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问题、转型之路。(区域认知) 2.学会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原因和发展方向。(综合思维) 3.从实际出发,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地协调观) 4.上网查询距离最近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地理实践力)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
1.资源型城市: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
2.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赖以生存的主体自然资源大部分被耗尽时,即演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3.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由于资源产业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将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4.世界不同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煤炭产区 选择行业
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煤炭产区 畜牧养殖、农牧产品加工、树木种植和木材加工等行业
德国多特蒙德、法国洛林等煤炭产区 汽车、电子信息、化工、建筑和环保等行业
比利时、日本、英国等国的煤炭产区 环保、旅游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思考1] 为什么世界上不同的煤炭资源枯竭地区选择的替代产业不尽相同 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世界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枯竭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的替代产业不尽相同。在选择替代产业时要考虑原煤炭产区工人再就业、转型资金、原有煤炭企业体制转型以及转型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二、阜新存在的问题与转型条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严重依赖当地的煤炭资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2)原有的自然环境受到较大的干扰与破坏,阜新矿区出现了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
2.转型条件分析
(1)条件分析。
①发展特点: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
②转型潜力:农牧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地方工业已有一定基础;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具有一定前景;拥有培养经济转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国家政策支持。
(2)采取的转型道路:采取多元化方式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探索一条低成本的转型道路。
[思考2]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的曼彻斯特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创设新环境,兴建科技园区,实现政府、学术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发展,最终以“创意之城”重赢世界瞩目。曼彻斯特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产业能转型升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充足;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拥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
三、阜新的发展方向选择与转型成效
1.发展方向选择
(1)发展多元化工业经济。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整治。
2.发展成效
(1)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化程度逐步提升,城市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思考3] 阜新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提示: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等。
3.继续努力方向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2)加快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
(3)积极推进城镇化,全面促进城乡融合。
(4)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阜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问题与转型条件分析
辽宁抚顺市是辽中南工业基地重要的资源型城市。20世纪70年代前,抚顺煤炭资源蕴藏量丰富,有“中国的煤都”之称。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抚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如图为辽中南工业基地示意图。
[思考]
(1)(综合思维)抚顺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哪些困境
提示:煤炭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原料和能源消耗大;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等。
(2)(区域认知)这些困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过分依赖当地煤炭资源;主要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资源型城市赖以生存的主体自然资源大部分被耗尽时,即演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将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其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
兴起期 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 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 自然资源逐渐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
2.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和影响
问题 成因 影响
产业结构单一,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 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能源,但也存在过分依赖的现象 受技术革命和资源枯竭影响,经济衰退;产生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主要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不愿入驻
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 工业高度集聚,达到饱和状态 企业利润下降,出现外迁转移
3.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存在的问题与转型条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2)转型条件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庆曾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至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2005 2008 2012
GDP/亿元 1 400 2 220 4 000
三大产业占 GDP比重 3∶86∶11 4∶82∶14 4∶81∶15
采掘业占工业 总产值比重/% 82 79 72
材料二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特点。
(2)分析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分析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
