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帝国铁都:佛山镇的兴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运用情境创设和主题引领等教学策略,帮助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帝国铁都:佛山镇的兴盛与危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一课,在本单元中上承第13课中所讲述的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和内陆边疆的形势、下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相关内容。本课课题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鼎盛与危机作为一对反义词却同时出现在了本课的标题中,这反映本课教材所要展现的是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疆域的扩大与奠定以及经济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鼎盛面貌下蕴含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 2.本课包含有“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初显”三个子目。在课本的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和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均能够体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且清朝前中期疆域的扩大和巩固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体现。此外第15课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小说与戏曲和科技等内容亦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的表现,因此在授课时可将这部分的内容融合进14课内进行讲解。而关于“危机”的讲解,在本课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中有详细的讲解,但是这一部分仅涉及统治危机,并不能涵盖这一时期的社会危机,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将15课第一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的相关内容补充到本课的教学中,以完整地讲解清朝前中期所面临的危机。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可将14课和15课的内容以清朝为时间节点,以“鼎盛”和“衰落”为线索进行整合,以帮助学生搭建清晰完整的时空框架。 3.同时,书本的辅助系统也在帮助搭建这一框架,导言部分利用康熙对自己工作量太大的抱怨和记载康熙御门听政的起居注导入第一子目君主专制的内容,而书本中期的其他辅助系统,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君主专制的影响、清朝疆域奠定和清朝所面临的统治危机等内容。 4.基于对本课教材和课标的分析,我将以“清朝佛山镇的盛与衰”为主题,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主线进行教材整合。本课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时间空间跨度较大,要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加强记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基础 (1)授课对象为佛山市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重点班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军机处并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了解清朝开拓和巩固边疆的具体措施、过程和清朝中期中国疆域的四至;对清朝前中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和科技领域上的具体成就;并对清朝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有一定的认识。 (2)该班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学习掌握有一定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能力稍有欠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2.初高中教材对比 (1)相比初中教材,清朝实行的奏折制度、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等基础史实高中教材新增的内容,学生对于理解奏折制度对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中应增加对以上两个方面的讲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奏折制度的作用与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出现的原因。 (2)相比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在讲授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时要求深入了解君主专制的加强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非单纯的讲解其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此外,在学习清朝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上,高中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将之放置于世界发展的视野下看待,相比初中课标要求的掌握相关史实及特点层次要更加深入。最后,在分析清朝中国社会面临的社会危机这一学习要点中,高中教材相比初中教材侧重于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一角度去认识分析清朝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阅读史料,进一步分析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并从这一角度认识到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危机。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地图、史料等清楚地说出清朝时期开拓、稳定边疆的具体措施和清中期我国疆域的四至,深入体会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并能够通过史料分析清朝奠定中国多民族国家版图的意义。(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能够列举出清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清朝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深入分析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带来的负面影响。(历史解释) 3.能够将清朝前中期时期的变化置于同时期世界的变化中看待,并且说出清朝前中期的在经济发展中新变化。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清朝所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其出现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清朝前中期鼎盛表现的意义与影响 教学难点 清朝前中期鼎盛的表现及其意义与影响;清朝前中期所面临的危机及其出现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任务驱动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材料: 《佛山铸铁锅组画:去模揀镬(锅)图》 教师引导:明清两代,佛山所产出的铁制品曾名传天下,清人张心泰曾说,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佛山所产的铁器不仅是皇家用品,还远销海内外。