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课后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06:1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李白的想象力①____________,无拘无束。他能够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产生全新的观点见解。诗歌也体现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特征,富含新奇的、独一无二的审美观念。例如,他笔下的月亮变化多端,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现出的特征②____________,有时是一位可靠的朋友,有时成为促膝长谈的知己,有时又成了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理想的象征。《月下独酌》中,他将明月、影子拟人化,直接邀请它们同自己一起饮酒作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将湖中月亮拟人化,化身③____________地送别自己的朋友;《古朗月行》中,他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从来不是④____________的,而是千变万化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当然如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人批评他:“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漫射等。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而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来源于生活的,然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王是个京剧迷,在家里没事喜欢唱他几句。
B.失业保障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C.以前徽州闭塞,徽商选择远走他乡经商谋生。
D.这孩子性格古怪,你们做父母的要多关心他。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调整下面文段中两处画线句子的结构,使前后格式一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离,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①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湖水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②东坡的诗篇被惊涛拍击着。总之,这个不太幸运的人幸运地活进了历史的千年中去了,活得让人瞻仰,让人叹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月光无处不在,却没有一个“月”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对亡妻的怀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剪不断,理还乱”有异曲同工之妙。
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
二、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②?
鸡栖于桀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 ①埘(shí):在土墙上挖洞做成的鸡舍。②佸(huó):会,到。③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④括:相会,会集。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有“六义”,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来叙事。
B.根据内容分析,《无衣》反映了战士们勇于从军征战、保家卫国的豪情;《君子于役》表达了妻子对戍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C.《无衣》的主旋律激昂奋发,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但战士们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途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
D.《君子于役》是一首朴素的诗,女主人公以不加修饰的语言抒发情感,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有天然之妙。
8.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饮中八仙①歌
杜 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②口流涎,恨不移封③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④。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⑤,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
注 ①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个人物。②麹(qū)车:酒车。③移封:改换封地。④衔杯乐圣称世贤:喜喝清酒而不喝浊酒,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⑤一斗:一作“斗酒”。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章”两句与“饮”并无关系,所以可把它看作全诗的引子,与结尾遥相呼应。
B.诗人写汝阳王饮酒的状貌时,抓住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出他的享乐之态。
C.“苏晋”两句,表现出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凸显了其对美酒的嗜好。
D.诗人为表现李适之的豪兴与酒量,使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文辞颇有浪漫气息。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的“白眼”,与成语“青眼有加”的“青眼”意味相近,表示对美酒的钟情,崔宗之潇洒风流的儒生形象跃然纸上。
B.杜甫咏写人物时,虽然篇幅均等,笔墨匀齐,但摹写传神,各具风采。“八仙”尽显“群像”之美,并无主次之别。
C.从体裁来看,本诗与《琵琶行》同为七言歌行,均是一韵到底的近体律诗,抒情淋漓酣畅,颇有一气呵成之势。
D.本诗的风格幽默谐谑,语气轻快,情绪颇为欢乐,与诗人一贯的“沉郁”诗风不同,更显出杜甫诗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
11.班级开展“大唐气韵”主题班会,由同学介绍唐代风流人物。请结合本诗内容,说明李白与张旭“二仙”特点的异同,并说说杜甫对此“二仙”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注]
苏 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此时词人被贬于黄州。词人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此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不记”切合词序中的“酒醒”,描写了词人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记不清何时苏醒的情景。
B.“雪晴”一句,写词人在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表达了对百姓能够饱食的企盼。
C.下片追叙前一日的酒筵,“翠袖”借代席间的歌姬,“烂樱珠”则喻指酒后歌姬红润欲滴的朱唇。
D.尾句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代表性的动作,极度增强了艺术形象性,表现了词人享受宴席时的愉悦。
1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词人流露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诵读
1.(示例)①天马行空 ②大相径庭 ③依依不舍 ④一成不变
解析 ①天马行空: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②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③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④一成不变:一经形成,永不改变。
2.(示例)他能够突破现实的重重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得出全新的观点见解。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语序不当,应改为“突破现实的重重束缚”;二是搭配不当,“产生全新的观点见解”搭配不当,应改为“得出全新的观点见解”。
3.D [D项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都是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A项表示虚指。B项指示代词,指别的方面。C项指示代词,指另外的。]
4.(示例)①人文也是如此 ②发生各种光射现象 ③才能高于生活
5.①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②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解析 一段文字中,前后语句的格式一般要一致,显得句式整齐。需要找出不一致的内容,进行修改。第①处,根据“不幸”“大幸”分析,前后语句为转折关系,仿照前文“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的句式来写,“是”+定语+“大幸”,此处的定语为“地方人民”,因此改为“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第②处,前后分别写“苏堤”“赤壁”,为并列关系。前文“湖水铭记着苏轼的功绩”为主谓宾结构,后文“东坡的诗篇被惊涛拍击着”为被动句,需要改为主谓宾结构;主语为“惊涛”,谓语为“拍打”,宾语为“东坡的诗篇”,因此改为“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6.(1)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2)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3)不思量 自难忘
7.C [“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错。《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8.①抒情方法:《无衣》直抒胸臆,表达与战友的团结友爱之情;《君子于役》借景抒情,借用农村具体的生活场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②修辞手法:《无衣》以反问“岂曰无衣”,表达同甘共苦的豪情;《君子于役》以疑问“曷至哉”表达盼归的心情。
③描写手法:《无衣》以士兵间交谈的口吻相互勉励,共御外侮;《君子于役》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女子对丈夫的牵挂。
④行文结构:《无衣》句式整齐,短促有力,通过词语变换层层推进,产生战前动员的感召力;《君子于役》以重章叠句推进,但第二章末句与第一章末句完全不同,从盼归转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福。
9.A [“‘知章’两句与‘饮’并无关系”错,贺知章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是描写贺知章酒后的情态,所以和“饮”有很大的关系;“与结尾遥相呼应”错,结尾是写焦遂,和诗歌开篇描写贺知章没有关系。]
10.D [A项“与成语‘青眼有加’的‘青眼’意味相近”错。诗中的“白眼”指的是崔宗之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青眼有加”指的是阮籍对待欣赏的人就用“青眼”,对待不欢迎的人就用“白眼”,所以与成语“青眼有加”的“青眼”意味相反。B项“并无主次之别”错。诗中前五个人物为次要人物,后面的人物为主要人物,特别是对李白和张旭的描写,所以有主次之分。C项“近体律诗”错。本诗为歌行体,属古体诗的范畴。]
11.(1)①相同点:都体现出二者的狂放不羁,并且体现出二人喜好喝酒,才华横溢。②不同点:李白更加桀骜不驯;而张旭体现的更多是不受礼教的约束。
(2)情感:作者对二人是赞赏而同情的。
12.D [“表现了词人享受宴席时的愉悦”错。呵手捋须的动作不是为了表达词人沉醉于酒席,而是为了表现词人若有所思,关心百姓疾苦的神情。]
13.①本词以乐景写哀情。②上片由雪景联想到丰收景象,却以“但令”表达了词人美好的愿望与深沉的忧虑:丰年是否真能使百姓饱食。③下片描写了前一日酒筵间的热闹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