思路点拨:第(1)题,由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及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可知,大庆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而且采掘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从表中不同年份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即以采掘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第(2)题,由材料可知,与大庆相比,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老城区人口锐减,经济已经衰退。第(3)题,大庆区位条件较玉门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于玉门;玉门位于西北地区,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所以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
答案:(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资源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
探究二 阜新的发展方向选择与转型成效
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处于东北亚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环渤海的黄金海岸山水相依,是昔日有名的“煤电之城”。但现在正凭借风电行业的迅猛态势,一跃成为辽宁省风电装机规模排行前列的地区。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阜新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89万千瓦,占辽宁省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的29.6%,占阜新市并网装机容量的51%;风电累计发电量为38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33.9%,占阜新市能源发电量的31%。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阜新市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占全省新增容量的50%;太阳能发电并网7万千瓦,同比增长150%,占全省新增容量的40%,新能源年产值达20亿元。在我国“三北地区”风电普遍面临严重的“弃风限电”问题的背景下,阜新的这些数字尤为抢眼。
[思考]
(综合思维)上述材料反映了阜新怎样的发展方向
提示:发展多元化工业经济,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型,以实现从“煤城”到“新能源基地”的转型。
1.阜新的发展方向选择与转型成效
(1)阜新的发展方向选择——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
发展多元化工业经济 将原有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煤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 采用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煤炭产业的精深加工,优化煤炭产品质量和结构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绿色能源,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太阳能产业、地热能产业,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型
大力发展 现代农业 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农产品精加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建设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走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的道路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整治 对于生态环境的天然破坏,采取自然恢复措施,进行适当的植被恢复并及时地保护和限制开发
对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采取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的治理措施,严禁人类进行生产开发活动,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2)阜新的转型成效。
①阜新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化程度逐步提升,城市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②阜新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空气质量达标率、固体废物利用率、绿化覆盖率等均发展良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归纳
(1)发展科技。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5)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3.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分析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评价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可持续发展策略
(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区域开发的条件,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资源型地区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4)分析资源型地区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因煤而兴的焦作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焦作市紧紧抓住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大政策机遇,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前,将发展视野由“地下”转至“地上”,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立市“三大战略”,从材料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产业链、从产业链到“互联网+”,实现了“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下图为焦作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促使焦作市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消费市场萎缩 B.煤炭资源完全枯竭
C.经济政策导向驱动 D.煤炭开发技术落后
(2)焦作市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的特点是( )
①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②实现上、中、下游产业有效对接 ③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④产品种类单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焦作市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突破口的原因是( )
A.汽车产业基础雄厚 B.当地市场需求量大
C.技术人才储备充足 D.生态与经济潜力大
思路点拨: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消费市场大,A错误;焦作市煤炭资源并没有完全枯竭,B错误;焦作市抓住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立市“三大战略”,C正确;焦作市因煤而兴,煤炭开发技术实力强,D错误。第(2)题,该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上、中、下游产业有效对接,能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种类,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①④错误,②正确;生态立市,降低煤炭产业比重,发展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利于保护环境,③正确。故选B。第(3)题,新能源汽车较为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D正确;焦作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并不雄厚;当地市场需求量不大;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当地并没有人才优势,A、B、C错误。
答案:(1)C (2)B (3)D
新旧动能转换助推东北振兴
2018年10月14日,长春的地标性建筑——吉星楼正式投产,这里有光学加工、相机装调、综合电测、卫星总装及环境试验等厂房,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装配、试验及遥感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生产链。吉林省计划于2030年底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全球任何一个地方10分钟内重访指日可待。吉林凝聚全国高端资源,推进航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入快车道。
