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提供一个媒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使我们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当越来越多的写作以娱乐读者为目的,文学里最好的、最核心的东西被屏蔽了。这个东西,可以称为真知。
就创作层面而言,现代作家和施耐庵那个时代的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利用的资源不是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是日常经验,因为文学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
日本评论家小林秀雄有一个观点,认为从萨克雷、狄更斯以后,小说建立了无数的范式来描写所谓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生活,而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这使得小说家几乎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角色能把你难住,没有什么领域是你无法触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被小说写。这个论述让人非常震撼,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问题:一个作者的特定修养、特定出身,独属于自己的情感结构和社会认知,甚至独属于自己的绝望和痛苦,在今天似乎已经没有用了。“有经验的作者”,在写作中越来越不重要。这导致小说在今天遭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具备任何神秘感,不带有任何真正的情感,所有人物都可以互换而不具备特定性。一个写作者尽可以把故事编造得非常复杂离奇,因为今天有大量社会新闻来为之提供模板,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一个人具备很好的语言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一定能成为好作家,答案是否定的。再高的才华,再好的讲故事的能力,都无法帮助一个人真正写出生活中哪怕一点点的、充满光芒的真知。在小林秀雄的观点里,文学中真正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而不是“宛如真实的人物”。我们之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有些人物不能忘记,正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有强烈的特征。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记住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里面的人物飞檐走壁,有非常大的能量,具有某种传奇性,不管他真不真实,他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刻画人物的能力连带着这样的人物,在今天的小说写作中已经失去了。我们把笔下的人物当成一个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客体,只不过是我们把他定向化,把他变成社会的一个部分,我们来描述他,而不是像小林秀雄所强调的那样: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首先要尊重这个人物,第二要理解这个人物,第三要爱这个人物。实际上这并不是小林秀雄一个人的观点。汪曾祺也说过,文学写作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钻到对方心里去;海明威当年教学生观察人物时也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人物心意相通。
你怎么了解一个人的心?只有通过爱,通过理解,通过真正的交往,所以这时候你要调动的是你真正的经验,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为文学当中的真知。这种真知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然而,如果这样的真知跟你笔下的世界没有关联,我们怎么跟读者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
真知的缺失同样存在于阅读层面。很多人在读了小说之后就去模仿小说,用小说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阅读不是为了模仿,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里真正可贵的是那一点真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生活,而且应当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但它绝不是说我们直接模仿小说里的人物,而是需要我们综合理解作品里的智慧,找到写作者对存在的态度,然后获得某种感知,把这种感知用于你的实际生活,如果得到印证,真的能够帮到你,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重塑文学和生命、生活的关系,才能在文学和生命、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深刻的联络。(摘编自格非《什么是文学的真知?》)
材料二:
书写“新人”是作家的课题,但是怎么发现和如何书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孙犁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1942年,他在《新人物·感情·气氛》一文中,敏锐地提出时代新人的问题:“新的生活和不断的战斗产生了新的人,这些人不同于父亲的一代,甚至哥哥的一代,具备了新的感触、愿望和生活习惯。他们对现实生活负起了新的责任。”孙犁熟悉农村、农民,并且能以历史的眼光发现变化,进而将这种变化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这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这些新人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是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普通农民,但在抗战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意识和战斗热情迸发出来——他们斗志昂扬地加入斗争队列,扛起不同于父辈的崭新责任。
