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06: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作者简介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
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提出“三美”主张。
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发表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闻一多
(1899--1946)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写作背景
闻一多
(1899--1946)
学习重难点
① 意象“红烛”的解构
② 象”相似而“意”不同的原因
③ “红烛精神”的解读
意象解构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意象
红烛
蜡炬
请大家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
“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
“红烛”被分解为“色”“灰”“泪”“光”四个部分。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任务一:请大家找出“红烛”中独有的“色”“光”部分描写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
红烛之红色象征赤诚、炽热、忠心,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
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任务一:请大家找出“红烛”中独有的“色”“光”部分描写
红烛之光从何来?面对这样的牺牲,诗人是否有过迟疑和犹豫?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自悟
不解/困惑
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
一正一反表现诗人认识的根本转变,只有燃烧自我才能放出光芒,产生了新的觉悟。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的梦:众人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让世人觉醒
世人的血: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让世人热血沸腾
灵魂、监狱:世人被困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监狱。 →把世人从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的坚定:牺牲自我,拯救世人!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获得解放。表现了历史的责任感。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李大钊的“闹钟炸弹论”
你就像个闹钟,面对这些沉睡的人,你想把他们叫醒,你持续不断地响着,有的睡得浅的人被你叫醒了,跟你一块儿去叫醒众人。
但是人数太多了,你们的声音太微弱,叫醒的人毕竟有限,而且保不齐有的人嫌烦,时不时还踢坏两块,那么有的闹钟怕来不及,就拿自己的生命当做原料,化成了炸弹,一下子就炸醒了一大片人。
陈独秀:那照你这么说,炸弹要比闹钟厉害多了,那么多来几个炸弹不就行了吗,还要闹钟何用啊?
李大钊:非也呀!仲甫兄,你想想,要是没有闹钟,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啼鸣,便不会有炸弹的诞生。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光是烛的灵魂,而光的发出需要燃烧自我。这象征着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照亮世界的理想信念。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二者“灰”“泪”内涵的不同。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1、红烛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残风的阻挠。
残风象征红烛燃烧过程中黑恶势力,“侵”写出了黑恶势力邪恶的行径,想要熄灭红烛的光芒。
“着急得流泪”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二者“灰”“泪”内涵的不同。
1、“脂膏”指代什么?
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他们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芬芳,带来无限的生机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地花儿,
结成快乐地果子!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二者“灰”“泪”内涵的不同。
泪 灰
蜡炬
红烛
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的躯体
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悲伤之情
因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焦虑之情
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
【小结】
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三、知人论世,深入体悟
三、知人论世,深入体悟
第一节 第六节
第二节 第七节
第三节 第八节
第四节 第九节
第五节
赞颂
困惑
了悟
激励
感伤
彻悟
慰藉
认同
肯定、
期望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这是一个爱国的青年人面对家国的思考与探索,但无论是困惑也好,感伤也罢,最终都让位于肯定与期待,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对理想的执着与憧憬,他想要积极的投入到爱国的浪潮之中,他希望用手中的笔和画来试图改变这个旧的时代,并且愿意激情满怀的为这种理想而献身。
知人论世,深入体悟,“蜡炬”与“红烛”可谓“象”相似而“意”不同,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不同?
三、知人论世,深入体悟
李商隐:38岁
闻一多:24岁
写作年龄
个人经历
时代背景
李商隐: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晚唐
闻一多: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天翻地覆的一年。
李商隐:妻子离世
闻一多:清华赴美留学生,他曾先后在纽约、芝加哥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三、知人论世,深入体悟
闻一多 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新诗特点

第一部分
1
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
2-7
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
8-9
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2-4

5-7
四、总结
五、课外拓展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鼓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叠词,反复等)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意象美,色彩绚丽的词语、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态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五、课外拓展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