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中外史纲要上第14课 辉煌与沉沦:康乾盛世何以成为烈日余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统编中外史纲要上第14课 辉煌与沉沦:康乾盛世何以成为烈日余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20:1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 标准 1.通过了解清代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 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 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 机。
教材 定位 本课是《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二课《清朝前中期 的鼎盛与危机》。从纵向上看,本课上承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清朝作为封建社会的继续与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下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中国被 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而暗含危机。从横向上看, 这一时期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则对故 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本课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 向联系,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情 分析 初中课程标准(2022版): 1.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1.通过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2.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 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 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3.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4.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 5.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已有:基本掌握清前中期皇权强化的措施以及巩固边疆的措施,对于君主专制在清代的弊端,中 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等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缺乏: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强化以及各民族对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认识不够深入 ;政治领域的一大突出变化是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加 强, 目的是巩固原有的格局和秩序,不能理解其间的矛盾就是社会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不能辨 证看待康乾盛世背后潜伏的危机;不能将清前中期治理的经验教训用于当今国家治理,缺乏联系 现实的能力。
学习 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地图,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列举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 举措, 明确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时 空观念) 2.学生结合清朝的疆域范围,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解读文字材料,认识这一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奏折、军机处等图文材料,概括其特点及影响,认识康雍乾时期君主 专制的新发展,并说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康乾盛世面临的统治 危机。(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4.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在全球变局中 探析盛世,反思历史,汲取教训,并为当今中国大国治理建言献策,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历史重任。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了解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认识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新发展。 难点: 从横向与纵向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清朝前中期鼎盛背后潜在的危机。
教法 学法 教法:讲授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教学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 立意 主题:辉煌与沉沦:康乾盛世何以成为烈日余晖 康雍乾三朝皇帝通过对边疆采取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通过采取多种 措施强化君主专制,并将其推向顶峰。君主专制的强化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提供了制度保 障,同时,君主专制的强化也束缚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错失了实现转型的发展良机。乾隆后期
1
危机初现,社会动荡与西方殖民的威胁日益严重, 内忧外患中孕育着统治危机。康雍乾时代的盛 世辉煌终成落日余晖。
教学 设计 明线:辉煌与沉沦:康乾盛世何以成为烈日余晖 暗线:从盛世之治到盛世之危,借盛世之辨思大国治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新课 情景设置
设计意图 通过康乾时期中西差异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同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百年盛世; 运用人口数,粮食产量等经济繁荣发展展现其“盛 ”;通过生发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 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康乾盛世,深入探究其矛盾之 处, 由此切入本课主题:辉煌与沉沦:康乾盛世何以成为烈日余晖。
、 残 阳 如 血 呈 辉 煌 · 盛 世 之 治 探究1:清朝疆域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情景设置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明朝形势图(144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教学活动 任务1.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地图,归纳清朝面临的边疆问题,然后列举清朝经略边疆 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问题1:阅读教材83-84页内容,归纳清朝面临的边疆问题有哪些?(小组合作) 问题2:清政府针对这些边疆问题采取什么措施?其措施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 问题3:对比地图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加强边疆治理的意义。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 解边疆治理措施,知道新疆、西藏、南海诸岛、 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 屿历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树立主权意识、对中华领土的认同以及归 属感。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明朝形势图和清朝形势图,认识《尼布楚条约》 的签订标志着 中国疆域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有疆无界 ”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 ”转变 3.通过利用不同时期的地图信息勾勒出清朝加强国家统一的大致时空脉络,让学生 明白疆域的奠定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认识到清朝疆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 的版图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培养学生看地图、用地 图的习惯和能力。
情景设置 材料1: 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东归 材料2:清朝在继承历代中央王朝边疆治理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武力征 伐、平定叛乱…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制度,既巩固了边疆,又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
2
发展和中华民族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材料3: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 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 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 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 根基。——戴逸
教学活动 任务1.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解读,更深刻认识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认识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 奠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国家政权认同、 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
探究2:认识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新发展。
情景设置
教学活动 任务2.1: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多种形式史料,知道清朝前中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 并结合材料认识其新发展。 问题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奏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问题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特点,并分析军机处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 1. 通过对奏折制度史料的巧妙使用,带领学生“走进 ”史料,学生演绎奏折内容, 感受性地体验一手史料的价值和情绪,做到合理运用史料讲历史,讲一种“活着 ” 的历史 。使学生认识到奏折制度实质是官员与皇帝与皇帝单线联系,皇帝从中施展 权术,进行“私人 ”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强化对官僚机构和的 控制。 2. 以问题为导向,解读史料,学生能够得出军机处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依据可靠的 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理解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给清朝统治带 来的影响,也对盛世的出现起到作用,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探究能力。
二 、 落 日 余 晖 显 苍 凉 盛 世 之 危 探究3:清朝盛世下隐藏的危机是什么?
