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9 19:2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认识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位置、特点。(区域认知) 2.综合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治理措施。(综合思维) 3.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观) 4.深入某一生态脆弱区,调研其形成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
一、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
1.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2.特点
(1)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
(3)时空波动性强。
(4)生态过渡性显著,环境梯度变化明显。
3.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及其特点
(1)主要类型: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
(2)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思考1] 为什么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过渡地带或边缘地带
提示:这些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土地易退化。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性与黄土的易侵蚀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水土流失破坏耕地,造成农业减产。
(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3)水土流失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4)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在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情。
(5)水土流失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思考2] 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水库淤积,降低水库防洪能力。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黄河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思考3] 安徽省西部和南部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水土流失严重。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该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增收致富
提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山区应按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探究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
——路遥《平凡的世界》
[思考]
(1)(区域认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形成与哪一种外力作用有关
提示:流水侵蚀。
(2)(综合思维)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 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塌陷等。不利影响: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各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3)(区域认知)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黄土高原的森林和草原被大面积破坏,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速了黄土高原水土的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危害 具体表现
破坏耕地,造成农业减产 暴雨冲刷导致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从而使农业减产
水土流失造成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不便耕种,甚至被废弃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贫瘠,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
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地退化、沙化和土壤盐渍化面积大,生态环境恶化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易发洪涝灾害
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问题,每年用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巨大,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2)人为因素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2)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有(  )
①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②耕地质量下降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淤积下游河床 ⑤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思路点拨:第(1)题,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由图可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第(2)题,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不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答案:(1)D (2)A
探究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沟壑中,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着“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歌谣。
[思考]
(1)(区域认知)图中属于哪种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提示:工程措施中的打坝淤地。
(2)(综合思维)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提示:主要是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打坝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能够固定沟床;另外,淤地坝通过有效的滞洪,将洪水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同时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增加了耕地面积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我国不同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如下: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蓄水 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 D.调节气候
(2)在区域治理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生产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思路点拨:第(1)题,由经纬度及等高线可知,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图中堤坝位于沟谷,应为拦沙坝,起拦沙蓄水的作用。第(2)题,甲处是黄土塬,要平整土地;乙处是陡坡,要封坡育林育草;丙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丁处为沟谷,应打坝淤地,拦截径流和泥沙。
答案:(1)A (2)D
实验探究: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Ⅰ.实验准备
在校园内选取一定坡度且表层平坦、形状规整的草地,准备木板若干、两桶水(水量相同)、固定拼接木板的材料及工具。
Ⅱ.实验过程
(1)用木板隔离出约1平方米的草地,要求草类植物品种单一,长势良好,修剪规整;在任一木板底端开一较小的出水口。同样在相邻处用木板隔离出与前者同样大的裸地,要求两个隔离区域周边的木板拼接良好,除底端出水口外,其他地方均不漏水。
(2)先后把两桶水倾倒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域内,要求倾倒时用力平稳。
[思考]
1.观察内容
(1)  ;
(2)  ;
(3)  。
提示:(1)在隔离区域内(木板框内)形成径流的先后
(2)出水口处水量的多少
(3)从出水口处流出水的浑浊程度
2.实验结果与总结
(1)在本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水倾倒后很快形成径流的是    (填“裸地”或“草地”);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量裸地    (填“大于”或“小于”)草地;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较浑浊的是    (填“裸地”或“草地”)。
(2)请总结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草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的作用。
提示:(1)裸地 大于 裸地
(2)避免流水(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土保肥;增加下渗量,涵养水源;延长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减小径流量。
3.实验后的思考
(1)草地除了在本实验中体现出的作用,还有哪些价值
(2)在本实验中除了用上述提供的材料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以增强观察效果
(3)你认为本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提示:(1)减少风蚀;放牧牛羊,具有经济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2)在两出水口处各放置一个烧杯。
(3)准备过程复杂,耗时长,耗力大,所用材料多。
4.拓展延伸
(1)不同地区或环境下,草地发挥的作用有差别,请写出以下各处草地的作用。
