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认识区域比较的途径,区域比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认知) 2.能从整体性、关联性的角度对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综合思维) 3.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 4.深入某一区域,调研区域发展要素、区域发展途径。(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比较
1.区域比较的意义:通过区域比较可以明确区域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存在问题,为明确区域发展状况、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评估区域发展潜力提供依据。
2.区域比较途径:一般而言,区域比较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区域比较时,不仅要分析区域间的异同,还要考虑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本区域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环境特征,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
二、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
(1)按水文、地貌特点把长江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河源至宜昌为上游段,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2)自然环境的差异。
①地形:长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以高原、高大山地、盆地为主;中游地区以山地、平原为主;下游地区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②气候: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具有多样性;中游地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大;下游地区因东临太平洋,气候受海洋影响大。
③河流、湖泊差异:长江上游地区,长江干流的金沙江段,滩多弯急,两岸支流少而短;宜宾到宜昌河段,流经四川盆地,支流众多,水流缓急交替。中游地区河流蜿蜒曲折。下游地区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河网密布。上游地区湖泊以高原湖泊群为主,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而中、下游地区湖泊以平原湖泊群为主,为淡水湖。
(3)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
①自然资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均具有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但是在资源量及资源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
上游 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且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
中游 水资源丰富,有巨大的水能蕴藏量和开发潜力。该区是我国矿产资源密集带,矿产资源品种丰富、类型多样
下游 海洋生物、能源、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资源较少
②区位条件优势。
上游 虽处于内陆,但依托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相邻,有边境贸易优势
中游 位居我国的腹心地带,拥有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与全国各地相连,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
下游 临江濒海,有我国最大的沿海港口群,是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因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沿江地带的交会区,长江下游地区较早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
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
(1)上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多草地和林地,可以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②依托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风情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水能资源,可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
④通过工业基地的建设及改革,巩固加强第二产业。
⑤为改善投资环境,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并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2)中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农业: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适度发展规模农业,推进
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②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③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3)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的增长。
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科技、人才、信息、交通和资金等绝对优势,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思考] 为何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单产高、商品率低
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夏季高温多雨,且雨热同期,作物可实现一年两熟至三熟,加之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使人均耕地减少;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因而商品率低。
三、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区的定义:主体功能区是区域依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情况、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2.国土空间的划分与功能定位
主体功能区 范围 功能定位