情景设置 材料1: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 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 (教材p82) 天理教攻打皇宫被镇压后,嘉庆帝下《罪已诏》通告全国,其中说: 材料2:猝于九月十五日,变生肘腋,祸起萧墙......突遭此变,实不可解。然变起一时, 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 因循怠玩 ”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诚,舌敝唇焦, 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予唯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 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 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 挂冠致仕, 了此一身,切勿尸禄保位,益增联罪。笔随泪酒,通谕知之!
材料3: ——《清仁宗实录》卷274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教材p86) “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 ”,其余十之七八, “ 皆绅 衿商贾之产 ”。—— 引自方苞《望溪先生文集》
材料4: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 , 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 ”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材料5:
3
材料6: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 多有陈乞……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 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 , 岂能曲徇所请?——摘编自《清高宗实录》教材p86
教学活动 任务3.1: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材料,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清朝前中期出现的危机。 问题1: 阅读教材内容和材料1-4,分析清朝前中期出现的内部危机有哪些? 问题2: 结合以上材料5-6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面临的外部危机有哪些?
设计意图 1. 通过运用教材上面的材料展示乾隆帝对康熙以来政治传统的总结,清朝当时人对政 治气氛的评价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带来的危害,辩证看待君 主专制的加强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通过运用教材上面的材料,使学生认识到“次变 ”爆发的实质是阶级矛盾激化引发 农民起义,在对史料的分析中潜移默化中孕育学生们的历史思辨素养,助于其真正自 主解读材料,得出合理正确的认识。 3. 通过表格数据将史实数字化,直观展现这一时期人口激增、资源危机严重,帮助学 生认识清朝中期以后内部在经济方面的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 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文字材料和清朝文字狱数量统计图的双重论证,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清朝文字狱 的泛滥对当时的影响,是个恐怖的盛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 5. 通过中外的两组出口物品对比和史料解读,增加学生对英方交往意图的感受,帮助 学生深入认识外部挑战的形成,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另一方面与当时统治者的 主观意志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康乾盛世暗含的危机。
三 、 盛 衰 转 换 引 思 量 盛 世 之 辨 探究4:清朝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
情景设置
教学活动 任务4.1: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年盛世衰落的原因,其原因对当今中国大国治理 有什么启示? (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 将清中后期的特点放置于国际背景中考察,对比同一时间中西发展的区别, 引导学生 全球变局中分析百年盛世衰落的原因,总结清朝统治对当今的启示。认识世界的变化 对中国的冲击,开阔学生历史视野,帮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横向 贯通中外的历史思维和全球史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课堂 小结 情景设置 展示升华示意图,学生一起朗读老师自创的诗句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 1. 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共同谱写“天下一家,命运与共 ”的新 篇章。 2.学生一起激情朗读老师自创的诗句结束本课,起-转-结,诗句回扣主题,起到升华 结尾的作用。
板书 设计
教学 预估 1. 本课大量且大胆地使用地图作为课程资源,利用地图信息勾勒清朝疆域治理的时空脉络 , 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难度,史料运用较多但是设计的都是引导性问题,便于发散学生思 维。
4
2.本课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 引用教材的史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围绕核心 素养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和学习任务,通过情景呈现、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来完成教学, 突出历史学科素养水平的层次性。 3.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则史料逐步认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双重影响,分析盛世之 下的危机 。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 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史料分析和探究能力。 4.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学习方式,组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探究学习等任务驱动, 以 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为历史思维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涵养,提供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流程
小结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