康乾年间,冶铁业更见“丰隆”,当时有“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注意这里的一“炉”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数百个化铁炉使得佛山的气候在广东省中成了最热的,天天都是高温黄色预警。炉的单位年产量是八九十万斤。每炉九十万斤计,60座炉有5400万斤生铁。估计约有5000万斤(2.5万吨)运到佛山。估计乾隆时整个佛山冶铁业工匠不下二三万人。随着冶铁业和铸铁业的兴盛,佛山镇这一个南方小城也逐渐壮大,但是到了近代却不见佛山镇活跃在经济的舞台上,康乾盛世下的佛山镇又隐藏了什么危机?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佛山镇的盛与机来看清朝前中期社会发展的鼎盛与危机。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引入本课主题:从明清时期佛山镇的兴衰来看明清政治与经济
一、佛山为何兴盛——清朝前中期的盛世繁华 教师过渡:佛山镇铸铁业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开始发展了,但为什么佛山镇的铸铁业一直到清朝康雍乾时期才达到顶峰?接下来我们来看以下材料,并且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任务一:佛山镇铸铁的原料从何而来?(7分钟) 教师过渡:佛山原本并不盛产铁,但是在清朝时却成了 帝国“铁都”,那么用来制作铁具的铁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让我们一起阅读这一则材料寻找答案 教师呈现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对铁的生产,从铁砂的冶炼到铁斤的贩运,以至炒炼成熟铁,打制成铁器出售等过程,全都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两广盐法志·铁志》清楚规定,除边远府县,交通不便之处,在取得清政府允准当地销售外,其余地区必须运往佛山集中加工,否则从严处理。 ——谭棣华《明清时期佛山经济繁荣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佛山铸铁所需的原料从何而来?(答案: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的铁必须统一运往佛山加工,因而佛山成为全国加工铁的唯一地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清政府要对铁的生产、冶炼和贩运进行如此严格的控制?(教师提示学生:铁不仅可以制作生活必需用品,还可以制作武器,因此清政府必须要控制铁的生产与销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铁不仅可以制造成铁锅、铁盆等生活必需用品还可以用于制造铁制的武器,销售铁不仅获利巨大,甚至有可能将铁铸成武器,威胁清朝统治,因此清政府控制铁的生产与销售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那这一政策又体现清政府统治的什么特点?(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的加强,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中的表格,找到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及其作用。 表一: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及其作用 施行时期措施作用
教师过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奏折制度还是军机处抑或是控制思想的文字狱,都是为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使重要文书能够直达皇帝。这些措施虽然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一定程度上维持官僚机构的稳定,但是如此高强度的君主专制也意味着大臣们的发展空间被牢牢束缚,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结合上述表格思考清朝前中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奏折制度使得大臣人人自危,加强了皇帝对臣僚的人身控制;军机处使得皇帝更是独揽大权,使得皇帝独掌军政大权;文字狱钳制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这些政策为官僚机构的腐败埋下了祸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材料二:清前期治国者……为维护满族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专制集权体制极度膨胀,力行文字狱更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教师总结: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发展在一方面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对管理机构的控制,并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也为清朝后续边疆的开拓和治理奠定了政治的基础,但是康雍乾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导致了高压的政治环境,为官僚机构内部的腐败埋下了祸根,也使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出现的近代因素难以发展,阻碍了中国发展的进程。 任务二:佛山镇所产的铁具运往何处?(10分钟) 教师过渡: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前中期,皇帝拥有更大的权力和野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清政府也开始积极地开拓和巩固边疆,这也让佛山镇生产的铁制品销路更为广泛。 教师呈现材料: 《清朝疆域图》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清朝前中期,佛山镇所产出的铁器最远可以销售到国内的哪些地方?在学案的地图中标识并写出这些铁器在清朝最远可以到达的地方。(西北最远可达巴勒喀什池,北方最远可到西伯利亚,东北可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最远可以销售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方可以销往南海诸岛以及西南的喜马拉雅山脉附近。) 教师呈现材料: 图二:《当代中国地图》 教师讲述:对比现如今的中国地图,《1820年清朝疆域图》和现今中国疆域的范围大致相同,这说明清朝中期已经奠定了当代中国疆域的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清朝统治者为治理边疆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何积极影响?(措施:武力征伐、盟旗制度、军府制度、册封制度、改土归流、设立政治机构、中央派遣官员治理、设置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签订条约等。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由朝贡体系的间接管理转变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教师过渡并提问:清朝统治者实施的边疆治理政策体现了其与历代统治者不同的民族观念,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思考清朝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民族观念?