优化开发 区域 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3个区域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重点开发 区域 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等18个区域 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 制 开 发 区 域 农产品 主产区 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以及其他地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为主的23个产业带 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重点 生态 功能区 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禁止开发 区域 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四、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1.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3.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探究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为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
[思考]
(综合思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有哪些
提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具体的区域比较
项目 说明
自然环境 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 区域比较时,需要分析区域间的异同、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还需考虑本区域的区域环境特征、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
人文环境 包括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旅游、商业、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因素
2.长江上、中、下游自然环境的差异
地形 上游 山高谷深,以高原、高大山地、盆地为主
中游 以山地、平原为主
下游 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上游 气候具有多样性
中游 降水年际变化大
下游 受海洋影响大
河湖 上游 干流金沙江段,滩多弯急,两岸支流少而短;宜宾到宜昌河段,支流众多,水流缓急交替。以高原湖泊群为主,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
中游 河流蜿蜒曲折。以平原淡水湖泊群为主
下游 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河网密布。以平原湖泊群为主,为淡水湖
3.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
自然 资源 上游 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
中游 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和开发潜力大;是我国矿产资源密集带,矿产资源品种丰富,类型多样
下游 海洋生物、能源、非金属矿产等资源丰富,金属矿产资源较少
区位 条件 上游 地处内陆,但依托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相邻,可发展边境贸易
中游 位居我国腹心地带,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
下游 临江濒海,有我国最大的沿海港口群,是国内外联系的交通枢纽;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
4.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方向
上游 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依托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风情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游 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适度发展规模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下游 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的增长;实施国际化战略,以科技、人才、信息、交通和资金等绝对优势,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及影响
在江苏中部的兴化地区(地面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有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当地人们在号称“锅底洼”的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高成垛,垛上耕作,形成一块块状如小岛的精致农田。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其耕作方式判断,垛田种植的作物最不可能的是( )
A.水稻 B.棉花 C.冬小麦 D.玉米
(2)当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此举的主要作用有( )
①清理河道和沟渠,利于排水通航 ②加固垛田,减少水土流失 ③加深、拓宽河道和沟渠,增加储水量 ④给垛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该流域上游兴修水库,新修垛田的高度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泥沙淤积加剧
B.地壳不断下沉
C.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减少
D.人口密度增加
思路点拨:第(1)题,垛田适宜种植旱地的作物,而水稻必须在水田中种植。故选A。第(2)题,垛田地势起伏小,水土流失不严重,②错误;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可以加深河道,利于排水通航,目的不是增加储水量,①正确,③错误;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大部分来自土壤表层,加之淤泥中的生物残体分解会释放出有机质,因而可以改善垛田土壤肥力,④正确。故选B。第(3)题,上游兴修水库可拦截泥沙,使得水库下游河段河水的含沙量减小,该地区河道的泥沙淤积减轻,A错误;该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在该时段内因修建水库而不断下沉的可能性较小,B错误;水库有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功能,兴修水库会使下游河段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减少,新修垛田不需要太高,C正确;人口密度增加对新修垛田的高度变化无影响,D错误。
答案:(1)A (2)B (3)C
中国特色民居建筑
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我们的祖祖辈辈居住在中国的大地上。由于地域广袤,各地各不相同的自然条件、气候环境,带来文化风俗、民族习惯的差异,民居建筑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样态。
1.客家土楼
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大型住宅。分布在闽西南龙岩、永定、南靖、诏安一带。住宅外墙多采用厚1米以上的夯土承重墙,内部为木构架,三至五层不等。平面通常对称布局,主要有两种类型:
(1)大型院落式,亦称“五凤楼”。中轴线上设祖堂等两三进厅堂,后为四五层正楼两侧为厢房两三层或分段向前跌落至一层。
