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29 23:2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2 补 集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知识篇
素养篇
思维篇
1.3.2 补 集
补集
1
感悟与归纳


考察下列集合之间的关系:
A={高一年级的同学}、B={高一年级参加军训的同学}
与 C={高一年级没有参加军训的同学};
D={1,2,3,4,5,6,7}、E={1,3,5} 与 F={2,4,6,7}
集合C是由A中所有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
集合F是由D中所有不属于E的元素组成的;
我们称C为A中B的补集(或余集);
F为D中E的补集(或余集).

集的概

补集
2


Venn图
一般地,设U是一个集合,且A是U中的一个子集, 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U中集合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СUA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即 СUA={x|x∈U 且 xA}
A
СUA
U
练一练
СUA={2, 5,6}
СUB={1, 3,4, 5, 6}
СUU=
已知U={1,2,3,4,5,6}, A={1,3,4}, B={2} .
求:СUA, СUB,СUU
在这里,U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 我们把它叫做全集.
①A∩СUA= ;
②A∪СUA= ;
③СU(СUA)= .
④A СUB A∩B= .
性质:

A
U

用Venn图表示
A
СUB
B
练一练
已知全集U={1,2,3,4,5,6,7,8},M={1,3,5,7}, N={5,6,7}.求:(СUM)∩(СUN), СU(M∪N).
(СUM)∩(СUN)={2,4,6,8}∩{1,2,3,4,8}={2,4,8}
СU(M∪N)=СU{1,3,5,6,7}={2,4,8}
(СUM)∩(СUN)=СU(M∪N)
请你猜猜看:(СUM)∪(СUN)=?
知识篇
素养篇
思维篇
1.3.2 补 集
(2)已知全集U={ (x, y) | x, y∈R},集合M={ (x, y) | =1},
N={ (x, y) |y≠x+1}. 则(СUM)∩(СUN)= .


方法总结
核心素养 之 数据分析 + 逻辑推理
1.(1)已知全集U=R,集合A={ x | 1≤ x < 5},B={ x | 2< x < 8}.
则(СUA)∩B= .
(1)借助于数轴分析:СUA={ x | x < 1,或x≥5},
(СUA)∩B={ x | 5≤ x <8}


(2)M、N 均为点集;其中M 表示直线y=x+1(x≠2)上点的集合
(去掉点(2,3));N 表示平面内除直线y=x+1外所有点的集合;
结合图形知,(СUM)∩(СUN)={ (2, 3) }
1.分析数集的运算时,可借助于数轴;
2.分析点集之间的关系时,宜在直角坐标系上进行;
3.(2)中分母不为零是本题的核心条件.


核心素养 之 逻辑推理
方法总结
2.设U为全集,M、P、N是U的三个子集, 则图中阴影部分对应
的集合为( )
A. (M∩P)∩N
B.(M∩P)∪N
C. (M∩P)∩(СUN)
D. (M∩P)∪(СUN)


先明确阴影部分相对于M、N、P的关系:在 M、P 内部,但在 N外部. 故选C
读图找关系时,可先明确目标针对其它每个集合的相对关系,然后找到准确表达已知信息的选项即可.
M
P
U
N




方法总结
核心素养 之 数形结合 + 数学建模
3.某班举行数理化竞赛,每人至少参加一科,已知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7人,参加物理竞赛的有25人,参加化学竞赛的有27人,其中参加数学、物理两科的有10人,参加物理、化学两科的有7人,参加数学、化学的有11人,而同时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的有4人,求全班人数.
S
L
U
H
6
3
7
4
10
12
13
在venn图中填上各部分的人数,易知全班人数为:27+12+3+13=55;
也可以建立模型,由容斥原理得:(27+25+27)-(10+7+11)+4=55
将文字语言翻译成图形语言,使得问题简单、明了;venn图是解决此类问题常用的方法. 此外,统计元素个数有更一般的方法:容斥原理(见课本阅读材料)
知识篇
素养篇
思维篇
1.3.2 补 集




方法总结
数学思想 之 数形结合
1.已知全集U={ 不大于20的质数},M、N是U的两个子集,
且满足M∩(СUN)={3,5}, (СUM)∩N={7,19},
(СUM)∩(СUN)={2,17}, 求 M , N .
由venn图知:M 、 N将全集分成四个部分:M ∩ N、 M∩(СUN)、(СUM)∩N、(СUM)∩(СUN),它们两两交集为空集.
U
M
N
3,5
7,19
2,17

由全集U={ 2,3,5,7,11,13,17,19}及已知,得 M ∩ N ={ 11,13} ;
所以 M ={ 3, 5, 11,13};
N ={ 7, 19, 11,13}




方法总结
数学思想 之 补集思想 + 方程思想
2.若A={x|x2-ax+4=0},B={x|2x2-4x+a=0},C={x |x2+2x+3a=0},
且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正面情况复杂,利用补集思想,我们考虑反面的情况:三个集合都为空集,即相应方程全无实数根;
a2-16<0
由 16-8a<0 得 24-12a<0
正难则反,是补集思想的运用.在一个问题正面考虑情况复杂时,往往采用补集的思想,使问题得到简化;根据反面条件求得的参数范围,要通过求补集才能得到正面条件下的参数范围.




数学思想 之 补集思想+ 对偶思想
方法总结
3.已知集合A={1,2,3,4,5,6},求集合A的所有子集
中所有元素的和.
如果正面考虑,子集太多,且元素多少不等;
视A为全集,根据M与СUM一一对应原理,我们先进行对偶处理:1)每一对M与СUM所含元素之和为:
1+2+3+4+5+6=21;
然后再考虑有多少对M与СUM:2)A共有64个子集,故M与СUM有32对;
所以所有子集中所有元素的和为21×32=672
这里很好地利用了补集的属性:集合与其补集是成对的,它们的交集为空集,它们的并集为全集;
课堂小结
一、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补集
补集的性质
二、本节课提升的核心素养
逻辑推理
数据分析
课堂小结
数学建模
三、本节课训练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补集思想
方程思想
课堂小结
对偶思想
01
基础作业: .
02
能力作业: .
03
拓展延伸:(选做)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