孙犁捕捉并书写了这个变化,尤其是抗战后农村女性发生的变化。“她们并没有多少学问,但她们都能直觉地认识到斗争的实质,她们总是那么奋发、乐观、勇敢。”《荷花淀》中,一群青年女性起初并不完全了解丈夫的抗日举动,但是经历了不舍离别、前去探望、归途遇险、目睹战斗场景等一系列事件后,她们成长了起来。这些英姿飒爽、开朗明快、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成为抗战文学中的一抹亮色,也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不可或缺的身影。
在孙犁看来,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在这些平凡人的脚下。只有写出人物的时代差异,才能通过文学看到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风尚。他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文学要做的,是从创造一朵花的形象到一个人的形象,再扩大起来,要创造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形象。
(摘编自刘卫东《孙犁带给我们的文学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作的娱乐化倾向导致文学表达的真知无影无踪,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
B.小林秀雄认为建立无数写作范式并依靠社会素材写作,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
C.作家创作独特性人物,除了要有好的语言和讲故事的能力外,还要尊重、理解和热爱人物。
D.孙犁以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变化并将其与时代结合起来,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施耐庵所处时代的作家创作利用了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不涉及日常生活。
B.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所塑造的人物不具备特定性。
C.孙犁的创作说明在如何书写“新人”课题中“发现”比“书写”更重要。
D.《哦,香雪》以鲜明的形象让人思考,体现了文学和生命、生活的密切关系。
3.下列关于孙犁的评论,与材料二观点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贾平凹认为:“他的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
B.《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对人物极少作静态的描绘,而在行动过程中寥寥几笔又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还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C.铁凝:“孙犁先生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渗透力,是不会消失的,不会泯灭的;相反,它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凸显出来。”
D.某学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孙犁将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创作时善于将个人的经历、情感与时代相融,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犁的“新人”创作体现了材料一中所说的“文学的真知”,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贝尔·兰金小姐
一
我第一次看见贝尔·兰金小姐是在我八岁那年。
我坐在门廊的台阶上,身材矮小,一身黑衣上满是灰尘和条痕的贝尔小姐出现了。她看上去不可思议的老,满脸皱纹。几缕稀疏的灰色头发被汗水浸湿,覆在前额上。她走路时低头盯着未铺过的人行道,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一只棕黑色的老猎狗跟在她身后,盲目地追随着女主人的踪迹。
几年后的一天,我坐在乔布先生的街角杂货店里,大口地喝着他家的招牌奶昔。我坐在柜台的一头,另一头是镇上两个臭名昭著的小混混,还有一个陌生人。
“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有位东方女士要在纳齐兹盖房子,我替她采购一些。”陌生人说。
两个小混混对视了一眼,其中那个平时喜欢嘲弄我的大眼睛胖男孩开口:“先生,我跟你说,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住的地方大概离这里半英里远,看起来也挺奇怪的,是个衰败的老房子,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虽然怪得要命,但如果你就要找日本山茶花树的话,她那儿的是我见过最好的。”
“是啊。”另一个长着青春痘的金发男孩尖声说道,他看起来是那胖孩子的跟班。“她应该会卖给你。我听说她在那儿快要饿死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住在那儿的老黑人用锄头打理一块杂草地,他们把那个叫花园。哎,前几天我听说她去季特妮丛林市场,到处拣些烂菜叶,逼着欧力·彼得森送给她。你见不着比她更古怪的巫婆了,像是阴影里的饿鬼。那些黑人都很怕她——”
然而陌生人打断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男孩,问道:“所以你认为她肯卖?”
“当然了。”那胖男孩说道,脸上带着一丝肯定而得意的笑。
陌生人道了谢,向外走去。突然,他转过身来问道:“你们愿不愿意带我过去?之后我会送你们回来。”
这两个小痞子立马就同意了。
二
我听到这件事的结局是在大约一个星期后,那天我又去了乔布先生店里。
虽然听众只有乔布先生和我两个人,那胖男孩却讲得很起劲。他越说声音就越大,语气也越夸张。
“我告诉你们,那老巫婆就该被赶出镇子。她是个疯子。我们一到那里她就要撵我们走。她还放出那条古怪的老猎狗追我们。弗格森先生,就是那个陌生人,解释说他想收购她的日本山茶花树,你知道,就是那些有些年头的日本山茶花树。她回答说她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回事,她一棵树也不会卖,因为她爱这些树胜过她所拥有的一切。哎,你们可听好了,弗格森先生提出他愿意掏两百美金,就买其中一棵树,你们能想到吗?两百美金!她居然拒绝了。”
“见鬼,”他说,“一出手就两百美金,买这些老树是图个啥呢?那又不是玉米。”
我离开乔布先生那儿回家时,一路都在想着贝尔小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想留下那些日本山茶花树。它们是很漂亮,但既然她那么穷——好吧,我那时还年轻,而她已经太老了,生命所余无多。
三
那天是二月的第一天。破晓时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阴沉,从中现出一道道珍珠白的日光。外面很冷,空气纹丝不动,间或掠过一阵饥饿的强风,啃噬着巨树光秃秃的灰色枝干。巨树环绕着一片衰败的废墟,那里曾是瑰丽的“玫瑰坪”。贝尔小姐就住在这里。