(2)方形或圆形环楼,多为三四层,当中为空院或有厅堂、祖堂。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四合院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之一。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通常分为内外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内院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方,两侧为厢房,外院为倒座。有的有后院,内设厨房、储藏等辅助用房。大型住宅可以由纵横多个院子组成。
3.窑洞
土崖面上开凿的拱形洞窟式住宅。流行于陕北、陇东、豫西、晋中等黄土地区。洞顶、洞壁常以砖、石衬砌,崖面用砖镶砌。布局有两种:
(1)靠崖窟,在天然土崖上开凿横洞,常数洞相连或上下层叠。
(2)地坑窑,亦称“天井窑”。在无崖面的平地挖坑成院,再沿坑院四壁开凿窑洞,有坡道或踏道自地面而下。
4.干栏
亦称“高栏”“葛栏”或“麻栏”。中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一些传统住房。东北一些民族也有类似建筑。一般分两层,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多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石块、砖、泥土从地面砌筑的。顶盖杉皮或草、瓦等。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等物。形式多样,如壮族全居楼、苗族半边楼(俗称“吊脚楼”)、布依族吊脚楼、傣族竹楼、黎族船型屋、傈僳族千脚落地房等。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下面左图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景观图,右图为我国江南水乡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主要原因是( )
A.保暖驱寒 B.气候干燥
C.地形崎岖 D.当地偏好
(2)我国江南水乡建筑物的屋顶坡度较大、房檐较宽,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解题思路:第(1)题,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风,窑洞多呈东北—西南走向,门窗可避开西北风,A正确;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地区,B错误;窑洞走向受地形影响小,当地偏好受自然环境影响,C、D错误。第(2)题,我国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房檐较宽有利于避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降水,C正确;光照、气温、地形影响较小,A、B、D错误。
答案:(1)A (2)C
一、选择题
大鲵是一种两栖生物,主要活动在清澈、低温的山间溪流、湖泊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与多数冬眠动物一样,大鲵在9—10月活动减少,进入冬眠。湖南为我国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地处武陵山脉东段的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其习性推测,下列各省区中不属于大鲵主要分布区的是( )
A.云南 B.贵州 C.四川 D.江西
2.张家界成为大鲵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优势有( )
A.研究院所众多,保护水平高
B.旅游开发促进大鲵保护
C.水质清凉,生存环境好
D.水流较缓,利于幼苗野放
解析:1.A 2.C 第1题,大鲵生活在水温低的区域,云南纬度低,气温偏高,故云南不适合大鲵生长,故A正确;四川、贵州、江西多山,且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符合其习性,适合大鲵生长,故B、C、D错误。第2题,张家界并没有众多研究院所,故A错误;旅游开发容易导致大鲵的生长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故B错误;张家界经济较为落后,人类活动较少,环境污染小,水质较好,故C正确;张家界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水流较快,故D错误。
协同视角是一种打破平衡状态的开放性视角,通过与外部区域进行物质或能量方面的交换,推动各区域之间发生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多维度的有序结构。协同视角应用于京津冀,可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协同效应。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视角下,医药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据此回答3~5题。
3.协同视角下,各区域( )
A.各子系统互相排斥 B.竞争激烈化
C.产业类别减少 D.利于优势互补
4.京津冀医药行业协同分工为( )
A.北京以研发为主
B.天津提供原料
C.河北主导销售
D.京津主营医疗服务
5.协同视角的应用可以帮助京津冀医药企业( )
A.减少劳动力 B.扩大市场范围
C.降低生产成本 D.增强竞争力
解析:3.D 4.A 5.D 第3题,各区域之间发生协同作用,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地区间产业同构、恶性竞争,A、B错误,D正确;各区域产业类别没有减少,C错误。第4题,北京作为区域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人才、临床、科研资源及创新主体,医疗研发技术先进,应该以研发为主,A正确;天津医药原料并不丰富,B错误;北京和天津应该主要侧重于新医药产品以及设备的研发工作,河北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及新增固定资产方面占有比较优势,所以应该侧重于传统医药产品的制造以及医药设备的制造等,C、D错误。第5题,协同视角能优化区域医药产业结构,促进规模效应,增强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D正确;减少劳动力、扩大市场范围、降低生产成本是增强竞争力的表现,A、B、C错误。
二、非选择题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1年中非双边贸易总额达2 543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非洲地区对华出口1 059亿美元,同比增长43.7%。中国连续12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材料二 非洲轮廓图。
(1)简述图示A、B两地区相似的地理特征。
(2)图中C地和D岛屿东部的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并不一致,试分析其差异。
(3)我国与非洲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题,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城市、生产、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第(2)题,考查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C地)和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D岛屿东部)的成因差异,主要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第(3)题,与非洲相比,我国是相对发达区域,非洲是相对欠发达区域。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发达区域输出的多是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等,欠发达区域输出的多是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等。
