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
唐·方干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注】欹:qī,依靠,倚靠。
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赏析诗句“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的妙处。
3.阅读下面的古诗,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听流人水调子
【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冷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A.第一句写一个秋天夜晚,诗人在孤舟看月,牵动了客子愁情。
B.第二句写作者倾听流浪的乐手演奏的筝曲,内心产生了共鸣。
C.第三句,“千重万重”写秋雨下得很大,连绵不绝,烘托诗人愁情。
D.第四句,“泪痕深”用词新鲜,刻画出听者情绪激动不已的状态。
4.馆方想为“常州地方官”栏目设计一个互动问答游戏,唐代名相姚崇在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时曾担任过常州刺史,馆方选取他的一首诗歌:
夜渡江
姚崇
夜渚①带浮烟,苍茫晦②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注:①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②晦:光线不明,昏暗
请参与互动间答游戏,从下列赏析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渡江图,首联交待了画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
B.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一方面是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另一方面也直接写出江水的湍急。
C.夜色虽然酶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点点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构思别致。
5.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选出诗词鉴赏有误的一项( )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蜀客
雍陶①
剑南②风景腊前春,山鸟江花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选自《全唐诗》)
【注】①雍陶:成都人。作本诗时滞留长安。②剑南:唐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
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
7.同写春天的花鸟,诗中“山鸟江花得雨新”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所描绘之景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8.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1)《唐诗癸签》说“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请简要分析本诗第三联是怎样写景的。
(2)作者登楼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①
杜甫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②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③对沉浮。东行万里堪④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卜居:出自《楚辞》名篇《卜居》,字面意思是选择居住的地方,实际是借用屈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②出郭:双关语,喻诗人避难入蜀。③鸂鶒(xī chì):水鸟名,俗称紫鸳鸯。④堪:能够、胜任。
9.首联“主人为卜林塘幽”一句中的“幽”字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0.结合全诗,说说“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其实是“过居延属国”,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以远飞的蓬草自况。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乙】诗首联描写了塞下自然环境之险恶和军情之紧急,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D.【乙】诗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13.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②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除夜,除夕之夜。②戴叔伦,抱有济时之志,为官治绩斐然。晚年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14.各项是小文同学对诗歌的批注,你觉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客心何事转凄然?”写出深夜有客来访,却并未排遣寂寞,反因思乡而凄楚。
B.“故乡今夜思千里”这里不写自己思乡,只说故乡的亲人想念我,表达含蓄而委婉。
C.“寒灯独可亲”写了诗人独居驿馆,唯有孤灯相伴、难以成眠的凄凉画面。
D.“一年”与“万里”,将悠远的时间感和广漠的空间感并列对照,更添愁绪。
15.《除夜宿石头驿》颈联中既写“悲”,又写“笑”,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6.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用了“又”字,两个“又”传达了哪些共通的情感?
约客 问刘十九①
(南宋)赵师秀 (唐)白居易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绿蚁②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①刘十九:刘十九乃白居易堂兄刘禹铜,两人常有应酬。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17.与以上两首古诗体裁相同的是( )
A.《己亥杂诗》 B.《游山西村》 C.《苏幕遮·碧云天》 D.《望岳》
18.简析《约客》前两句写雨声、蛙声的作用。
19.《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很有特色,试对“绿”“红”“雪”三字的表现力作简要赏析。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孤苦寥落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窗外明月高悬,听着虫叫声,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触发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环境氛围、作者情感。
诗题“秋夜”与“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中的“三更”点明时间,在秋天的深夜惊醒;“灯残零落明”,灯影摇曳将息;“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窗外明月高悬,虫儿悉悉索索的叫着,营造了孤楚寥落的氛围;“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写诗人远离家乡在外漂泊,触发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意思是:空空荡荡,透着窗子看着高悬寂寥的月亮,虫儿靠着墙壁悉悉索索地叫着。联系“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可知,这时候是半夜三更,深夜本就寂静,能够清楚地听到虫鸣声,运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夜之寂寥;联系“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可知,诗人离家很久,漂泊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念亲的情感。
3.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C.“写秋雨下得很大,连绵不绝”有误。第三句“冷色千重万重雨”意思是:山岭的颜色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也是听觉。“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意为: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因此,江水的湍急是从侧面写出的;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赏析能力。
B.“注重教化”“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表述有误。依据全诗内容可知,本诗通过描写自己身处大好景色,却因身在异乡,不忍看不愿看,只是一味地登高望远,望水又望乡,从那脚步的沉重,从那望远的迷惆,从那痴情的发问,反衬出主人公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选B。