她醒来时,房间冰冷彻骨,屋檐下凝着一挂冰的眼泪。她环视周遭死气沉沉的一切,微微打了个寒战。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
她跪在壁炉前,想要点燃伦恩头天晚上收集的枯树枝。她那皱巴巴的枯黄小手费力地同火柴和刮花了的石灰石抗争着。
过了一会儿,火点着了。火苗蹿起来,木柴发出噼啪的响声,就像骨头在咯吱作响。她在温暖的火光边站了一会儿,迟疑地挪向结了冰的洗脸盆。
穿好衣服,她走到窗前。下雪了,南方冬天湿润稀疏的雪。雪一落在地上就融化了,但是贝尔小姐想到这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找吃的,仍然觉得头晕且不适。这时她瞥见窗下的日本山茶花树竟开花了,不禁深吸一口气——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
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气。莉莉会把它们偷去送给黑人小孩,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
可怜的莉莉,她现在年纪也大了。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记不清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的。我不记得我第一次没钱的时候——我开始变老的时候。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什么都没留下,除了莉莉。
[节选自(美)杜鲁门·卡波特《世界开始的地方》,伏波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眼中的贝尔小姐“身材矮小”“满脸皱纹”,小混混口中“那些黑人都很怕她”,这些描写塑造了贝尔小姐令人讨厌的形象。
B.小说写到贝尔小姐居住的“南北战争之前”就有的“衰败的老房子”,其作用主要是象征她如同这房子一样年迈且与众不同。
C.“山茶花树”与“两百美金”在文中多次出现,小混混看重美金、玉米等实用品,贝尔小姐看重山茶花树,表现出个人审美观上的差异。
D.莉莉摘茶花偷送给黑人小孩,贝尔小姐当时很生气,但是现在回忆时却“微笑”了,这一转变表现了她经历坎坷后面对生活磨难的坦然心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跨度大却脉络清晰,塑造了贝尔小姐鲜明突出的形象,为读者呈现了她非常完整的一生。
B.两个“小混混”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帮陌生人购买山茶花树,汇报事件结果,评价贝尔小姐,从侧面丰满了人物形象。
C.小说对贝尔小姐居住环境的描写颇具特色且具有对比意味,作者用寒冷衰败的环境暗示贝尔小姐的现实境遇,在今昔对比中凸显人物命运。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揭示了贝尔小姐在生活与情感的重压下形容枯槁、力不能支的惨状,但她依然不屈服,对生活充满希望。
8.贝尔小姐为什么不愿接受高价卖掉山茶花树以改善她的生存状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在行文时交替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行文方式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①奋击,呴藉叱咄②,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注 ①恣睢:放纵、暴戾的样子。②呴藉:跳跃。叱咄:蹦跳呵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B.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C.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D.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厚币”即丰厚的礼物,与“卑身”连用表示聘请贤士或待人时态度极其恭敬。
B.“冯”为凭借之意,与《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冯”相同。
C.“朝”,文中指臣子对天子的礼仪,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欲辟土地,朝秦楚”的“朝”相同。
D.“宗庙”,文中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后来也代指朝廷和国家政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齐国趁乱突袭燕国之后,燕昭王重整残破的局面登上王位,准备依靠贤才复兴燕国以报仇雪耻。
B.郭隗分类阐述了不同君王采取的不同的招揽人才的办法,并对燕昭王提出要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贤臣。
C.燕昭王对郭隗的礼遇,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为积蓄力量、反攻齐国、实现燕国复兴打下了基础。
D.燕国联合多个国家打败齐国后,依然不停地用兵,独自进攻齐国,一直追击到北方,使齐国仅剩两座城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概括燕昭王成功复仇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桐竹赠张燕公
李伯鱼
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
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
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注]。
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
注 《庄子·秋水》:“夫鹓(yuān chú,神话传说中与凤同类的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青桐和绿竹一南一北相对,诗人见到后触景生情,引发感慨。
B.颔联写张燕公早就喜欢竹林,而诗人刚刚喜欢桐树,两人各有所爱。
C.颈联写能够吸引凤凰栖息和食用果实,青桐和绿竹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D.本诗语言平易,虽有用典但并不晦涩,情感表达深挚恳切。
16.诗人写这首“桐竹”诗赠给张燕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性的表达,与《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所表达的生活智慧相通。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获得知识与推究事物原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人事已随双鬓改”,古人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天地间时间必须同步,哪怕原子钟误差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卫星定位也会①____________,偏离实际地点达三十万千米之远。
