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21: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七单元“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主要讲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的概况和中国共产党在危急的形势下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结合课程标准、单元导语、正文内容等可知,本课在单元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共党史的关键一课。这是共产党由依赖国民党到独立探索革命道路的开始,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起点。对本课历史脉络的有效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新道路的艰辛,深刻体会开辟和坚持革命新道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学生为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初中中国通史八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对1927-1936年党史有一定了解,且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故初中课本叙述已很详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党史历史脉络比较复杂,历史事件头绪众多,学生往往未能领悟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需要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整合,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历史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革命新道路“新”在何处。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史实,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及其性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对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历史图片等多种资料的研读,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的内涵,分析革命新道路“新”在何处。(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讲述长征过程及播放视频,分析长征胜利开创的革命新局面,在此过程中传承好长征精神,激励学生走好新一代人的“长征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设计思路
本课标题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看起来是并列结构;但无论是从单元主题,还是从本课的叙述结构来看,教材都意在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历程。因此,本课的核心内容为第二子目“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第一子目可以视为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背景,而第三子目则是革命新道路在曲折中得到检验的经过。故而,我将本课主题确定为“革命道路的探索”,将三个子目分别设计为“旧道路的失败”“新道路的开辟”“新道路的检验”。通过呈现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多种材料,突出“道路”这一核心概念,以此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时空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措施
(一)教学重点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政治、经济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理论体系;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处理措施:对于重点内容,采取深度分析材料的方式,通过研读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历史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认知。 (二)教学难点 革命新道路“新”在何处;为何说长征胜利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处理措施:对于难点问题,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高度。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视频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图像对比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
课堂教学创新点
本课的课堂教学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本课在设计时,突破了教材原有子目的名称,根据内容安排,进行了主题式的结构设计; 其二,本课比较注重运用历史地图辅助教学,通过深入解读历史地图蕴含的有效信息,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其三,本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时间轴、填写表格、小组讨论以及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其四,本课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将多媒体屏幕上的视频、地图、图片、文字等教学元素与板书有机结合,提高了课程的表现力。
课程思政元素体现与切入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党史的一部分。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以及在长征过程中形成的坚守革命初心理想、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伟大长征精神。 切入点则是:在讲述中共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转向时,通过分析问题链得出历史启示,即革命道路的选择需要与本国国情相符,革命道路的正确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长期探索和证明。在分析革命新道路“新”在何处时,从道路、理论、形势三个层次归纳总结;在探究长征胜利开创了怎样的革命新局面时,播放视频,使学生切实感受长征过程的艰辛和长征精神的伟大。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历史信息。呈现文字材料,说明革命形势之危急。提出核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究竟在何方? [呈现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人,中共党员2.6万人。全党人数由1927年5月五大时的57900名共产党员锐减到1万人。”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挖掘历史图片中蕴含的有效信息,感悟革命危在旦夕的急迫,思考核心问题:新道路该走向何方。 图文结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出核心问题,贯穿本课主线。
一、旧道路的失败 (一)政治 借助历史地图,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宁汉合流、二次北伐、济南惨案、东北易帜这几场重大政治事件的时空脉络。 提出问题:为何说国民政府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展示《国民党新军阀混战(1929-1930年)》示意图,简要介绍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说明即使在“东北易帜”之后,地方实力派军阀仍会为各自利益而陷入混战。 (二)经济 提问:为何此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1)国民政府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提供政策支持; (2)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高涨; (3)中国人民发起反帝爱国运动,提倡国货。 [呈现材料] 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火柴大王”刘鸿生 官僚资本恶性膨胀,进一步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历史地图和时间轴的辅助下,理清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上从宁汉合流到形式统一的历史进程。 了解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概况和原因。 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了解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挤压了民族资本的生存空间。 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更加重视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记忆。 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且与教材最后的“学习拓展”栏目相匹配,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实质,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新道路的开辟 (一)中心城市暴动 呈现历史地图,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内容,完成表格填写。 提出问题链,诸层分析: ①三大起义有何相同点?目的:占领大城市,结果:受挫、失败; ②为何要占领大城市?苏俄革命经验与共产国际干预; [呈现材料]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③为何会受挫、失败?我国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工人阶级力量发展不充分; 启示一:革命道路的选择需要与本国国情相符,坚持实事求是。 ④起义受挫后有没有别的选择?1927年10月,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⑤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两个月后,发动了广州起义,说明什么?