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22:4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探究,主动建构起自身的知识、观点、态度与情感。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基础,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本课指戊戌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位于本单元第三课,由四个子目构成: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本单元主要按时间顺序叙述,呈现出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过程,本课承接前两课内容,体现了在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下,维新派在政治方向对救亡图存的探索和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斗争,以及对这两场运动的反思,为下一个单元中国人民探索新的道路奠定基础。本课涉及重大事件较多,初中教材已有相当程度的介绍,因此本课重在选择合适的角度分析和评价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学生情况分析1.已知:学生在初中已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内容进行了学习,在高中对戊戌维新变法之前的历史有进一步的理解。2.未知:学生对于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和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够系统全面;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东南互保”相关内容。3.想知:学生对于为什么戊戌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会失败,这些运动能够带来什么反思与启示以及面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局面,中国应该选择什么道路会比较有兴趣。4.能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戊戌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有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能够了解到“东南互保”相关史事。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19世纪末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及其影响,通过对这两次斗争为什么会失败的探讨,理解理性爱国的重要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时局图、康有为与梁启超语录、戊戌时期学会学堂分布图等图文史料,认识戊戌维新变法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对《清廷戊戌朝变记》《戊戌六君子遗集》《明定国是诏》等史料的分析,了解慈禧太后对变法态度转变的原因,全面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对义和团揭帖的分析,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通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结合相关材料,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相互交织的过程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中国近代通史》材料和《拳乱笔记》史料,学习从积极性和局限性评价义和团运动,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感悟中国人民大无畏的不屈斗争精神,增强学生民族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戊戌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没能够“挽救民族危亡”,理解爱国需要理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历史图示教学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
板书设计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讲述】没错,梁启超,他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他何以发出这样的感慨呢,甲午战败对中国人的觉醒有什么影响,今天就让走进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来看看甲午战后的中国。 【回答】梁启超。 由问题“甲午战败对中国觉醒有什么影响?”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迅速进入历史情境。
一、庙堂之高:行“变法” 戊戌维新变法背景政治形势【PPT】展示《时局图》;【问题】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局势?【参考答案】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政治形势。经济基础【PPT】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图;【问题】甲午战后时段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参考答案】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PPT】1895-19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表格;【讲解】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开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过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面对民族危亡,会进行怎样一种探索呢,我们以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例。思想基础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讲解】《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出自康有为,前者将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依据,后者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康有为要“托古改制”呢?为什么不直接阐明变法要求呢?其实从之前对经济背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只是初步发展,那么对应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也较为薄弱,所以需要借助正统的儒学来减小变法的阻力。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什么观点?【讲解】变法图存;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奠定变法维新理论基础。【过渡】随着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入国内,朝野上下激起反对声浪。人们是怎么做的呢?上书。戊戌维新变法过程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序幕。组织学会、学堂、报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的作用。“百日维新”:通过对维新变法措施的分析,理解变法作用和局限。戊戌政变:材料三:前期:皇上自四月以来所有举办新政,莫不先赴太后前禀白,若事近西法,(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饶,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后期:“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通过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中对慈禧太后在变法前期和后期对于变法态度的发言,讲述戊戌政变的原因,体现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原因【PPT】顽固派与维新派力量对比。【讲解】客观原因:顽固派力量强大;主观原因:通过《戊戌六君子遗集》《明定国是诏》讲解维新派在变法中自身的局限;材料四:伯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统治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qu)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材料五: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明定国是诏》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积极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分析材料,理解慈禧太后对于变法态度变化的原因。深入对比、分析顽固派和维新派的力量,从客观、主观、根本原因全面分析戊戌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通过对多种类型的史料阅读、分析,得出相应的历史信息,了解戊戌维新变法的背景,提高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比,学生体会顽固派和维新派力量的悬殊,从而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江湖之远:号“灭洋” 【过渡】居庙堂之高的人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开展了戊戌变法,但以失败告终,那么处江湖之远的人又会做什么来救国呢,让我们走进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PPT】义和团揭帖【提问】义和团揭帖,是义和团成员散布、张贴的启事,是宣传的主要形式,老师选择的这首,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广为流传。那么,请问同学们能从中看出什么?【讲解】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及其口号“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PPT】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两子目内容,梳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当时义和团、八国联军、清政府三者之间的行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通过《庚子大事记》体现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骇人罪行;通过课本“学习拓展”和“东南互保省份区域图”讲述“东南互保”,体现当时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材料七:“扶清灭洋”的排外主义口号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排外地消极意义,但它要求驱逐外国侵略者,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却是这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的主流,符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要求。——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1卷材料八: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提问】阅读材料,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参考答案】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阅读义和团揭帖,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阅读课本,归纳梳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以及当时清政府态度转变历程。分析材料,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评价义和团运动。 了解揭帖这一史料及其价值。培养学生归纳梳理能力,理清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习惯,看到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和反帝爱国性质并存。
三、谈判桌上:求“议和” 《辛丑条约》签订【PPT】展示《辛丑条约》内容的表格;【提问】《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参考答案】①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具体条款内容及其影响,理解《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拓展与小结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问题:为什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最终没有阻止危机的加深?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根据所学内容梳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结合历史和现实思考并举手回答。 将历史与现实通过“爱国”这一主题链接,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反思、学习,增强现实关怀。
教学反思
采用史料主要为文字史料,史料丰富度有待提高;文字较多,可能会加重学生阅读负担。问题设计还不够系统凝练。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