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22:0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七课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选才
1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察举制
材料1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材料2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门第门生
九品中正制·背景
请大家阅读教材P38页历史纵横,结合所学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陈群
九品中正制·内容
材料3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九品中正制遂成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影响
材料4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局限性
进步性
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
且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科举制·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
制作“科举制发展过程表”
时 期 表 现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武则天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继续发展
科举制·影响
材料5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科举制·影响
1.科举制度在社会上影响重大,给了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2.科举考试难度较大,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科举制度将选人、用人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新在哪
材料6: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每岁仲冬,州县、馆、 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新唐书·选举志上》
政权开放
阶层流动
活力满满
自由报名
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卿世禄制
察举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乡举里选
德才(举孝廉)
中正官评定授官
初家世道德才能后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标准科学公平
方式公开公正
权力集中中央
三省六部制
2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
聚才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皇帝
太尉(军事)
丞相(行政)
御史大夫(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太仆
少府
西汉:中外朝制
中外朝制示意图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皇帝
中朝
外朝
九卿
有事上报
东汉:尚书台
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后汉书》
六曹
九卿
皇帝
尚 书 台
司 徒
太 尉
司 空



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唐代三省位置图
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
材料1 唐代宰相议政的地方称为政事堂,所以,唐代前期的宰相决策会议又称为政事堂会议。唐王朝之所以要设立这样一个决策机构,是因为中书、门下分掌出令和封驳,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容易造成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或者互相依违,知错不改,都会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唐初开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形成了政事堂决策会议。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协调三省关系,提高效率,减少失误
隋唐:三省六部制·评价
新在哪?
评价: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集体宰相制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政权组织的演变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制度化
合法化
宰相实位转向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赋税制度
3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用才
隋唐之前的赋税制度
赋税种类繁多,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力役、兵役等繁重,更赋(代役税)繁且重,因此地主得利,百姓未得实际好处。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两税法

租庸调

魏晋
租调制·租庸调制

田租

土产品
唐初

以庸代役
租调制
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徭役
租庸调制
按户征收
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两税法·特点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
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1 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①量出以制入:由中央政府预先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扩大了征税对象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④分夏秋两次收取,简化了收税名目
两税法·影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
两税法
新在哪?
③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
①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
②标准:
以人丁为主
以土地财产为主
影响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两税法·影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
两税法
材料2: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1: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两税法在立法之初就是不合理的法
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
两税法本身不是恶法,但是政令松弛,使之成为了敛财、献媚的手段。
赋税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
两税法
时间 赋税制度 标准 趋势
魏晋 以人丁为主到
以土地财产为主
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不定时—基本定时
唐初 唐中期 明代 清初 租调制
按户征粮纳绢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可以庸代役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取消人头税
按亩征收银两
小结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
两税法
温情与敬意:“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延续与变迁:制度创新,遂开先河,帝国强盛,文明扩大
隋唐制度
选官制度:乡选里举—科举考试;
赋税制度:租 调 制—两 税 法;
政府组织: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需达。
—《日本书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