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时四: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课时四: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06:1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家长担心作业少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其实,“双减”政策在学生作业方面的规定,不仅有“减少”,还有“提高”。减少的是作业总量,防止学生书面作业量过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绝重复性、无效性作业。“双减”还规定应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减少培训负担。因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孩子课外时间多了,需要家长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同时,还要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
近日,一位家长担心“双减”后会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向教育局建议,应该禁止教师在课外给自己的孩子补习功课,这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针对家长向教育局提出的建议,请你以教育局工作人员与网友两种身份,分别给出答复。要求:每个答复30个字左右;网友的答复须用归谬法。
(1)教育局工作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网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睡眠令”的发布一时间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而教育部明确中小学睡眠时间要求也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说:“国家终于对学生的睡眠开始管控了,晚上休息时间不足,不仅影响第二天的听课效率,更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把控睡眠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好处,希望这个‘睡眠令’尽快落实下去。”还有一些“当事人”也通过键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学校和家长真的能够让我们睡够。”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内容,你有何感想?试写一则150字左右的驳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采用归谬法反驳观点,在下列文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1)唐代诗人李贺,因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要避父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写了一篇《讳辩》进行批驳,文章中就采用了归谬法。他说:“父名晋肃, 子不得举进士,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赫尔岑是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的歌曲。”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人大谈“轮回报应”,说不能轻易杀生,凡是杀牛杀猪的,来世就会变作牛或猪来偿债,甚至是踩死蚂蚁的,也会这样。当时有一个叫许文穆的人在场,他反驳道:“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话,来世偿债,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①新学期开学,伴随的是学校教室的打扫和布置。②2022年开学前两天,某地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③这些订单,都是学生家长预约钟点工到学校做教室卫生的。对于这件事,网友们进行了一场辩论。④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⑤也有人说,假期开学打扫教室的要求很高,边边角角都要打扫一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材料二: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了全面阐述。②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这一阐述,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
材料三: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家庭课。家庭课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家庭生活与家人、家常饭菜的炊事基础、舒适的衣服与家居、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俄罗斯于1993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针对初中学生的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技术、缝纫、食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
(1)针对材料一中“雇人打扫教室”一事,某校高二(1)班准备以“该不该雇人打扫教室”为辩题,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假如你是反方辩手之一,请陈述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雇人打扫教室”的家长发一条短信,对他们进行劝阻。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有一处标点使用不规范,请找出句子序号并加以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张桂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她含辛茹苦、积极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十二年来,她坚守在大山深处,拖着病躯走过十一万公里的家访路,换来一千多名女孩的求学坦途,换来一千多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材料二:张桂梅给她的毕业学生们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来。她说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离开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山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张桂梅坚守大山,却希望孩子们离开大山,这一对比在育才中学引发热议。学校拟举办一场辩论赛,正方辩题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反方辩题是“离开比坚守更重要”。请你选择一方,作为一辩选手写一篇辩论稿。
(1)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按照提示填空。
任务:根据给定的情境和身份完成写作。
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选择支持的一方,为辩论稿拟写三个分论点。
我选择      (正方/反方)
分论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题拟写的分论点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述。(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1.(示例)①提高的是作业质量 ②减少作业和培训负担是双减的主要目标 ③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2.(示例)(1)教师为人父母,在私人时间给孩子辅导属于正常行为,他人无权禁止,您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
(2)如果教师不能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那么医生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治病了?
3.教育部发布“睡眠令”,明确学生睡眠时间。
4.(示例)教育部发布“睡眠令”,明确学生睡眠时间,从国家层面对学生的睡眠进行管控,彰显了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的严重程度。然而,好政策能否尽快落实?如何落实?从本质上看,睡眠不足现象折射的是教育问题,关乎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方方面面,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实行素质教育,再好的政策也很难落地生根。
5.(1)(示例)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2)(示例)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3)(示例)那就杀人好了 还能变作人
6.(1)观点:不应该雇人打扫教室。
理由:①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责任意识;②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习惯;③雇人打扫教室,容易让学生变得懒惰,产生依赖心理。
(2)(示例一)家长您好,劳动教育全球重视,中国学生不能做襁褓里的婴儿。
(示例二)家长您好,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防腐剂,请时时保鲜。
(3)材料一:④,应将问号移到引号里面。
材料二:②,应将“劳动教育”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7.(1)身份:正方一辩或反方一辩
主题:“坚守比离开更重要”或“离开比坚守更重要”
文体:辩论稿
(2)(示例一)正方
分论点①:坚守是离开的基石,无人坚守便无路可离开。
分论点②:坚守是实现个人价值、开创伟大事业的重要途径。
分论点③:坚守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示例二)反方
分论点①:离开能获得更好的机遇,以实际行动回应殷殷期盼。
分论点②:离开能投身到更擅长的领域,做到人尽其才。
分论点③:离开能以更大的能量回馈坚守,是对坚守更大的支持。
(3)(示例)分论点:坚守是离开的基石,无人坚守便无路可离开。
黄文秀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回到乡村,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毛相林七年坚守绝壁,为了改变村庄命运,带领村民在陡峭的崖壁上修成一条长八公里的“天路”;樊锦诗用一生热爱,坚守敦煌莫高窟,从青春到白头。如果没有他们的坚守作为基石,又怎能有贫困户走向致富道路,迎接新生活?又怎能有世代居住在贫困山区之人走出大山,看到新世界?又怎能有“数字敦煌”面向世界,展现敦煌文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