孙家栋对时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拿不出国产原子钟,卫星不可能上天。”一有时间,他就带着谢军往参与原子钟研发的科研单位跑,尽管他不催促大家,但大家都深感②____________,无不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投入原子钟研发工作之中。首席专家贺玉玲回顾原子钟数十年艰难曲折的研发之路,感慨万分地说:“留给我们的时间太紧张了,密密麻麻的任务节点就贴在墙上。大家都是吃住在实验室,哪怕是凌晨两三点钟,我们也要爬起来去测试,去试验。记得我好几次答应带孩子去公园玩,却因为临时脱不开身爽约了。孩子问我:妈妈,你们是做‘钟’的,怎么这样不守时?我无言回答。”
经过多年③____________的努力,多家科研单位终于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正样产品——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装载在北斗二号第一颗应用星上时,平日里难得一笑的孙家栋,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态过程。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主要有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三种传入方式。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间引入的。有意引进则是指以观赏和改善环境等为目的的人为引进物种。20世纪,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在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蕙草的生存空间,形成“绿色荒漠”。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是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至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生物入侵对我国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仅紫茎泽兰、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等13种主要入侵物种,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0多亿元。
外来生物入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筑起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铜墙铁壁”。
20.下列句子中的“而”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B.马克思主义让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C.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D.那些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而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有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C [A项“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错,材料一第2段“文学里最好的、最核心的东西被屏蔽了。这个东西,可以称为真知”是说“真知”被屏蔽了。B项“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错。材料一第4段“这使得小说家几乎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角色能把你难住,没有什么领域是你无法触及的”是说看似什么都能写,而不是写作能力真的大大提升了。D项“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于文无据,材料二第1段是说“这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2.D [A项“不涉及日常生活”错,材料一第3段是说“文学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B项“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错。材料一第4段是说“小说建立了无数的范式来描写所谓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生活”“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被小说写”,这才导致小说在今天遭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具备任何神秘感,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经验”。C项“‘发现’比‘书写’更重要”错。材料二第1段是说“怎么发现和如何书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孙犁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说明“发现”与“书写”都重要。]
3.D [材料二的观点:孙犁熟悉农村、农民,并且能以历史的眼光发现变化,进而将这种变化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孙犁捕捉并书写了这个时代的变化。A项是说看一个作家,不要只看他的外化风格,要看他的内在;与材料二观点不符。B项是评价孙犁描写人物的技巧,与材料二观点不符。C项是说孙犁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渗透力,与材料二观点不符。D项是说孙犁善于向生活深处挖掘,把握时代变化,与时代融合;与材料二观点相符。]
4.①首先以设问开篇,指出当今文学失去真知;②接着从创作层面,说明什么是文学的真知;③然后从阅读层面,论述文学真知的作用;④最后指出文学真知不可或缺。
5.①文学的真知要求通过独一无二的人物体现与世界的关联,孙犁塑造了文学画廊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传达出时代精神。②文学的真知要求文学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智慧,改变生活;孙犁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历史、时代的发展,从而扛起了崭新的责任。(意思对即可)
