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对下面语段中小张和小李两人的争论,下列论断合适的一项是( )
小张约小李第二天去商场,小李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去爬山。”第二天,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小张以为小李不会去爬山了,就去小李的宿舍找他,谁知小李仍然去爬山了。待两人又见面时,小张责怪小李食言,既然天下雨了,为什么还去爬山;小李却说,他并没有食言,是小张的推论不合逻辑。
A.小张和小李的这个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B.小张的推论不合逻辑。
C.两个人对毛毛细雨的理解不同。
D.由于小李食言,引起了这场争论。
E.由于小李的表达不够明确,引起了这场争论。
2.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部分。
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1)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应将“不在于……而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推出这个结论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因为生活所需不断发展记忆,而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
B.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C.记取与回忆不同,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D.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从而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
B.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
C.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
D.在乡土社会中,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是同一方式反复重演。
7.下列选项中,最能全面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B.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C.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
D.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8.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B [在这个例子中,就出现了日常理解和逻辑理解的冲突。按照日常理解,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不下雨就去爬山,那么言外之意就是“下雨就不去爬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小李确实食言了。但是如果我们严格地按照逻辑来理解,小李只是说自己不下雨会去爬山,并没有说自己下雨会不会去爬山,所以小张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这样理解的话,小李就没有食言,排除A、D两项。题目内容没有涉及两人对毛毛细雨的理解,排除C项。这场争论的原因不是小李的表述“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去爬山”不明确,而是小张的推论不合逻辑,排除E项。故选B。]
2.(示例一)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
(示例二)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3.①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②列举叶金龙、吴玉泉、赵水林等典型人物,论证了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③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4.(1)不仅在于 更在于 (2)要结合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将经典读新读深 自己读袁枚诗的经历
5.D [A项“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错。由第1段“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可知,选项遗漏了限制语“没有文化的动物”,导致扩大范围,表述绝对。B项“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错。由第2段“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可知,是说“不常实现”,而不是“根本无法实现”。C项“记取与回忆不同”错。由第1段“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可知,记取和回忆在这里是相同的。]
6.B [“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错。由最后一段“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可知,强调文字下乡的条件,推断不出“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
7.C [本文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其论述的中心是文字下乡的问题,A、B、D三项并未涉及,而C项交代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
8.①引用论证。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②类比论证。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③举例论证。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
9.①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②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