新旧动能转换以传统产业去产能为基础,如图为我国某煤炭基地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基地去产能的关键是( )
A.压缩煤炭开采规模 B.转移机械制造工业
C.关闭化工化肥工业 D.重组建筑材料工业
(2)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群是( )
A.环保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服装业
解题思路:第(1)题,由图可知,化工化肥工业利用了煤炭焦化后的副产物,建筑材料工业利用了洗选加工、火力发电、钢铁冶金的废弃物,属于清洁生产过程,无须关闭或重组;机械制造工业对该地的产能影响很有限;该基地的核心产业是围绕“煤炭开采”展开的,所以去产能的关键是“压缩煤炭开采规模”。第(2)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压缩为煤炭开采服务的制造业产业群及服装业产业群,环保产业群是以煤炭、火电等副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后,服务业将得到发展且具备较大优势。
答案:(1)A (2)C
一、选择题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主体自然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据此回答1~2 题。
1.过分依赖下列哪些资源容易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
A.水能、地热 B.矿产、森林
C.旅游、交通 D.森林、土地
2.资源型城市在进入经济转型过程中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引进人才和技术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开发
解析:1.B 2.A 第1题,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容易出现枯竭现象;可再生资源中,森林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城市发展,但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影响城市后续发展,B正确;水能、地热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土地资源只是在数量上制约城市空间发展,A、D错误;社会资源可以不断发展更新,C错误。第2题,资源型城市一般产业结构单一,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因此需要人才和技术做保障,A正确;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B错误;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的改善,而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C错误;早期资源开发是发展的动力,进入经济转型过程说明资源已接近枯竭,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开发不可取,D错误。
如图为呼伦贝尔市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呼伦贝尔市煤炭能源基地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国家政策支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煤炭产量下降的原因包括( )
①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②清洁能源的使用 ③改变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④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关于呼伦贝尔市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促进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
B.加大煤炭开采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C.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
D.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解析:3.A 4.D 5.B 第3题,呼伦贝尔市煤炭资源丰富,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需求量大,加之国家政策支持,因此建设了煤炭能源基地;呼伦贝尔市位于内陆,距海较远,区域内的河流通航能力有限,因而水路运输不便利,故选A。第4题,煤炭燃烧效率低,污染严重,我国实行经济结构调整,关停高耗能企业,使煤炭的市场需求量减少;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也使煤炭的需求量减少;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故选D。第5题,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加大开采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故选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吉林省九台区地处长春市和吉林市之间,其城区依靠营城矿区建成。营城煤矿原为国有重点煤矿,始建于1860年,有140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吉长铁路从矿区西南部通过。在鼎盛时期,矿区和家属生活区占九台区的3/4,每10万人中就有8.5万人在营城煤矿生活、就业,且煤矿容纳了大量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2002年4月,营城煤矿依法宣布关闭,2004年九台区在矿区实施居民易地搬迁工程。至2016年,营城矿区仅剩5 224人。下图示意营城煤矿关闭前后原住居民工作对比。
(1)与鼎盛时期相比,说明营城煤矿关闭后矿区发生的明显变化。
(2)指出影响营城矿区人口外迁的因素。
(3)为遏制矿区人口外迁,指出营城矿区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区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主要依托营城煤矿,煤矿为当地提供了主要的收入来源。煤矿关闭使当地政府财政税收锐减,经济陷入困境,难以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煤矿关闭停产,其厂房将会闲置废弃;煤矿关闭造成众多人口失业,使得大量人口外迁,人口外迁造成局部城区出现空心化现象;煤矿关闭,人口外迁,资金匮乏,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治理和维护,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煤矿关闭,直接造成工人和煤矿周边产业人员失业,人们收入减少,经济恶化,造成人口外迁;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实行了居民易地搬迁工程,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影响;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造成人口外迁。第(3)题,当地长期以煤炭开采和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故应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培育其他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以改善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状况;加强矿区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其他工作技能,以便于其他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完善当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当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改善当地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方便当地居民的生活;对常年开采煤炭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及时治理和修复,以保障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答案:(1)政府财政税收锐减,经济陷入困境,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厂房闲置废弃,人口外迁,局部城区出现空心化现象;生态环境逐渐
恶化。
(2)经济;政策;环境。
(3)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完善当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
三、优选题
7.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代价。2009年,淮北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到2022年,淮北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转型效果明显,创新驱动特征逐渐清晰,已从“煤城”转型成“美城”。下图示意淮北市位置。据此回答(1)~(3)题。
