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一开始,他告诫自己,现在什么都不要想,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航向,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而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同时也是著名作家的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怎样一件事……
【学习目标】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习作者抓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法。
3、理解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7—1998),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擅长写励志类的文章。其主要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
【读音释义】
①灼(zhuó):烧,烫
②恍惚(huǎ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③抽噎(yē):一吸一顿地哭泣。
④附和(hè):(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⑤气喘吁吁(xū):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⑥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⑦耸(sǒng)立:高高地直立。
⑧参差(cēn cī)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整体把握】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叙述了“我”冒险爬悬崖,并在爸爸的指导下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战胜困难的经验。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17):冒险。
第二部分(18-28):脱险。
第三部分( 29 ):悟险。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说“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这是哪一种记叙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2、开头写“酷热”“灼人的热浪”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天气状况,渲染炎热的气氛,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3、“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这句话属于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交代“我”爬悬崖时犹豫的原因,也为后文“我”被困悬崖埋下伏笔。
4、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病弱,也记得母亲的警告,却还要冒险爬悬崖呢?
明确:因为好朋友杰里“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5、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明确:为后文杰里叫来“我”的爸爸埋下伏笔。
6、“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难以攀登,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写“我”悬崖遇险作铺垫。
7、“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第7段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刻画出瘦弱胆小的“我”攀爬悬崖时内心的慌乱不安,也照应了前文的病弱。
8、大家走时,作者交待“杰里看起来很担心”,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①照应前文“他是我最好的朋友”;②为后文写杰里带爸爸来“救我”埋了伏笔。
9、第17、18两段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悬崖暮色的图画,①渲染阴森的气氛,②烘托“我”紧张、恐惧、绝望的心情,③推动了情节发展。
10、爸爸是怎么引导“我”脱险的?
明确:爸爸用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教“我”把左脚踏到岩脊下面那块石头上,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了悬崖,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中。
11、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其作用。
明确:(1)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2)随后: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3)继而: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作用:展现“我”由害怕困难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
12、爸爸为什么不采用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与本文爸爸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明确: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虽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益处。
本文爸爸的做法更好些,因为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增长经验。
13、找出提示主题的中心句。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中心句: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启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各个击破,就能最终战胜困难。
14、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议论;①总结全文,②照应文题,③呼应开头;④画龙点睛,⑤深化主旨,⑥发人深思。
15、归纳主旨
明确:文章叙述了“我”冒险爬悬崖,并在爸爸的指导下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各个击破,就能最终战胜困难。
16、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含义:既指“我”在父亲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也指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要一步一步地解决。
作用:①交代了主要内容;②揭示了主旨,富含哲理:遇到困难要一步一步解决;③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写作特色】
(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2)记叙周密,巧设伏笔。
(4)善用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课堂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 )
(2)“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 )
(3)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 )
(4)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 )
答案:(1)景物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心理描写
2、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有什么好处?
答案:第一人称。使内容真实可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