6.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作为异乡人的思乡之情。 7.本诗句写春雨后山鸟的活泼和江花的清新明艳,是想象中的故乡早春可喜之景;李白诗句写杨花的飘尽和杜鹃的啼鸣,是暮春令人伤感之景。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本诗的意思是: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不要嗔怪我陪你走了这么远,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第一、二句描写了明丽清新的早晨,但是是以乐景衬哀情,抒写离愁别绪;第三、四句则流露出诗人送别时的复杂心情,忍不住陪友人走了一步又一步,既有对友人的不舍,更有对故乡的思念。
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对比分析。
本诗中“山鸟江花得雨新”的意思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此处描写的是早春时节,清晨清新明丽的特点,景色怡人,鸟儿活泼,是诗人印象中家乡美好的早春之景;而“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选取的暮春的特色之景,杨花飘零,突出落寞之感,而杜鹃啼叫,凄厉哀伤,突出离别之悲,尽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所以两个一个是写乐景,一个是写哀景。
8.(1)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写诗人看到夕阳依旧照在吴公台上,听到悲凉的钟声在寂静的林子里回响,从而描绘了悲凉、寂静的环境特点。
(2)登台,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怀乡思归的感情;凭吊零落萧条寂静的南朝古迹,触景生情,抒发了朝代更替(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世无常)的惆怅悲伤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意为: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前半句从视觉角度写了诗人看到夕阳照在吴公台上的情景,后半句从听觉角度写出悲凉的钟声在林子间回响,描绘了悲凉、寂静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鉴赏。
根据题目“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可知,诗人是在秋天登临古迹,从远眺之景兴起感慨。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而诗歌最后一句意为: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整首诗借秋景勾起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最后一句触景生景,通过凭吊萧条的南朝古迹,抒发了诗人朝代更迭的惆怅悲伤之情。
9.“幽”字写出了居住地自然环境的清幽,交代诗人选择在此处筹建草堂的原因;以环境的清幽写出诗人当时“少烦扰”的生活状态。 10.诗句借“少尘事”“销客愁”来表现诗人住在此地时内心的轻松闲适,但若不能归乡,客愁是无论如何也销不尽的,由此可见诗人心中依旧有着消散不尽的羁旅思乡之愁。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意思为:在浣花溪水流的上游溪畔,主人选择有树林池塘并且景色幽雅之地为我筹建草堂。“幽”字写出草堂自然环境幽静,令人沉醉。同时透露出选择在此处营造的原因:浣花溪碧水蜿蜒曲折,绕着草堂潺潺流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令人沉醉;在幽静的地方居住有两大好处:一是少烦扰,二是洗客愁。这正符合诗人当时的状态。
1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的意思是:他们知道我愿在城外少尘俗之事的地方卜居,这个地方另外还有清澈的江水,以销除我行旅怀乡的愁思。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远客的忧愁。澄清的江水静静地流是自然之境;“消客愁”则是情感的流露。表现诗人住在此地时内心的轻松闲适,但若不能归乡,客愁是无论如何也销不尽的。据此分析,诗人心中依旧有着消散不尽的羁旅思乡之愁。
11.B 1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13.【甲】诗:雄浑/壮美/苍茫/旷远 【乙】诗:凄苦/悲凉(意近即可)
【解析】11.B.根据“归雁”一词可知,雁往北飞,所以季节应该是春天,而不是秋天;
故选B。
1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以“蓬”“雁”自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使至塞上》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大漠”写出了沙漠的广阔;“孤烟”写出了烽烟的少,写出了景物的单调,同时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长河”写出了黄河的长;“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描绘了一幅壮阔、异、苍凉而又温暖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营造了苍茫旷远的壮美意境。《塞下曲》写了北风、胡马、白草、月、霜露等景物,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战争的紧张情绪,营造萧杀的气氛。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14.A 15.不矛盾。悲和笑都是诗人面对自己一事无成的命运和衰朽躯体的悲痛与自嘲。 16.①岁月无情、年华老去,一事无成的悲哀;②思乡念亲却难以归家的无奈;③对前途渺茫的无尽感慨。
【解析】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得能力。
A.“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诗句的意思是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依据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可知,“客”是自指,因身居客舍,故称“客”。所以,并没有出现深夜有客来访这一情景。
故选A。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不矛盾。依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里的“笑”是嘲笑的意思。诗人嘲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一事无成的命运和衰朽躯体;又是因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不平,因而“悲”。这一“悲”一“笑”,都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蕴含着诗人的伤感。
16.本题考查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对“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意思理解可知,“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这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的回答,说明了“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一是思乡心切,二是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再依据对“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的意思理解可知,“又”字抒发了作者在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17.A 18.雨声、蛙声以声衬静,用雨声和蛙鸣反衬了夏夜的寂静;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19.“绿”字表示家醅新成,“红”字让人联想到炉火之旺而心生温暖,屋外白雪将至,气温骤降,色彩搭配对比鲜明,又搭配和谐,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氛围。
【解析】17.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约客》与《问刘十九》均为七言绝句;
A.《己亥杂诗》为七言绝句;
B.《游山西村》为七言律诗;
C.《苏幕遮·碧云天》为词;
D.《望岳》属于古体诗;
故选A。
1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约客》前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的“黄梅、雨、池塘、蛙”,绘声绘色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
19.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解答此题要将题干中的色彩词还原到诗句中,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火”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带去无限的温暖。“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色彩对比鲜明,搭配和谐,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氛围。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