西北干旱区的草地:   。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草地:   。
城市中的草地:   。
(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大面积种植草地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1)减少风蚀、饲养牲畜等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削峰补枯等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局地气候等
(2)地价高,养护费用高;可能会污染地下水;在生态功能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起不到隔离带的作用等。
一、选择题
近几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种草护坡 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 D.④修筑梯田
2.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防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图中淤地坝应建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径流下渗 D.水分蒸发
解析:1.D 2.C 3.B 第1题,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坡度较缓,可以修筑梯田。第2题,淤地坝一般建在沟谷地带。第3题,平整土地,使坡度变小,水流速度减慢,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对水分蒸发影响较小。
  读我国某地区景观图,回答4~5题。
4.引起该地区此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物燃料的使用 B.植被的破坏
C.不合理的耕作 D.开矿
5.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恢复自然植被
B.全面停止开发耕地
C.大力发展梯田
D.加大对水资源的调配
解析:4.B 5.A 第4题,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第5题,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
二、非选择题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红色荒漠”。“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长汀县早在20世纪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大面积植被遭到破坏。1912年,当地封建宗派山权纠纷,引起大规模相互伐木;1934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时开公路、筑碉堡,大量砍伐林木做军资;1958年,大炼钢铁用树木当作燃料,导致能源紧缺;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大量增长,人民生活贫穷,当地伐木烧薪现象极为严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科学有效地治理,该县水土流失率迅速降低,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优良,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图1、图2分别为长汀县罗地草山1985年和2018年景象。
图1         图2
(1)分析长汀县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2)简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长汀地区的危害。
(3)从生态、经济角度分析长汀县单位土地面积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的原因。
(4)针对长汀县严重的水土流失,简述可采取的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从降水、地形、土壤等自然原因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土壤、农业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题,从生态环境来看,与黄土高原相比,长汀县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层更薄,表土一旦被破坏、冲蚀,恢复的难度更大;同时由于长汀县地区人口较多,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少,农户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单位土地面积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第(4)题,结合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区域地理背景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冲刷、侵蚀;各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植被生长恢复困难,植被稀少,气候变得干燥,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于河床、水库、湖泊,防洪难度增加。
(3)与黄土高原相比,长汀县土层更薄,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长汀县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少,单位土地面积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4)陡坡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缓坡可发展立体农业,多种模式经营;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燃料问题,如营造薪炭林,推进省柴灶和炉灶技术革新,推广使用沼气等。
三、优选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地表受侵蚀时间集中的特点,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下图为陕北小流域典型治理措施剖面示意图和淤地坝不同时期的变化图。
(1)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
(2)简述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所起的作用。
解析:第(1)题,资源损失包括自然资源损失和社会经济资源损失,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主要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损失及由水土资源损失造成的间接损失。水土流失使下渗量减少,更多水资源直接注入海洋,造成水资源损失;流水搬运大量泥沙,沟壑增多,耕地面积减少,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冲走,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损失生物资源;下游河道含沙量增大,使下游水库库容减小,发电功能受损。第(2)题,通过淤地坝拦水拦泥沙,拦水有利于蓄积更多水分,增加水资源;拦泥沙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从而减轻洪涝灾害,也可以增强当地防洪抗旱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淤地坝后期淤泥处变成了耕地,说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坝顶平坦,利于车辆通行。
答案:(1)大量泥沙淤积于干流的水电站,导致其库容减小,削弱水电站的发电能力;水土流失导致下渗量减少,水资源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减少。
(2)拦泥保土,蓄积地表径流;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坝代桥,改善交通(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利于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生产生活安全。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及危害 1、2、3、4、6、10、11、13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5、6、7、8、9、12、13
[基础达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地的风土人情。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黄土高坡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
B.该地区降水均匀,降水量大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C.该地区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风力侵蚀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貌形态
D.该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侵蚀严重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
A.露天开矿 B.过度开垦
C.开挖新河 D.破坏植被
解析:1.D 2.C 第1题,黄土高坡即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降水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在夏季,对地表冲刷严重;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侵蚀是造成地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主要原因。第2题,开挖新河不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清光绪末年,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而成为沙地。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毛乌素沙地的治理,使之成为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图1为毛乌素沙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图1
3.导致毛乌素草原变成沙地的人类活动最可能是(  )
A.修筑梯田 B.开荒种地
C.矿产开发 D.毁林开荒
4.沙地治理初期,有人建议从黄河调水压沙,但方案最终被否决。被否决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调水距离远,治沙成本高
B.沙地耕地多,容易盐碱化
C.黄河流量小,调水影响大
D.河水含沙多,河道易淤积
5.为了沙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宜在毛乌素发展的产业有(  )
