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22: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横向和纵向视角为切入点对清朝前中期的社会状况进行考察,因此将教学主旨确定为:辉煌与沉沦的二重奏,明线为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发展状况,暗线为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效果。第一子目“历史长河中的辉煌盛世”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置于中国古代历史纵向发展来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辉煌盛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变革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体制达到完备的程度,另一方面是该时期疆域开拓与巩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以及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第二子目“全球变局中的落日余晖”则是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置于当时18世纪的全球变局中的横向视角来看,通过马嘎尔尼访华这一视角,了解当时全中国君主专制政治体制逐渐僵化,人口膨胀引发资源危机,闭关锁国丧失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从而为近代中国挨打的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横向视角来看,只是黄昏时落日的余晖。第三子目“辉煌与沉沦的历史启示”,从清朝前中的历史中汲取经验,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4课。从单元结构分析来看,本课是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二课,上承“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下启“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极而衰期。同时,也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忧患与救亡图存”做了铺垫。从该课教学内容分析来看,该课共包含三个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初显”,从子目内容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是“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以及第三子目“统治危机初显”的重要原因。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拥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等知识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初中的历史学习较浅,该课对于学生的大历史观要求较高,知识点密集,内容庞杂。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采取了讲授法、创设情境、问题引领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社会危机。能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知道清朝中枢决策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认识到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理解清朝的鼎盛是建立在君主专制加强背景下帝王勤政上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的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观察秦朝、明朝和清朝疆域图以及现代中国地图的区别与联系,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地区是中国不可分裂的一部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通过马嘎尔尼视角将“康乾盛世”置于全球变局之中,知道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闭关锁国的史实以及背后的原因,认识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启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评价“康乾盛世”,分析清朝落后的原因,以史为鉴,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全球视野意识,坚持改革开放,切忌骄傲自大,固步自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去考察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效果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问题引领法和史料研习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出示清朝当时人们和英使马嘎尔尼对“康乾盛世”不同评价的材料,以中外评价差异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是历史长河中中的辉煌盛世,还是全球变局中的落日余晖,辉煌还是沉沦,我们又能从这段历史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由此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思考出现中外评价差异的原因,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利用当时中外对“康乾盛世”评价差异的材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历史长河中的辉煌盛世 通过利用教材对“康乾盛世”状况的叙述,来引导学生理解当时人们的评价。接着,利用“在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的教材叙述,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体现,进而提出问题:君主专制是如何得到加强的?教师追问“奏折制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部分,那它们是如何加强皇权,使君主专制达到完备的呢?”,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了解历史现象制度变革强皇权1.奏折制出示文字材料材料一: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始能达入九重,故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凡言路稍有动作,无不先知......宪皇帝(雍正帝)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诸臣,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爱新觉罗·昭梿《啸亭杂录》卷十《折子》问题探究1:奏折制的特点和作用。2.军机处出示文字材料材料二: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赵翼《檐曝杂记》卷《军机处》问题探究2:叙述军机处设立的过程,说明军机处的功能。利用紫禁城地形图,从内阁和军机处的距离来阐述军机处对皇权的加强教师提问:那大家知道奏折制和军机处是如何相互配合从而加强皇权的呢?问题探究3:奏折制和军机处是如何相互配合加强皇权的?出示明朝和清朝中枢运行程序图,以此反映出清朝中枢权力结构的变革与创新之处 出示学者郭成康对这一变化的评价材料三:皇帝以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剧军政事务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境界。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到这个时候才达到完备程度。——郭成康梳理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制度的变化阐述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清朝达到完备在我们的教材中除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康乾盛世”的重要体现以外,那一时期疆域的奠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稳固。二、保土拓边定版图提出任务:阅读教材78-79页,梳理清朝疆域奠定的基本进程,并指出其疆域方位。出示将雍正对于疆域奠定的评价,从而材料中“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这一话语,阐述疆域奠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材料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世宗雍正传》出示四幅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中的联系出示乾隆时期状元于敏中的评价,说明当时盛世的繁华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清]于敏中《素余堂集》卷二教师提问:为什么在清朝时期会出现“康乾盛世”?从政治的角度去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达到完备的程度,使皇帝大权在握,而且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推动了这样一个盛世的出现。 