(民族观念:清帝的“大一统”论是对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延伸,认为无论长城内外都是“中国”的疆域) 教师呈现材料: 材料三:(清帝)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换言之,它们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帝“大一统”论,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彻底否定,是民族观念及理论的划时代的创新。 ——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 教师追问:和以往汉族建立的政权对比,清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念有何不同?(清朝统治者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民族观念,施行的是“华夷一家”的民族“大一统”的观念,唐、宋的统治者对“华夷之辨”仍十分看重。) 教师追问:清朝统治者所采取的“大一统”民族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在这一观念下,清朝统治者扩大了中国的边疆,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如建立行政机构派遣政府官员等,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真正意义上国家“大一统”的实现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在这样一种民族观念的引导之下,清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对于边疆的认识也逐渐具有了近代的因素。在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击退攻占雅克萨的俄军,并且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也标志着清帝国的疆域和边界已经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的承认。从这一个角度看,清帝国已萌发了近代意义上的领土意识,在边疆设置了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宣示了国家对该地区的主权,这也为日后列强入侵中国时,中国人民捍卫领土主权有了合法的依据。全国统一的行政管辖也让佛山所产铁制品能够在中国的领土中畅通无阻。 任务三:佛山镇所产的铁具为何畅销?(10分钟) 教师过渡:佛山地理位置优越,就位于南北交通的要冲位置之上,在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情况下,佛山优良的地理位置就为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良好的交通条件的前提下,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就了强大的内需,康雍乾在位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而这也正推动着佛山铸铁业的发展与鼎盛。 教师呈现材料: 材料四:遍布粤东的糖察,每察三锅,并常常更换,这个数量相当巨大·····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的蚕桑业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明清时期蚕桑业的又一中心区。而桑植所需的工具,桑剪、桑锯、桑钓刮桑耙、接桑刀、切叶刀,皆取式铁匠。……明清盐业生产还处于煎盐阶段……“凡煎烧之器,必有锅盘……大盘八九尺,小者四五尺,俱用铁铸”。“俟有数十石,倾置于锅,凡一灶四锅”,所需煎盆镬数量极大。 ——罗一星:《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 材料五:佛山镇出产的铁锅,“制作精良,他处不及”, 北“贩于吴越荆楚”,“南售于雷州琼州”,甚向国外出口,如嘉庆四年,出口到南洋的铁锅,“获利数倍”。 ——李龙潜:《清代前期广东采矿、冶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15课的相关内容,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佛山镇铸铁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并将原因填写到学案对应表格中。(参考答案:学生可以从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发展讲述佛山铸铁业发展的原因,如制糖业、植桑业和制盐业的发展对佛山的铁具有大量的需求,推动佛山铸铁业的发展;海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发展为佛山铸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 教师继续追问:从佛山镇铸铁业兴盛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前中期经济领域有何新变化?(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发展;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大额贸易和长途贸易发展,出现商人群体和商业市镇。) 教师过渡: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的不断发展的加强,手工业不断发展,海内外贸易逐渐兴盛,佛山所铸的铁具尤其是铁锅有非常大内外市场,佛山所产的铁锅订单也就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炒铁、铸铁作坊就越来越跟不上生产的需求,于是佛山镇的手工业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另一个新变化。 教师呈现材料: 材料六:“计炒铁之肆有数十,人有数千,一肆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是为小炉。”(肆和砧都是清初佛山炒铁业其中一个单位的规模,一肆可以看作是一个炒铁工坊) ——屈大均《广东新语》 教师提问:从材料六中,我们提取什么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反映了清朝前中期佛山镇铸铁业发展的什么新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肆算30砧,一砧算15人,那么一肆有多少人? 教师追问:仅仅在其中一个工坊就有大约450名炒铁工匠进行劳作,那这些工匠又是从何而来呢? 教师追问:根据记载明代佛山炒铁经营的方式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家庭小作坊式,一种则是家族大作坊式。清初佛山炒铁工坊的经营模式和明代佛山炒铁工坊经营模式有何不同?这体现出清初佛山冶铁业和铸铁业发展怎么样的新变化?(出现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的现象) 教师总结:仅仅靠家族的人脉并不能找来数百个家族成员进入到炒铁工坊中劳作。而清初数百人规模的炒铁工坊说明清初佛山镇的炒铁工坊已经具有工场的规模,并且已经出现了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的现象。而这样的生产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佛山的炒铁业,在明代后期,一起地方的丝织业、制瓷业已经出现了这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因为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有些学者也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五朵金花”,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角度的看法与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手工工场雇佣自由劳动的生产方式表明在明清时期,在中国的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要素,这正是清朝前中期手工业发展所呈现的新变化。 教师总结:康雍乾在位时期,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在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使得政局更加稳定,清朝统治者镇压叛乱,收复台湾等开拓和巩固疆域的措施使得社会局面更加稳定。