(1)1957—1965年,淮北依矿建市,煤炭采掘业快速发展,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8%攀升到74.4%,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经济发展快,国内市场大
B.国家政策支持,廉价劳动力充足
C.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质优良
D.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2)十几年来,淮北市由“煤城”转型成“美城”,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其具体措施包括( )
A.迁出煤炭产业,减轻环境污染
B.注重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生态经济化
C.所有采煤塌陷区深挖注水成湖
D.建设环境保护区,严格限制生产用地
(3)在淮北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驱动特征体现明显的是( )
A.大力发展煤电,增加煤炭附加值
B.精细化采煤,提高采煤效率
C.承接长三角纺织业、服装业转移
D.发展新材料、高端材料产业
解析:(1)A (2)B (3)D 第(1)题,该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资源需求量大,A正确;短期内的快速发展,市场是主导,C错误;B、D项是多数地区的普遍特征,B、D错误。第(2)题,煤炭产业不能一迁了之,A错误;生态修复除了能提供生态效益外,还能推动经济发展,B正确;不是所有采煤塌陷区都适合深挖注水成湖,C错误;淮北市位置优越,环境承载力较大,不需要建设环境保护区,D错误。第(3)题,“创新驱动”指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方式,D正确;煤电产业、采煤产业、纺织产业均为传统产业,不属于创新驱动的产业,A、B、C错误。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及问题 3、4、5、8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1、2、6、7、9、 10、11、12、13
[基础达标]
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然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由于对煤炭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图1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2.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D.大力扶持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析:1.C 2.C 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开始走向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即图中④—⑤阶段是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C正确。第2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森工资源型城市是以开采加工木材资源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东北地区森工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几乎停滞,当地开始积极向旅游经济转型。据此回答3~4题。
3.近年来,造成东北地区森工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萎缩 B.环境约束
C.劳动力减少 D.资源枯竭
4.该类型城市向旅游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恶劣
B.经济发展缓慢,消费水平低
C.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D.人口总量少,市场规模小
解析:3.B 4.C 第3题,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禁止森林资源砍伐,B正确;木材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没有出现萎缩现象,A错误;森工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几乎停滞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C错误;森林资源并没有枯竭,D错误。第4题,东北地区森工资源型城市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地地区,该类型城市向旅游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C正确;虽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但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仍然良好,A错误;与消费水平关系不大,B错误;旅游经济的市场不是以本地为主,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
内蒙古阿尔山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图2示意阿尔山市的位置。据此回答5~6题。
图2
5.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 )
A.草场退化 B.森林资源枯竭
C.土地污染 D.煤炭资源枯竭
6.最适宜阿尔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航空航天及相关旅游业
B.化石能源产业
C.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
D.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
解析:5.B 6.D 第5题,阿尔山市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从而可推断其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森林资源枯竭。故选B。第6题,阿尔山市森林资源枯竭,其转型的方向应是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拥有绿色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果、野菜、食用菌等资源,适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D正确;阿尔山市作为一个纬度较高、降水较少的山区森林城市,不具备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高技术水平,也不具备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水热等条件;阿尔山市没有大量化石能源,不能发展化石能源产业,A、B、C错误。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能源矿产最丰富的地区,近年来黄河流域面临内部协作和产业转型问题。
材料二 山西省面临主导产业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高度依赖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为改变现状,山西省积极减少落后产能,增加先进产能;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度;优先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阳泉市将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应用于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电力供应;太原市在2016年将全市8 000余辆出租车全部更新为纯电动汽车,并大力推广纯电动公交车。
(1)指出山西省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所采取的措施。
(2)分析阳泉超大型数据中心选择风能、太阳能作为电力能源供应的原因。
(3)说明山西省开发矿产资源对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山西省拥有多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改变现状,山西省应积极减少落后产能,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度;优先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阳泉市依托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科技力量推进产业转型,并将绿色能源应用于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电力供应;太原市推广纯电动公交车,大力开展环境保护,以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题,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从自然方面看,阳泉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冬春季节离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天气,风能丰富,为能源供应提供条件;从煤炭资源和环境的角度看,山西省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利用新能源能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环境。从人文方面看,超大型数据中心需要全天候供电,电力需求量大,利用新能源发电可以满足电力的需求。第(3)题,评价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要考虑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并且一般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方面进行