阅读教材,知道 “康乾盛世”的状况,认识到“君主专制加强是康乾盛世时期的重要体现,思考并回答问题阅读并分析材料,结合教材,说明奏折制的特点和作用阅读并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叙述军机处的设立过程,知道军机处的功能从地理距离方面,意识到从内阁到军机处制度变革背后的意义知道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运行程序,清楚奏折制与军机处的相互配合加强了君主专制,相比明朝,清朝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回顾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制度的变化,结合郭成康的观点,认识到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清朝达到完备程度阅读教材78-79页,梳理出清朝疆域奠定的基本进程,并指出其疆域方位阅读材料,知道疆域奠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仔细观察四幅地图,知道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从政治角度分析清朝出现盛世的原因,知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积极影响 充分利用教材,利用教材叙述作为切入口,通过层层设问,问题探究,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形成答案,回答问题,进而逐渐形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教材并未叙述奏折制和军机处相互配合的运行程序,因此需要突破教材叙述的局限,进行补充与拓展,实现知识之间的融合将清朝制度的变革置于整个中国历史去考察,辅之以学者的观点,学生可以增强对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统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时空观念通过分析中国疆域地图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知道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知道西藏、新疆和台湾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而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二、全球变局中的落日余晖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的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东方一枝独秀,自称天朝上国,万邦来朝。提问:那同学们,在同一时间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呢,尤其是西欧国家?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为名访华。提问:马嘎尔尼访华是带着什么样的使命呢?马嘎尔尼访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马嘎尔尼访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中西差异呢?提出任务:通过马嘎尔尼访华视角做好中西的差异图表,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四个方面情境一:访华前使团成员的选拔与礼物的准备通过出示使团成员选拔和礼物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去了解英国的状况出示马嘎尔尼1786年的诗歌,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向往情境二:访华途中马嘎尔尼使团在中国的见闻1.人口危机提问:马嘎尔尼在访华途中看到了什么?出示材料,进而引出人口危机材料五:要说有什么令人惊叹的话,那就是人口众多。我们会发现每平方英里将会有256个人,每个人拥有土地2.5英亩。大不列颠平均每平方英里有120人,每人可分5英亩土地。 ——约翰·巴塞罗《我看乾隆盛世》他们注意到了中国庞大的人口以及土地的不足。出示图表材料——整理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问题:这说明了当时清朝存在什么问题?2.思想禁锢出示材料材料六 :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统治者永远受到出版物上所宣传的道德准则的支持。他可以利用印刷按照自己的意图指导人民的思想。 ——约翰·巴塞罗《我看乾隆盛世》问题:为什么马嘎尔尼他们在中国书籍中看不到任何自由的色彩?情景三: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马嘎尔尼使团问题: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使命是什么?出示材料材料七:1793年9月,马戛尔尼面见乾隆帝,递交国书,代表英国政府向乾隆皇帝提出请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等。问题过渡:你认为乾隆皇帝会同意马嘎尔尼的请求吗?出示材料问题:你如何看待乾隆帝回信的理由?情境四:归途中马嘎尔尼访华之旅的结束问题:你认为马嘎尔尼访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出示材料,教师阐述材料八: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马嘎尔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四个方面分析中西差异,出示学习成果子目小结:材料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卖贵买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思考观看视频,知道当时西方政治上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方面是启蒙运动,西方积极对外扩张,整个世界逐渐联系一个整体绘制中西方差异图表通过马嘎尔尼访华使团成员和礼物材料,了解英国的状况朗诵马嘎尔尼诗歌,感受到西方对中国的向往通过使团成员巴塞罗的材料,知道他们注意到了当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土地的不足解读图表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知道当时中国存在人地矛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加深对清朝思想控制的认识。阅读材料,从英国的国书中知道马嘎尔尼访华的使命根据已有知识,结合教材,进行推测从乾隆的话语分析出清朝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其背后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表达个人的观点,知道马嘎尔尼虽然外交上失败了,但是增强了对中国的了解,改变了以往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查漏补缺,团结协作通过阅读马克思对当时中国的评价,知道闭关锁国的危害 引导学生将康乾盛世置于18世纪的全球视角下去思考,回顾初中世界历史知识,增强新旧知识之间地联系,推动学生最近发展期的发展通过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这一视角去认识中西方的差异,增强历史的故事性通过分析文字史料和图标史料,提升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英王的请求和乾隆的回信,二者国书间的较量,折射出两国的社会状况,知道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而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的就会,为近代的落后挨打埋下了伏笔,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并从中获取到有益的信息
三、辉煌与沉沦的历史启示 问题:我们如何看待清朝的“盛”与“衰”?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出示材料材料十: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材料十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西方社会迅速地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形之下中国则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落日虽然辉煌,接踵而来却是长夜无歌。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反省我们民族的这段历史,最要紧的,是获得一分警醒、一分自觉: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大变动、大发展、大转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情、长短及走向要有充分的把握,要以更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徐伟新、刘德福《落日的辉煌》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 大胆地谈谈自己地理解与看法从学者的观点中更好地去理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完善深化自己的理解 通过将“康乾盛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去不同地探究,认识到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以史为鉴,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知道中国衰落的原因,树立居安思危、全球视野地意识,坚持改革开放,切忌骄傲自大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按照课堂知识框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就康乾盛世的评价,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复习巩固,加深记忆 复习巩固,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