①探险旅游 ②良种培育 ③畜产加工 ④光伏发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B 4.C 5.D 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毛乌素沙地原来为草原,人类在草原的活动主要是对草原的过度开垦,B正确。修筑梯田应该是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A错误。该沙地是草原退化而成,因此排除矿产开发和毁林开荒,C、D错误。第4题,由图可知,毛乌素沙地距离黄河较近,A错误;毛乌素沙地耕地很少,很难进行耕作业生产,B错误;相对而言,黄河流量较小,调水会影响河流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影响范围较广,C正确;河水含沙量多少不是影响调水的原因,D错误。第5题,由于缺水,良种培育难以进行,②错误;由于是沙地治理,更应该注重对草类资源的保护,不可能大量发展畜牧业,也不可能发展畜产加工,③错误;沙地探险旅游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加快治沙基础设施建设,①正确;沙地光照充足,发展光伏发电可以减少该地水分蒸发,有利于沙地植被恢复,④正确,D正确。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质山区。图2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图2
(1)江南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试分析其原因。
(2)比较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在地理背景上的异同。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黄土 高原
南方低 山丘陵
(3)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过程离不开沼气的开发利用,指出开发利用沼气的好处。
(4)要恢复植被,必须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燃料
问题
解析:第(1)题,同样的水土流失面积江南丘陵损失大,可从单位土地面积作物产量、工农业分布及土层等方面分析。第(2)题,两地水土流失严重,相同之处可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不同之处可从治理恢复难度及常规能源是否丰富等方面分析。第(3)题,开发利用沼气的好处可根据图中箭头分析。第(4)题,解决燃料问题主要是改变传统砍伐植被的错误方式,寻找替代能源。
答案:(1)江南丘陵地区人均土地拥有量少,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生长量和产量较高,同样单位土地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表层较薄的土层流失后,石质裸露,难以恢复;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2)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黄土 高原 土壤抗侵蚀力差,降水集中,多暴雨;人地关系紧张;开发历史悠久;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开矿后未及时复垦 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常规能源丰富
南方低 山丘陵 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生长快,常规能源短缺
(3)有利于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可实现有机质还田;将污染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4)开发水电,开发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推广节能灶等。
[能力提升]
  我国T县历史上经济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是亚热带花岗岩丘陵地区水蚀荒漠化的典型代表,严重土壤侵蚀发生于20世纪初,至今长达100年。2000—2010年,T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8万公顷,治理成效显著。图3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实施面积比例,图4示意T县各种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比例。据此回答7~8题。
图3
图4
7.T县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最经济的是(  )
A.封禁治理 B.生态林草
C.坡改梯 D.低效林改造
8.2000年以来,T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得益于当地(  )
A.水热资源丰富 B.优化产业结构
C.土地生产力高 D.大量生态移民
解析:7.A 8.B 第7题,图3中该地治理措施中封禁面积比例最大,图4中封禁措施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只有6%,A正确;生态林草措施实施面积不大,但投入的资金比例却最大,B错误;坡改梯的实施面积最小,说明该地适宜坡改梯的区域不大,C错误;低效林改造措施投入资金比例最小,但实施面积也小,经济效益不明显,D错误。第8题,由图可推知,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为植树、种草、种果等,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而水热资源、土地生产力等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不是2000年以来得以改善的,A、C错误,图示未体现生态移民相关信息,D错误。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读哈尼梯田景观图(图5),回答9~10题。
图5
9.哈尼族人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的农耕活动,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当地气候 B.蓄水保土增肥力
C.提高复种指数 D.美化自然环境
10.该区域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能源短缺
C.土地荒漠化 D.大气污染
解析:9.B 10.A 第9题,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坡度减小,水流速度减缓,可以减少大气降水后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而保护土壤肥力。第10题,由于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加上该区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历史上曾种满柳树,称为“柳村”。柳村曾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图6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6
11.柳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局面的原因是(  )
A.不合理放牧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土地盐碱化
12.为缓解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可采取的对策是(  )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
B.禁止坡地地区进行耕作
C.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D.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11.B 12.D 第11题,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土地压力增大,森林资源被破坏,导致“柳村无柳”;由于位于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出现“河比田高”,B正确。柳村位于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出现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可能性不大,该地以种植业为主,放牧业少。第12题,当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是仅有的高质量耕地集中区,盲目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会占用大量耕地,使得当地人均耕地减少,会促使人们开垦坡度较大的土地,水土流失会加剧,A错误;在坡度较缓的坡地可以发展农业,B错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不利于社会稳定,C错误;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沟蚀是指流水被约束在线状沟谷范围内的水流侵蚀方式,是土壤侵蚀剧烈发展的具体表现。在旱地上,沟蚀产沙量可占整个水蚀产沙量的50%~80%。讷谟尔河流域位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地形波状起伏,坡长较长。流域内土壤侵蚀作用明显,侵蚀沟分布广泛。图7示意讷谟尔河流域位置及侵蚀沟分布。
图7
(1)分析讷谟尔河流域侵蚀沟广泛分布的原因。
(2)分析侵蚀沟产沙量大的原因。
(3)分析侵蚀沟对耕作业的危害。
(4)提出治理侵蚀沟问题的措施。
解析:第(1)题,侵蚀沟的形成与径流量大小、植被覆盖、地形等因素有关。讷谟尔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冲刷力强;位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地形波状起伏,坡长较长,径流汇集量大;过度开荒、放牧破坏植被。第(2)题,产沙量大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强,这与土壤的性质、水流速度、植被覆盖以及流量大小有关。侵蚀沟的形成不会改变土壤的性质、流量大小,但侵蚀沟形成后,会增大坡面起伏,加快水流速度,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侵蚀沟对耕作业的危害有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地表破碎,分割土地,耕作不便。第(4)题,治理侵蚀沟的措施主要考虑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因此应注意回填复垦、提高林草覆盖率、填堵侵蚀沟、沟底修建拦沟闸坝、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增设蓄洪池,削减水力等。
答案:(1)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冲刷力强;位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地形波状起伏,坡长较长,径流汇集量大;过度开荒、放牧破坏植被。
(2)侵蚀沟形成后,增大坡面起伏,加快水流速度,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3)加大侵蚀,土壤肥力下降;侵蚀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
(4)回填复垦;提高林草覆盖率;填堵侵蚀沟;沟底修建拦沟闸坝;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增设蓄洪池,削减水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