分析。
答案:(1)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依托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科技力量推进产业转型;推广纯电动公交车,大力开展环境
保护。
(2)超大型数据中心需要全天候供电,电力需求量大;阳泉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风能资源丰富;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火电对环境的污染较重。
(3)有利影响: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吸引人口迁入,促进矿业城市的形成;带动与开发矿产资源有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
不利影响:开挖地表,破坏植被;破坏地下水系统,导致荒漠化加剧;产生扬尘,污染大气;消耗大量水资源,加剧当地用水紧张状况。
[能力提升]
阜新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2008年3月,阜新市被确定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阜新市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种植和经营,将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完美融合,走上了绿色转型之路。如今的阜新已由“矿竭城衰”变身物阜民丰、焕然一新的活力之城。图3为阜新市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化图,图4为阜新市地区工业部门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化图。据此回答8~10题。
图3
图4
8.阜新市产业结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B.第二产业产值持续下降
C.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D.三大产业变化均不明显
9.为促进阜新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
A.扩大煤炭开采,延长产业链条
B.扩大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
C.停止煤炭开采,促进产业升级
D.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
10.“矿竭城不衰”,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主要依据是( )
①矿区有大量废弃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②“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③交通条件优越 ④“现代农业”能承载更多劳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8.C 9.D 10.A 第8题,读图3可知,2006—2017年,第二产业的变化幅度最大,A错误;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但产值不一定下降,B错误;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占比最大,至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接近50%,占据主导地位,C正确;三次产业变化明显,D错误。第9题,扩大煤炭开采会进一步加剧煤炭资源的枯竭,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不能停止煤炭开采,可以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能源工业,A、C错误;农业方面不能单纯地增加粮食产量,应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B错误;阜新市在煤炭资源枯竭的背景下,应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正确。第10题,矿区煤炭资源枯竭后,会有大量废弃土地,矿区原有农业人口比重相对较少,因此当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农产品商品率高,适合发展“现代农业”,①符合题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对“现代农业”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好,②符合题意;交通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但不是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的主要依据,③不符合题意;“现代农业”属于商品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不能承载更多劳动力,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长江中游南岸,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大冶因矿而兴,因矿而立,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矿产企业停产,大量工人失业,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007—2016年,大冶市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图5示意2007—2016年大冶市转型发展绩效走势。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11.2006年以后,大治转型发展走势是( )
A.经济发展绩效持续高速增长
B.环境整治绩效快速下滑
C.资源利用绩效先持续下滑后增长
D.总绩效整体先下滑后增长
12.2007—2010年大冶市转型总绩效变化的原因是( )
A.劳动力素质低 B.产业基础差
C.工业惯性影响 D.缺乏营销策略
解析:11.D 12.C 第11题,由图可知,2006年以后,经济发展绩效整体增长,先缓慢增长,再加快增长,A错误;环境整治绩效先大幅下降,再缓慢升高,B错误;资源利用绩效先下降,再大幅增长,但不是持续下滑,是先波动下降,C错误;总绩效整体先下滑后增长,D正确。第12题,2007—2010年,大冶市转型总绩效变化是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环境整治绩效和资源利用绩效的降低,这些是前期工业消耗的资源以及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的,所以是工业惯性的影响,C正确;劳动力素质、产业基础会不断变好,营销策略可以随时改变,A、B、D错误。故选C。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标志,属于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
材料一 萍乡附近地区图。
图7 图6
材料二 被誉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
4.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
2.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部。
材料三 多年来,萍乡主要工业产品都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钢铁等。
(1)该市早期发展煤炭工业的最主要阻力是
。
(2)近年来,该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列举该市在发展煤炭工业中会出现的环境问题。
(4)该市为促进工业经济转型拟建一高新技术开发区,请在图7中A、B、C、D四处选一合适位置并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该市因为处于山区,早期交通不便,成为发展煤炭工业的最主要阻力。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该市煤炭多数已经被开采,剩余可开采储量少、质量较差,故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枯竭,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趋势。第(3)题,由于发展煤炭工业,在发展中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由于大气污染物增多,当地降水多,会造成酸雨危害;采掘煤炭会造成地面沉降(或水土流失);开采煤矿,破坏地表植被会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4)题,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应考虑环境、科技、交通等因素。四地中,C地处在垂直于主导风向的郊外;紧临河流;附近有公园,环境优美;靠近铁路,交通便利,是最佳选址地。
答案:(1)交通不便
(2)煤炭资源枯竭。
(3)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危害;地面沉降(或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C地。离城区近,处在垂直于主导风向的郊外;紧临河流;附近有公园,环境优美;靠近铁路,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