为佛山镇铸铁业的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经济繁荣,为佛山镇铸铁业所产铁具提供了广大的市场。这些原因都使得佛山冶铁业和铸铁业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并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问题,按照奏折制度、军机处和文字狱三个维度进行回答即可 学生完成学案,并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完成学案表格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思考问题。 学生进行计算,一肆有约450人 雇佣而来、家族而来。 佛山铸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清朝实施的特殊的“官准专利”制度,而这一制度从侧面体现出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此导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初中教材中已对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部分措施如军机处和文字狱有了详尽的介绍,并且也对君主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讲解,但是却没有说明边疆的开拓和治理也是君主专制发展的产物之一,对君主专制加强的积极影响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基于此,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认识到清朝边疆的开拓和治理,疆域的奠定是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之一。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达到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 本环节通过对佛山铁器的贸易展现清中期疆域的边界,对比现今中国的疆域体现清中期的疆域为当今中国的疆域奠定基础这一历史事实,并且通过将清帝的“大一统”的民族观念与以往“华夷之辨”的民族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清朝疆域奠定的意义,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分别达到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水平1、2: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这一环节通过佛山铸铁业的发展原因引出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同时利用清初佛山冶铁工场的具体规模,让学生具象地了解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等抽象的名词,并且通过和明代家庭小作坊和家族大作坊的经营模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手工工场与传统手工业作坊的不同,以凸显手工业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新变化。本环节指向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二、佛山兴盛的表现——清朝前中期文化发展 任务四:清朝前中期文化的发展(5分钟) 教师过渡:佛山镇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人有机会读书识字,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佛山镇,也为佛山镇文化的发展增加了推动力,在这样的土壤下,粤剧在佛山镇逐渐成型。 教师呈现材料: 材料七:佛山镇自康熙中期以后,有较多的本省商人和外省商人涌来这里投资经营工商业。……城市的人口集中和增多为地方戏曲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基础。许多官的调任、商人的聚集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的移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戏曲,为了满足城市各阶层人们对戏曲的需求,在城里各剧种竞相演出。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佛山镇涌入了大量的人口,其中就有许多的外地人,这些外地人也带来不同的戏曲,请同学们阅读第15课相关内容,猜测这些外地人可能会听什么剧种?又可能会听什么剧目呢?(剧目:《桃花扇》《游园惊梦》《葬花》等从小说等民间文学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故事,这些剧本也被称为传奇。) 教师呈现材料: 清光绪刊本《红楼梦图咏》 教师讲述:清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对于通俗文学的要求越来越丰富,在知识文化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之下,清朝出现了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收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诞生的京剧,而这一时期戏曲的剧本,往往是在历代耳熟能详的话本、小说上创作的,这些剧本也被称为传奇,清朝著名的剧作家是孔尚任,代表作是《桃花扇》。清中期曹雪芹所写的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些章节,如孔昭虔所创作的杂剧剧本《葬花》《三钗梦北曲》等便在嘉庆道光年间谱写成杂剧、京剧和昆曲等戏曲的剧目。 学生回答问题 该环节通过以大量进入佛山的外来人口的听戏需求为切入点,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涌入佛山镇的外来人口会听什么剧种?会听什么剧目?从而引入清朝戏曲昆曲和京剧的发展,并且以戏曲中的剧目引入清代著名的小说《红楼梦》。指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达到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三、佛山镇兴盛下隐藏的危机——清朝前中期社会危机的初显 任务五:清朝前中期兴盛的佛山镇隐藏着什么危机?(10分钟) 教师过渡:佛山镇铸铁业的兴盛并没有能延续到近代,佛山镇的铸铁业在雍正之后开始衰落,到嘉庆年间广东生铁的产量相比雍正十二年减少50%以上,康乾盛世后佛山镇兴盛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教师呈现材料: 材料八: 清代顺德县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变动比较 (辖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 康熙十一年嘉庆末年辖地面积752人口1126071075723人口密度1491430耕地面积857275859836人均耕地面积7.610.8
——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业化与社会变迁》 教师设问:阅读以上材料,思考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结合课本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一历史现象,这会给佛山镇的发展带来什么问题?(“摊丁入亩”使得康熙以后人口数量激增,但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人地矛盾的加剧;无地农民成为流民危害社会治安;部分流民进入手工业和商业的领域。) 教师追问:而佛山镇的这一现象又体现了当时清朝社会所存在的什么危机? 教师过渡:在人地矛盾的背景之下,有部分流民为了生存组成了秘密会社,而这些秘密会社极大地威胁了社会的治安和清朝的统治,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秘密会社的形成?(阶级压迫与剥削、分配不均;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政府查禁无力。) 材料九:人口数量超出资源供应额,加之社会的不平等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势必导致一部分人作为“多余人”而被驱逐出生产领域。