6.D [A项“令人讨厌”理解有误。贝尔小姐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她虽然性格有些怪异,但她具有执着而坚韧的优秀品质,选项中的“令人讨厌”一词不妥。B项“与众不同”理解有误。此处是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贝尔小姐处境的艰难,并没有明显的象征意味,选项牵强附会。C项“表现出个人审美观上的差异”理解有误。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不愿接受“两百美金”,主要还是因为“山茶花树”寄予着她深厚的情感,见证了她曾经美好的生活,且成为她对往昔可贵的念想,不能理解为“审美观”上的问题。]
7.A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错,应是以“山茶花树”为线索;“为读者呈现了她非常完整的一生”错,根据小说中的叙述可知,“我”八岁第一次见到贝尔小姐的时候,她就已经“不可思议的老”,小说后半部分回忆贝尔小姐年轻时也只是简单交代其经历。]
8.①对美的执着追求。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因为她的日本山茶花树是“上好”的品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她曾经有过如同山茶花一般甜美的爱情、亲情,因为杰德的变心而毁灭,但她依然眷念往昔美好的生活。③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着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9.①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第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则将“我”转换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②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③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地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小说交替使用叙述视角,突出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向往美好生活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
10.B [“吊死问生”是两个并列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殷富”是同义复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C [“朝”在文中指“拜访”,“欲辟土地,朝秦楚”的“朝”指“朝拜、依附”。]
12.D [“一直追击到北方”错。由原文“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可知,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即墨。由此可见,燕军是一直打到齐都临淄,而不是“一直追击到北方”。]
13.(1)(如果)降低自己的身份去侍奉贤者,面朝北面拜师学习(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超出自己才能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得分点:“诎指”,降低身份、屈己待人;“之”,代词,指贤者;“北面”,老师面向南坐,学生面向北受业,为古代尊师之礼;“百己者”,才能百倍于自己的人)
(2)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招揽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得分点:“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乎”,状语后置句)
14.①虚怀求教,求士招贤;②与百姓同甘共苦,富国强兵;③联合强国。(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事,以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能的人作为老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能的人作为朋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能的人作为臣子,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能的人作为仆役。(如果)降低自己的身份去侍奉贤者,面朝北面拜师学习(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超出自己才能百倍的人就会到来。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静静思考,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到来。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到来。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招揽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会认为千里的路程遥远(而不来)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即墨。
15.B [“刚刚”“两人各有所爱”理解有误。“君早爱”“我初贪”运用互文手法,意思是“竹林和桐树是我和君都喜爱的事物”。]
16.①借桐竹能吸引凤凰栖食,赞美张燕公有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②桐竹有凤凰所不能匹敌的其他品质,赞美张燕公有其他高尚的品德。③表达了劝勉、惺惺相惜之情。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诗人的情感需要借助注释中的典故。“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的意思是,能够吸引凤凰栖息和食用果实,青桐和绿竹没有什么可惭愧的。结合注释可知,此处说凤凰栖息在青桐,以绿竹的果实为食。本诗是一首咏物诗,题目是“桐竹赠张燕公”,借桐竹能吸引凤凰栖食,赞美张燕公有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是说桐竹有凤凰所不能匹敌的其他品质,赞美张燕公有其他高尚的品德,表达诗人对张燕公的尊敬和赞赏之情。“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是说青桐和绿竹是我和君都喜爱的事物,借“桐竹赠张燕公”,表达了劝勉、惺惺相惜之情。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18.(示例)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重任在肩 ③坚持不懈