答案:(1)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居民多为阿拉伯人(白色人种),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发达;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C地: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量丰富,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D岛屿东部:纬度较低,气温高;终年受南半球信风带控制,遇到山地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我国从非洲主要进口农矿产品,向非洲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三、优选题
7.干栏穿斗木楼是楼居式民居的典型代表,多依山傍水,高低错开且面向田野,屋顶前后成两坡,梁突出在山墙之外,架空两至三层,家家户户多沿山坡密集聚合,外部体型参差错落。下图示意干栏穿斗木楼景观。据此回答(1)~(3)题。
(1)干栏穿斗木楼的优势是( )
①增温保湿 ②通风采光 ③排水疏浚 ④防止滑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导致干栏穿斗木楼外部体型参差错落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河流分布
C.降水分布 D.木楼高度
(3)中秋节前后在图示民居区可以看到的景观是( )
A.雪照山城玉指寒 B.荔枝新熟鸡冠色
C.梨花淡白柳深青 D.家家打稻趁霜晴
解析:(1)B (2)A (3)D 第(1)题,由材料可知,干栏穿斗木楼底部架空两至三层,有利于排水、通风散热,还可以防潮湿,①错误;依山而建,高低错开且面向田野,有利于通风采光,②正确;屋顶前后成两坡,梁突出在山墙之外,有利于排水,③正确;家家户户多沿山坡密集聚合,易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④错误。故选B。第(2)题,干栏穿斗木楼多沿山坡密集聚合,顺应地形地势而建,使得外部体型参差错落,A正确;河流分布、降水分布不是导致干栏穿斗木楼外部体型参差错落的主要自然因素,B、C错误;木楼高度不属于自然因素,D错误。第(3)题,干栏穿斗木楼集中分布在西南亚热带地区,当地盛产水稻,中秋节前后水稻成熟,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谷,D正确;荔枝为热带水果,在夏季成熟,B错误;雪照山城玉指寒,描写的是冬景,A错误;梨花淡白柳深青,描写的是春景,梨树为我国暖温带树种,C错误。
[基础达标]
图1中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回答1~2题。
图1
1.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2.四幅图片所在经济区中工业经济最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A 2.B 第1题,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A正确;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地震较少,B错误;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充足,热量不足,C错误;长城沿线以北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较轻,荒漠化严重,D错误。第2题,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工业经济最强,B正确;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不是工业经济最强的地区,D错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工业经济没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A、C错误。
胡杨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的温带沙漠地区,其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图2为某年我国某胡杨林研究区4—11月胡杨蒸腾速率和风速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图2
3.相对来说,对胡杨蒸腾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风速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4.根据其生长环境推测,胡杨( )
A.属常绿阔叶林 B.根系发达
C.不耐盐碱 D.为地带性植被
解析:3.B 4.B 第3题,读图可知,夏季蒸腾速率大于春季和秋季,但夏季风速小于春、秋季节,说明气温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比风速大。胡杨生长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土壤季节变化不大,故降水和土壤对胡杨蒸腾速率的影响较小。B正确,A、C、D错误。第4题,胡杨生长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夏热冬冷,为落叶乔木,A错误;为了获取水分,干旱地区的植物普遍根系发达,耐盐碱,B正确,C错误;胡杨生长在荒漠中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为非地带性植被,D错误。
图3所示为我国最大的苗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组成,是领略和研究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据此回答5~6题。
图3
5.通过该苗寨的建筑特征,可知这里( )
A.地形崎岖,夏季多雨
B.地势平坦,降水均匀
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沼泽广布,河湖众多
6.图中苗寨可能分布在( )
A.塔里木盆地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解析:5.A 6.D 第5题,由材料及图可知,苗寨建筑多依山傍水、顺山就势合理布局,说明该地区地形崎岖,房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或竹子,有利于通风散热,表明该地夏季多雨,A正确,B错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地区气温较低,房屋应考虑保暖性能,C错误;该地地形崎岖,沼泽分布少,D错误。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形崎岖,夏季多雨,可能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D正确;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地势平坦,A、B、C错误。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央厨房是新型的餐饮加工方式,负责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制作。完备的中央厨房包括统一采购、制作和配送,在降本增效方面功能凸显。作为上海“飞地”的上海农场,地处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占地307平方千米,是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罐子”“肉盘子”。近年来,上海农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携手大丰区推进“区场一体化”中,以供应学生营养餐为切入点,依托“中央厨房+乡村振兴”模式,从无到有,全面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材主要源自上海农场自有基地及大丰当地优质产品,在不断增强农场发展内生动力的同时,逐步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图4示意中央厨房餐饮产业链。