这些游离于墟镇、城市的无业者,包括流氓、赌徒、乞亏、小偷、娼妓、迷信职业者等等,为了在激烈的斗争中幸存下来,他们便组织起了秘密会社……他们或下海为盗,或拦途劫掠,杀人越货,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咸丰、同治年间的洪兵起义,正是以这些人为骨干的。 ——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业化与社会变迁》 教师追问:佛山镇的这一情况,又映射出清朝统治下的什么社会危机? 教师过渡:除了政治危机、资源危机和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经济领域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我们继续以佛山镇为例子,请同学观看这两幅画,从画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又反映了佛山镇发展的什么危机?又体现清朝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中国铸铁的工匠远少于德国轧钢的工匠,所采用的机器也较为简朴。中国的生产方式逐渐落后于西方,新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发展) 材料十: [德] 门采尔《轧铁工厂》(1875年) 《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19世纪初《佛山铸铁锅组画:落铁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仅仅发生在佛山镇吗?佛山镇兴盛背后的问题反映了康乾盛世后什么样的危机?(危机:资源危机、阶级矛盾、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材料十一: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积极调动有利资源革新进取;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满族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专制集权体制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在遏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清朝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御对策……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教师追问:佛山镇的兴盛和危机是清帝国鼎盛与危机的缩影,结合上述材料与课本相关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社会危机?(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使得官员为求升迁或自保,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以公济私等情况时有发生,政治腐败严重;清朝前中期小农经济仍占压倒性优势,总体社会经济发展并不能满足当时人口的需求,人地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抗拒对外交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错过了西学传入的重要窗口。乾隆以后,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该环节通过呈现相关材料,体现清前中期佛山镇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危机。以佛山镇兴盛中的危机映射清前中期盛世下隐藏的社会危机,并且以门采尔所创作的《轧钢工厂》中德国的炼铁、炼钢的画面与《佛山铸铁锅组画:落铁水》中佛山镇炼铁、炼钢中的画面作对比,将中国的发展放置于世界的变化当中,体现在19世纪,中国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于世界,由此引出学生对危机出现原因的思考,呈现材料十一,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清前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并加深对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指向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达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 广炮 教师总结:佛山镇的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鼎盛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中所展现的是清政府在佛山镇工匠处定制的广炮,这些广炮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随着鸦片战争的落败而被毁。毁掉清帝国的不仅仅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早在清朝前中期腐败、社会矛盾、经济危机、闭关锁国等等都在不断腐蚀清帝国的统治根基。清帝国这一个庞然大物是如何倒塌的,我们将会在下一单元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通过佛山镇铸造的广炮在鸦片战争中的命运,引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同时呼应本课主题。
作业设计 材料一: 18 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问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地方史相关的文史资料、博物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论证以上观点。 学生完成作业 本课的内容虽然大多在讲解清前中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表现,但是在本课教学当中,在讲解清前中期鼎盛的表现,如君主专制和经济发展领域所出现的新变化时,学生应在教师的讲解下认识到这些强盛的表现背后其实隐藏着社会危机。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后,应能够透过清前中期社会鼎盛的原因及表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他资料认识到当时所存在的社会危机,并且能够认识到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占主体和闭关锁国等原因是造成这些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本作业设计指向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达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空和时间框架下;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一)本课针对佛山市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开展教学,选择了佛山市本土的地方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内容,同时也通过加强学生对佛山和中央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二)本课对14课和15课进行了整合教学,将15课当中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相关的内容整合进14课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时空框架。但是进行整合授课若学生对教材不够熟悉,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的问题,应进一步改善。 (三)本课为单元整合课,授课内容较多,因此预计授课时长为40—50分钟,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 (四)本课所使用的材料较多,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