盾冲突;然后抓住“组合”一词,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通过良好沟通建立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如何发挥不同代际的人的特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力求展现求同存异下跨代合作的社会价值。
第三步,展开写作。考生既可以写议论文,表达对“跨代组合”的观点和展望;也可以写记叙文,记叙自己的“跨代组合”故事;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对“跨代组合”的美好未来进行设想……写作时,既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巧妙,又要做到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