图4
(1)指出大丰区成为上海农场中央厨房所在地的有利条件。
(2)说明上海农场中央厨房对下游企业在“降本”方面的优势表现。
(3)依据材料,阐述“中央厨房+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对大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有利条件可从地理位置、市场、交通、原料、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题,据图中信息可知,上游和中游环节有“集中采购”和“食物集中烹制”,集中处理可减少人工成本;加工之后直接到消费者,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损耗,节约原料成本;节约厨房面积,降低租金成本。第(3)题,中央厨房有利于拓展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从种植到农产品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居民收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形成中央厨房品牌效应,扩大生产规模。
答案:(1)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大丰距离上海较近,交通便利,便于农产品配送;当地土地面积大,水热资源丰沛,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政策支持力度大。
(2)统一采购农产品及加工,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农产品损耗率,节约原料成本;节约厨房面积,降低租金成本。
(3)拓展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加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扩大生产规模。
[能力提升]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11省市,面积约205万千米2,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读长江经济带范围示意图(图5),回答8~9题。
图5
8.相对来看,四川省在经济带中的发展优势较弱,主要原因在于( )
A.对外联系不便 B.科技水平低
C.生态保护要求高 D.劳动力廉价
9.目前,湖北省接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应采用的合理措施有( )
①吸引长江三角洲劳动力迁入 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④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8.A 9.D 第8题,读图可知,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对外交通不便,货物运输成本高,发展优势较弱,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A正确。第9题,长江中上游地区接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D正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早期的住所是一种半地下式的地窖房(图6),俗称“地窝子”,一般深约2米,房顶覆盖红柳、梭梭和厚土,仅有一处洞口沿坡道可上到地面。20世纪90年代起,“地窝子”逐渐被砖瓦房取代。据此回答10~12题。
图6
10.新疆的“地窝子”洞口通常朝向( )
A.北面 B.西面
C.南面 D.东面
11.与地上砖瓦房相比,“地窝子”的最大优势是( )
A.防风沙效果好 B.利于通风散热
C.室内阴暗干燥 D.室内冬暖夏凉
12.如今保留下来部分“地窝子”的主要目的是( )
A.饲养家畜 B.应急避险
C.旅游教育 D.粮食仓储
解析:10.C 11.D 12.C 第10题,新疆的“地窝子”建在戈壁沙漠地区,该地盛行西北风,开口朝南可以防风沙,同时“地窝子”在地下2米左右,朝南利于采光,C正确。第11题,与地上砖瓦房相比,“地窝子”在地下,受外界气温影响小,室内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D正确;由材料“房顶覆盖红柳、梭梭和厚土”可知,“地窝子”构造简陋,与地上砖瓦房相比,防风沙能力较差;在地下不利于通风散热;沙漠地区,地上更加干燥,A、B、C错误。第12题,现在保留部分“地窝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历史,教育后人,发展旅游业,C正确;当地是牧区,主要目的不是饲养家畜,A错误;当地地质灾害少,主要是气象灾害,“地窝子”不适合应急避险,B错误;下雨时,“地窝子”容易进水,不适合粮食仓储,D错误。
13.图7中甲国为所在大洲的第二大花卉出口国,乙国主要的创汇产品是木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对比分析甲、乙两国自然特征的相同之处。
(2)说出甲、乙两国各自出口货物所选取的恰当运输方式,并推测其主要贸易地区,简述理由。
(3)乙国自2015年起限制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产量的15%,分析其原因和目的。
解析:第(1)题,自然特征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描述。据图可知,两国纬度均为低纬度,且同在赤道附近,属于热带;从海陆位置分析,均位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均有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多且流量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甲国出口花卉,其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应该选择航空运输,主要销往发达地区,贸易对象应该为欧美、俄罗斯等纬度较高且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乙国主要出口木材,体积重、运量大,通过海运运送出境,贸易对象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第(3)题,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原木产品附加值较低,获利较少,促进经济增长效果不佳;兴建工厂,可以延长产业链,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可以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缓森林砍伐的速度,可以保护环境。
答案:(1)纬度位置相近,同在赤道附近,位于热带;海陆位置相近,同在大陆西岸;均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境内的河流众多。
(2)甲国出口的是花卉,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的运输方式应为空运,虽然运输成本较高,但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高,因此其主要贸易对象为欧美、俄罗斯等纬度较高且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乙国主要出口的是木材,运量大、重量大,通过海运运送出境,对木材需求量较大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因而成为其主要贸易对象。
(3)原木的产品附加值低,获取利润少。建立自己的加工厂,一方面可以延长产业链,获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缓森林砍伐的速度,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