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标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和本课相关的内容是“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同时应注意“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社会等变化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1.宏观上:本课所讲述的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在此基础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此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更为持久和稳定,在相互交融中又各自发展。 2.中观上:本课位于第三单元的第三课,上承“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下启“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社会管理的放松奠定了一定基础;而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中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政治格局,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各民族在并立格局中形成了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前两课的知识为理解本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的宽松管理之必要。 3.微观上:本课分为四个子目,分别从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四个角度讲述了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设置顺序是先讲经济,后讲社会。因此教师以“梳妆台”为本课主线,围绕此时期古人梳妆台上的物品分别联系到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社会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品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最后得出“精神生活的丰富是物质基础富足的直接反映”,从而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高一学生在初中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史实有一定记忆,但认识不深,缺乏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深刻认识。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对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宋夏金元的统治的部分内容有回顾和复习。 2.思维能力:高一上学期学生思维活跃,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史料研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处在发展的上升期。但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内部逻辑认识不清。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3.应对措施:教师应注意将知识整合,利用逻辑图为学生梳理本课“社会的变化”内部逻辑。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归纳总结教材所列史实,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能将基本史实与本课“梳妆台”的主线相结合,理解两宋时期经济社会变化的内在逻辑(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表格文字史料,能归纳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认识该时期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素养目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学生通过史料阅读能认识宋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认识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认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宋朝社会管理制度的正确评价(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学生通过对图片史料的学习,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所凝聚的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更能联系当下,切身感受到各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的内在逻辑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表格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材料: 教师展示宋朝古画图片趣味引入本课,提出问题:“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人们是如何追求美丽的?”引导学生寻找古画中的细节“发簪、胭脂、妆粉……”。 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图片细节。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并用“化妆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梳妆台与农业、手工业 ①材料一:“梁米第一,栗米第二,勿使有杂;臼使甚至细,简去碎者各自纯作,莫杂余种。其杂米——糯米、小麦、黍米、穄米作者,不得好也。”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古方粉英》 材料二:“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宋 陈造《田家谣》 材料三:“玉女桃花粉:石膏、滑石、腊脂、壳麝、蚌粉及益母草等调和配制而成;孙仙少女膏:黄柏皮三寸,土瓜根三寸,大枣七个……” ——陈元靓《事林广记》 教师询问学生:“古代妆粉的来源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以经济作物为辅助。并引导学生归纳:妆粉的丰富体现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②材料: 教师设置小组讨论“从图片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战乱使得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生产条件改善,自然环境优越;政府不抑兼并。 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发展;唐安史之乱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材料一:“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宋太祖 材料二: 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政府不抑兼并”“不抑兼并的影响是什么”,并引导学生理解逻辑图,从而过渡到手工业: ④材料一:宋代《舆地纪胜》记载了脉金矿的开采过程,《本草图经》、《龙泉县志》等书记载了银矿生产中灰吹法、火爆法等技术的应用。 ——卢本珊、王根元《中国古代金矿的采选技术》 材料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说出两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采矿、冶炼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彩瓷。以及手工业发展体现出的经济重心南移。 学生观察图片圈出的地方,并阅读文字史料,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思考不抑兼并的上下层逻辑关系,并和老师一起完成逻辑图。 学生阅读材料并说出两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进步。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观察地图和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通过逻辑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梳妆台与商品经济 ①材料一:《梦粱录》的“铺席”条记录了一批“杭城市肆名家”,类似于今日的驰名商标,其中就有“修义坊北张古老胭脂铺”与“染红王家胭脂铺”。 材料二: 材料三:开封城内“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教师展示材料,讲述两宋时期的化妆品以及成为相关产业。并展示特殊店铺,询问学生为何布帛铺人流量如此之大。引出商品经济催生纸币和证券的出现。 ②材料一: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材料二: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三:河北金墓所出的银带饰,其由银剪、银盒、荷叶银盖罐、银镊子与银壶组成,其中的荷叶银盖罐亦是宋代银妆具中的典型器型。 ——陈锡玲《宋元时期漆木金银妆具设计研究》 材料四: 教师展示材料,提问宋朝城市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基层市场、夜市、外贸市场的出现和繁荣);并由榷场展开讲解民族文化交融这一特点。 学生阅读材料,体会两宋时期化妆品交易的繁荣。 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宋朝城市和商业繁荣的表现,思考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史料、归纳概括能力。并由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三、时尚消费与社会阶层 材料一:“先是,宫中尚白角冠,人争效之,号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 ——(宋)周辉《清波杂志》 材料二: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材料三: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 教师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是什么导致时尚消费观念深入平民百姓?”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科举制和土地制度所导致的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变化。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完整的逻辑链: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思考相关的科举制和土地制度,理解两宋时期社会变化的前后逻辑,并和老师一起完成逻辑链。 通过两宋时期的社会变化,让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大概念,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通过讲解古人的时尚消费,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悟古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师展示一些和“化妆”相关的古画,总结化妆品所代表的是古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注重外表和妆容便是人民物质生活富足的直接反映。梳妆台正是一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缩影。 学生认真听讲并感悟 升华全课,引出主旨,留给学生回味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