解析 第①空,语境要表达的是开始时有一点差错,结果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可填“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第②空,语境要表达的是原子钟研发科研单位的员工们感到肩负重大的责任,可填“重任在肩”。重任在肩:肩上担负着重大责任。第③空,语境要表达的是多家科研单位经过多年的研究,最后终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原子钟,可填“坚持不懈”。坚持不懈:坚持做而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把母亲做“钟”人职业的精准要求与生活中的随意爽约对举,对母亲进行调侃,表达了对母亲多次爽约的失望。(意思对即可)
20.D [D项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而”都是连词,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A项连接语意相承的部分。B项连接肯定和否定补充的成分。C项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
21.(示例)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由于……考虑”不搭配,应改为“出于……考虑”;二是不合逻辑,“在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不合事理,对于新物种,应先引进,再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
22.(示例)①暴发危害 ②不易被监测 ③发动全民参与防治工作
解析 第①处,语境阐释“外来生物入侵”这一概念,“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描述的是生物入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暴发危害”。第②处,前句强调生物入侵的危害初期“较为隐秘”,表现为不易被发觉,可填“不易被监测”。第③处,前面说“外来生物入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后面是防治的结果,此处应强调全民参与,可填“发动全民参与防治工作”。
23.写作指导 材料的关键词是“拙”与“巧”、“巧干”和“蛮干”等。抓住这些关键词,注意彼此的关联,注意理性辨析,找到合适的角度来写即可。材料一从“科研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须注意的是,此处的“拙”作褒义解,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巧”偏向于贬义的“取巧”,即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材料二从“讲究方法”的角度,认为“巧干胜于蛮干”,即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须注意的是,此处的“蛮干”(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和前面的“拙”有所不同,所以不宜立意为“巧干不如蛮干”。
作文要求是“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最好是结合两则材料来谈,可以侧重“拙”与“巧”的某一方,也可以辩证思考二者的关系,但不宜完全抛开某个角度来写。
参考立意:①宁拙勿巧,脚踏实地;②大巧若拙,处事智慧;③学会巧干,不可一味蛮干;④灵巧处事,灵活变通;⑤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⑥亦拙亦巧,因时因事而异。
参考标题:(角度一)辩证看待:①实干而不蛮干,巧干而非投机;②实干破荆棘,巧干点明灯;③拙巧互补,聚力合一;④以实干丈量远方,用巧思飞越无限;⑤实干开大道,巧干展霓虹;⑥以实干踏跬步,借巧思破藩篱;⑦巧拙融合,不可偏废;⑧拙上加巧,如虎添翼;⑨以巧干之步履,行实干之山河;⑩实干不可无,巧思亦须有。
(角度二)侧重“巧”:①蛮干不如巧干;②一味蛮干,匹夫之勇;③重视巧干,事半功倍;④借巧发力,未来可期。
(角度三)侧重“拙”:①宁拙勿巧,脚踏实地;②守拙求实,成事之道;③踏石留印,守拙实干;④存拙去巧,行稳致远;⑤守拙实干,成事之始;⑥宁拙毋巧,实为大巧。
参考例文
巧与拙为邻
杨振宁先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而从一俄罗斯谚语中我们可以得出“巧干胜于蛮干”的真理。在我看来,二者并非绝对的对立,乐于巧必乐于拙,有拙才有巧。
“拙”是“巧”的基础,“宁拙勿巧”就是强调“拙”的重要性。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读万卷书的拙,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巧。又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拙”就像这米,没有拙的积累,即使再聪慧的人也难以出“巧”;若是忽视了“拙”,则难免弄巧成拙。20世纪的一些经济建设,由于忽视了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致使其进入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因此,我们需一步一个脚印,注重“拙”的积累。以退为进,积拙成巧。
“巧”是“拙”的质的飞跃,足够的量的积累可以产生质的飞跃。正如下棋一般,千百次的本手的练习换来一次妙手的惊艳。历史上的名人又何曾不这样,司马迁有研读诸家历史与人生百态之“拙”,而有了《史记》之“巧”;王羲之因精研体势、广采众长之“拙”,而有了《兰亭集序》之“巧”;曹雪芹因广泛涉猎、体会世态炎凉之“拙”,而有了《红楼梦》之“巧”。再看近代作家,莫言因有关注生活、潜心写作之“拙”,而有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巧”;史铁生因生活感悟积累之“拙”,而有了《我与地坛》激励无数人之“巧”;季羡林因研习诸多语言之“拙”,而有了《季羡林文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之“巧”……由此看来,由“拙”质变的“巧”充盈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历来弄巧成拙之事不在少数,而唯独弄拙成巧才是成功。
“拙”与“巧”并进,才能有所作为。如今的我们正是在不断地积累“拙”,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信努力没有捷径。在未来,弄“拙”成“巧”展现风采。所以说,“拙”与“巧”共同发展,才能展现自身风采。
“拙”是“巧”的基础,“巧”是“拙”的质化飞跃。不断地积累“拙”,去追求最终的弄“拙”成“巧”。化用老子的一句话,“同于巧者,巧亦乐巧者;同于拙者,拙亦乐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