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分裂?
乱世?
黑暗?
长时段来看呢?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相比于秦汉大帝国,魏晋南北朝呈现为一个政治低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的连续性,使得它显示出吸收异化因素的巨大能力,历经变迁而保持着其基本特征和深层结构。所以最终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文化惯性,使帝国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仍得以回归其历史运动的“轴线”上。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220—589(共370年)
十六国
304-439年
隋唐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壹
“常态”→“变态”
一、 三国与西晋
秦汉常态
大一统国家
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儒家正统思想
vs
天下三分
魏:公元220年,曹丕
蜀:公元221年,刘备
吴:公元229年,孙权
西晋
266年,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
263年,曹魏灭蜀
280年,晋灭吴,西晋统一
三
国
西
晋
东
汉
时间背后的信息
空间背后的信息
西晋历时共50年
八王之乱历时16年
低质量的统一
故事背后的信息
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流民南迁
石崇王恺斗富
何不食肉糜?
统治阶级
放纵腐化
一、 三国与西晋
二、 东晋与十六国
十六国
东晋
三
国
西
晋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 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 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前秦曾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中原模式
材料一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材料二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晋书·王敦传》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与马,共天下
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少数民族政权
皇权垂拱
颍川庾氏、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太原王氏
士族当权
二、 东晋与十六国
十六国
东晋
三
国
西
晋
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变态”之一:门阀政治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阶层的支持,士族阶层是其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三、南朝与北朝
十六国
东晋
三
国
西
晋
南朝
宋齐梁陈
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420-479年
479-501年
501-557年
557-589年
北朝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北魏
都城:建康
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部族风习有异华夏,建立政权后又开始直面农耕区旧有的政治文化遗产。这样一来,中国北方也就成了不同政治传统的交糅碰撞之所了。帝国制度史上的“胡汉”问题初次凸显出来,出现了胡汉杂糅、胡汉分治等等制度“变态”。
“变态”之一:胡汉杂糅、胡汉分治
寻找那些抑制“旁逸斜出”,并最终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的力量和条件。
贰
“变态”→“回归”
一、 政治“变态”的回归——皇权重振
回归“常态”的力量之一:政治推动力——制度认同
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担任武职,庶人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的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均为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夺取政权,提拔庶族官员作为自己的辅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士族衰落
皇权重振
异族皇权强化
十六国、北朝
南朝
曹魏皇权低落,皇陵就没有封土。而前赵刘曜为自己建寿陵,周回四里,下深二十五丈;为其父、其妻建陵,“下铜三泉,上崇百尺”,费用以亿计,用了六百万个劳动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十六国的君主拥有强大的军事专制权威。
二、 经济格局的调整——江南经济的开发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潮,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二、 经济格局的调整——江南经济的开发
人口:北农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社会: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地理: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政府: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回归“常态”的力量之一:经济内驱力——地域认同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二、 经济格局的调整——江南经济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大规模发展)
继续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
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
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民族交融:
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整理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
(1)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原因何在?
东汉末年以来,各地封建军阀长期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及西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入迁。……晋武帝在位时,仅匈奴入塞者就有三十万左右。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
(一)民族交融的表现
晋朝、南北朝至20世纪的气候变化
(制图:竺可桢)
统治者的强制迁徙和招引
北方少数民族寻求生存空间
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
(2)北方十六国:胡汉交融
(一)民族交融的表现
思考:比较两张地图,分析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
在统治中心和地域大体一致的前提下,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
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
(一)民族交融的表现
(3)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
鲜卑姓 汉姓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咸阳王禧传》
内容:
(1)政治:迁都城至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2)文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
(3)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
(一)民族交融的表现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呜呼!自隋之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积极:促进了民族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激化了鲜卑的内部矛盾,与政治腐败等社会矛盾结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三、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
(一)民族交融的表现
民族的交流、交融体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但是主要以汉化为主,少数民族也在服饰、语言、体质、文化习俗等方面影响着汉族,为汉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文明的内涵不断深化和扩大。
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画像砖
汉人高坐凳子、椅子
回归“常态”的力量之一:民族向心力——华夏认同
课堂小结
秦汉
隋唐
胡汉杂糅
胡汉分治
士族政治
民族向心力
政治推动力
经济内驱力
变态
回归
回
归
大
一
统
(隋唐)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制度认同
地域认同
华夏认同
大
一
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整个中华帝国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政治文化模板”,它是各种波动、变态所最终趋向的东西。当我们在阐释某时代的“个性”时,不该忽略各朝代的“共性”。那个政治文化模板,实属上也是时代特征的重要方面,它昭示了什么才是中华帝国的“常态”,并预告“变态”最终回到“常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