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06:1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故事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又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它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如何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如何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形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
材料二: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学领域,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网络性”上。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IP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乎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和网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编自杪椤《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网络文学也不再需要表现现实问题。
B.如今,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与网络文学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也绝不是固定不变的。
C.探究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而要注重其“网络性”。
D.虽然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运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快捷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是双向互动的。
B.因为网络文学快速生长,人们对其判断的标准也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所以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
C.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
D.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包括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们对其评价标准上的差异等。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超文本小说《仲夏情人》的每单元后都设有“真话”和“谎言”两个选择链接,读者根据对情节发展的解读来选择“真话”还是“谎言”,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B.网文《芈月传》以主角芈月的个人命运为线索,展示战国时期的风云激荡,呈现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勇气和信念的力量。它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后受追捧热度更甚。
C.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湘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建构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元批评范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的种种新现象。
D.《红楼梦》开篇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反映出传统文学与读者之间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在接续写作中出现因套路化、程式化构成的自我重复,还有一些作品缺少应有的人文内涵。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应如何突破这样的“瓶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猪嗷嗷叫[注](节选)
李司平
(前文情节提示:玉旺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离家出走。)
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作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
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
“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
“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
“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
“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
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
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嬉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
“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
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
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
“……”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
“……”李发康还是不作声。
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
“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
“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
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
他回:“滚!说人话!”
我:“爸!”
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
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
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
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作李发康。(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
注 本文获得《人民文学》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第十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
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
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
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8.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何理解文本二中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注]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祐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 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是手不释书”的“释”指放开、放下,与《促织》中“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的“释”相同。
B.进士甲科,又称为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少年早慧,嗜书成性。他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知晓此书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手不释卷,竟忘了饥渴和寒暑。
B.司马光深思远虑,忧心百姓。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担心义勇会重蹈保捷军的覆辙,将被充军戍边,因此坚决反对。
C.司马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五次上呈奏章弹劾奸佞邪恶的高居简,神宗最终贬黜了高居简。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
D.司马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他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自己将死去,于是预先写下遗表置于卧室内,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司马光认为“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这种做法不对?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 ①故关:故乡。②风尘:借指社会动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离别自堪悲”一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使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定的生活。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6.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论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年承担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志向远大,正如《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人们事物都有主次、先后次序;明白了这一点,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3)《〈老子〉四章》中,写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了便利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辩证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变得健忘,感到①____________。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持续性压力会改变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②____________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压力越大,工作中越容易出错,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学会定期放空大脑,放松自己。很多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让人错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大脑需要定期放空,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而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③____________的功效。同时,在累这种感觉转化为焦虑之前,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放松。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其实,放松疗法和古今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④____________,当身体放松下来,呼吸恢复平静,心情也自然而然会平复下来。“累点”变低是日积月累的,需要定期清理身体的疲惫感。学会放空大脑、放松自己,我们才更能感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不叫“内卷”,这叫悄悄地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
B.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用影像说明了一个道理:触发写作冲动的往往是“故乡”。
C.“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有杰出的想象力。
D.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后,要防止“善意”传播负面信息的人制造新的社会恐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比如煤炭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露天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等过程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中,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作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本身具有自净能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的垂直交换受到阻碍,污染物只能在逆温层以下的大气环境中稀释混合,逆温层越低,污染物稀释混合空间越小,空气污染越严重。伴随风速变小,污染物水平输送变慢,加上不利地形在山前阻挡等因素,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愈发严重。当不利气象条件发生时,如果人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一如既往地排放污染物到大气环境中,污染便会持续累积加重并蔓延,污染连绵成片,污染气团随风流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我们应携起手来,一起去了解、去支持、去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才会拥有美好的蓝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从文中选用四个关键词,概括大气污染形成的四个环境因素,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材料二:在抗疫英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奉献和牺牲,读懂了“国有难、召必战、战必胜”的爱国情怀。