这一时期,既有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探索,也有共产党人在城市继续发动的起义。 启示二:革命道路的正确性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证明。 [呈现材料] 材料一: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彼时中共中央党报《红旗》,1930年5月 材料二: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对比两种道路: 道路一:夺取中心城市,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俄国式道路 道路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道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 呈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体系,提出问题:新的革命道路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1.土地革命 呈现图片材料: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 提问:土地革命有何意义? 回答: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他们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2.武装斗争 (1)政治建军:针对部队士气低落,士兵不断逃亡、军阀习气严重等情况,毛泽东进一步落实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治军方法,初步解决了如何把农民和旧军人为主的军队改造为人民军队的问题。 (2)科学战术反“围剿”: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下,诱敌深入,集中使用兵力,打运动战、歼灭战、速决战等。 3.根据地建设 从1927年秋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对比两幅历史地图,探究革命新道路“新”在何处? 道路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理论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形势新——推动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巩固并扩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建构。 在分析历史地图信息的基础上,对问题链进行层层递进的思考,认识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与革命新道路开辟的现实性。 认识两则材料背后反映出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仍存在分歧,尚未完全凝聚共识。 厘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涵。 解读历史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理解土地革命满足了大多数人的迫切愿望,代表了广大人民利益。 结合地图,了解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小组讨论,发散思维,探究革命新道路“新”在何处。 重视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提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通过表格形式梳理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有利于知识结构整合与获取新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历史思维,感悟特定历史时空下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走向。 理解新道路开辟的曲折性——从理论上受到“城市中心论”的质疑。 理解重要概念,并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为抓手安排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记忆。 利用好教材“学思之窗”栏目提供的史料和设置的问题,教学与教材结合比较紧密。 强化关键时间节点记忆,涵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深化历史思维,提升所学内容的价值立意,帮助学生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新道路的检验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出示表格,并从多方面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如党内“左”倾错误、国民党采取新的战略战术、根据地补给问题等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 3.意义: 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呈现材料] 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革命新道路逐渐成为全党共识。 (三)长征胜利 简要讲述长征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四渡赤水,打乱敌人“围剿”计划。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其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与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呈现材料]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 [播放视频]《长征》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长征有什么样的伟大意义?换言之,为何说长征胜利后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革命中心的转移——从南方转移至陕北; 革命战略的转变——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到北上抗日; 革命领导核心及路线的正确确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革命精神的凝聚——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锤炼…… 从不同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遵义会议对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了解长征的过程,通过数据感悟红军克服艰险、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从多角度分析为何说长征胜利后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帮助学生在特定时空情境下分析问题。 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视频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富有感染力;且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小结与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学,面临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所造成的严重生存危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终于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核心,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尽管“左”倾错误一度背离了这条革命新道路,但遵义会议又使中国革命得以回归正轨。红军长征的胜利,则是对革命新道路正确性的最好检验,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庄子·内篇·人间世》有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意为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尽管在初创之时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的时候就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巨大。从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力量遭到严重破坏,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再到长征胜利结束后革命事业的新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诸多困难,不断发展,根本上就在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解决现实问题,最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 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绘制出本课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表格/思维导图/历史地图,在其中标清对应的历史事件、时间、主体、内容及意义,深入感受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下周,我们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 感悟中共领导人民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创业历程。 利用周末时间,完成作业,深化对本课内容的认知。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深刻理解寻找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通过时间轴/表格/思维导图/历史地图等多种形式完成作业,既有助于加深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参与,在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体现地相对明显;但是在后半部分,学生参与感有所下降,注意力集中程度降低。在整体上,设计了主题式结构,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教学目标,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但本课以讲述为主,材料提供相对较少,对学生吸引力有限,部分内容可以体现新课程标准之下的教学要求,总体上仍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