——荔枝网评《清明时节,用实际行动向战“疫”英雄致敬》
材料三: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
——人民网评《清明,不忘却过往更希冀未来》
材料四: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读完以上四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A [A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1段“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可知,“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说法正确,但“网络文学也不再需要表现现实问题”有误;由材料一第3段“如何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可知,“如何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正是网络文学需要思考的。]
2.B [B项强加因果。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和“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可知,文中并未建立前后半句的因果关系。]
3.D [材料一是说网络文学与读者的互动紧密。D项《红楼梦》开篇诗句中,那种作者在读者中寻觅“知音”的意味呼之欲出,并不是选项所说的“传统文学与读者之间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且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的论点,材料一是说网络文学与读者的互动紧密,并未说明传统文学与读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隔膜。]
4.①材料二从文学和网络的关系入手,指出“网络性”才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②然后在论述文学与网络的结合时,从文学和网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③接着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现状,指明了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④最后强调“网络性”的重要,再结合实际分析,梳理出它应具备的条件。
5.①利用网络平台将读者的精神需求与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通过吸收转化产生持续不断的创新潮涌。②要流量更要质量,作者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营构爽点也要注重结合实际,反映现实问题,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③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的动态性评价,且利用网络大数据,统计分析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
6.C [“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错,这一点从原文中看不出来,文中只是说“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
7.B [“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玉旺的行踪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扶贫干部李发康,要反映的也是扶贫问题,所以这篇小说是围绕李发康被革职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以及最后在工地干活这一经历行文构思,展现扶贫脱贫工作的艰辛。]
8.①“嗷嗷叫”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及小猪的叫声,代表了农村的生机与希望;②“嗷嗷叫”是李发康扛水泥的叫声,是其工作艰辛劳累的体现,也是其性格坦然豁达的写照;③“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后的反应,幽默地体现了读者对精彩小说的兴奋、欣赏与赞扬。
9.①主旨(思想内容)丰富厚重:既写出农村的脱贫致富,落后社会风气的扭转,又表现出脱贫工作的艰辛,扶贫干部的委屈。②结尾巧妙:野猪基地已建立,村民已脱贫,人们感念扶贫干部,可是扶贫干部却在外干劳力活,结尾耐人寻味。③人物刻画简练传神:面对丈夫,玉旺一个巴掌的动作描写表现其成长;把每头猪都叫“李发康”,细节上表现玉旺的感恩(或“塑造的人物不落俗套,玉旺从被动挨打的懦弱到变得强硬,写出了农村女性的成长”)。
10.D [“此地”作“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默然”意思是“沉默不语的样子”,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1.D [D项说法有误。谥号,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另外还有私谥,比如陶渊明的私谥为靖节。]
12.C [“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错,根据原文“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可知,第二次并未被采纳。]
13.(1)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得分点:“益”,增加;“过”,超过;“尚何惧”,宾语前置,即“尚惧何”,还恐惧什么呢)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君主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得分点:“董”,督察,督责;“振”,同“震”,威吓,吓唬;“苟”,苟且;貌,表面上)
14.①扰民;②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③作战没有实力,只可欺骗敌军一时。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如同成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治平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能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忧虑的那样。神宗即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奸佞邪恶,请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人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祐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
15.C [“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错,应为感叹自己。]
16.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悲伤;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3)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8.(示例)①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寝食难安) ②慢慢吞吞(慢条斯理/鹅行鸭步) ③立竿见影(吹糠见米) ④殊途同归(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解析 第①处,由“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变得健忘,感到……”“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可知,此处语境说的是精神状态方面的感受,并且是人在重压之下的一种无力感、无助感,由此可填“无所适从”。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第②处,由“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缓慢性”;由“压力越大,工作中越容易出错,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可知,不仅强调“缓慢性”,更侧重于“效率低”,由此可填“慢慢吞吞”。慢慢吞吞: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第③处,由“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的功效”可知,此处语境说的是非常迅速的功效,由此可填“立竿见影”。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第④处,由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放松疗法和古今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各异,但结果相同,由此可填“殊途同归”。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19.你如果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使其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的能力。(或: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让其想放松就能放松。)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如果你……那就……”关联词位置不当,当句子主语相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二是成分残缺,“具有”缺少宾语,应改为“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使其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的能力”。或者让前后句子有两个主语,改为“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让其想放松就能放松”。
20.A [A项和文中引号都表示专有名词。B项表示强调。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讽刺否定。]
21.(示例)①这些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 ②可以稀释和清除大气污染物 ③形成大范围的区域性空气重污染
解析 第①处,由后文“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作大气污染”中的“以致”以及横线前的“当”可知,此处信息为产生大气污染的前提条件;再结合上文“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比如……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中”分析,此处需要填入复指污染物的短语,以及达到的程度,因此可填写:这些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第②处,由上文“大气环境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可知,此处填洁净的具体表现;再由后文“污染物只能在逆温层以下的大气环境中稀释混合,逆温层越低,污染物稀释混合空间越小,空气污染越严重”可知,主体对象为“污染物”,综合以上信息可填写:可以稀释和清除大气污染物。第③处,为该段的总结,由上文“不利地形在山前阻挡等因素,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愈发严重”“如果人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一如既往地排放污染物到大气环境中,污染便会持续累积加重并蔓延,污染连绵成片,污染气团随风流动”可知,此处内容应是指污染后果,即重度污染,因此可填写:形成大范围的区域性空气重污染。
22.污染物;逆温层;风速变小;不利地形。
解析 由题干可知相关信息在第二段,而第二段前两句谈的是自净功能;从第三句以后谈的是有关污染的问题,可见重点在后文;结合结尾句进一步确定答题区域为“当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的垂直交换受到阻碍……加上不利地形在山前阻挡等因素”。由“当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污染越严重”确定关键词,即第一个环境因素为“逆温层”。由“污染物只能在逆温层以下的大气环境中稀释混合,逆温层越低,污染物稀释混合空间越小,空气污染越严重”得出第二个环境因素为“污染物”。由“伴随风速变小,污染物水平输送变慢”得出第三个环境因素为“风速变小”。由“加上不利地形在山前阻挡等因素……”得出第四个环境因素为“不利地形”。
23.写作指导 首先概括分析四则材料。材料一,可抓住“勇”“武”“鬼雄”理解何为“英雄”,这句话的意思是“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写出了一种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可见“英雄”具有勇敢刚强、不畏牺牲、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气质。材料二,抓住“‘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奉献和牺牲”“‘国有难、召必战、战必胜’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理解“英雄”的含义,那就是“奉献和牺牲”“爱国”。材料三,抓住“致敬烈士、感恩英雄”,从“我们”的角度思考该如何对待英雄。材料四,抓住“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更进一步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从“怎么做”的角度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英雄”。
参考立意:①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②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③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④平凡亦可为英雄;⑤做好自己,坚守岗位默默付出亦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