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1

文档属性

名称 【jd】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10:0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jd】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1
一、【jd】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1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时期,本不应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身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3.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起事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辈
C.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
D.召武受辞 辞:审讯
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C.①惶恐饮药而死 ②单于视左右而惊
D.①乃幽武置大窖中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6.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宜皆降之 ②欲因此时降武 ③单于壮其节 ④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⑤反欲斗两主 ⑥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杖汉节牧羊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⑥/①④⑦/⑤ D.①⑤⑥/②⑦/③④
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8.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 除:殿阶 B.虽蒙斧钺汤镬 虽:虽然
C.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D.谢汉使曰 谢: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武忠贞气节的一组是(  )
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②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③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④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⑤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⑥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劝降时虽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但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
B.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热情、羞耻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
C.匈奴与汉和亲后,汉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欺骗汉朝使者说苏武已死;但苏武用大雁传书告知天子,最终才得以重回汉朝。
D.课文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错误,“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知,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在汉朝的家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错,原文第五段说“胜请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赂:赠送礼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A项,“所”,①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是“所字结构”;②名词,处所。
B项,“与”,①介词,跟,同;②连词,和。
D项,“乃”均为副词,①于是;②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其次,学生自己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大意来推断),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代入选项来检验),例句推断法(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成语联想法(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词义)等。
5.【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B项,“谋反”古今同义,指暗中谋划反叛。
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在某方面取得的成绩(多指事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此题中的古今异义词都是课内所学,学生在课上做了积累和记忆,就不难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②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③为意动用法,④⑥⑦都是名词作动词。
故答案为:A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7.【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8.【答案】(1)B
(2)C
(3)C
(4)①最终不能回到汉朝,自己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诚信忠义表现在哪里呢?
②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虽:即使。在这里表示一种假定情况,不是既定事实。
(2)题干“全都直接”表现苏武忠贞气节的一组,强调“直接”二字。而第①句是从李陵的角度来表达当年自己不欲投降的心情要超过苏武,间接地反映出了苏武的忠贞气节;第③句主要是从李陵的角度来写自己投降匈奴之后的自责之情。排除①③,答案为C。
(3)C项,“苏武用大雁传书告知天子,最终才得以重回汉朝”错,原文中是使者来了之后,常惠教使者说的,并非事实。同时,“苏武用大雁传书告知天子”于文无据。
(4)①“得”译为“能够”,“空”译为“白白地”,“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了“苦”后的“于”,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该调好顺序再译,“信义”翻译时为求通顺、准确需要加上“您对汉朝的”,“安所见”,译为“表现在哪里”。②“俱”译为“一起”;“具”译为“完全、详尽”;“陈道”译为“陈述、说明”。
故答案为:(1)B(2)C(3)C
(4) ①最终不能回到汉朝,自己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诚信忠义表现在哪里呢?②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做答前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语境能准确翻译所给的句子的文意。再根据题干分析这六个句子,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鉴赏作品的形象(人、事、物、景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jd】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1
一、【jd】2020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1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时期,本不应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选择,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答案】B
【知识点】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错误,“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可知,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在汉朝的家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身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答案】C
【知识点】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错,原文第五段说“胜请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3.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起事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辈
C.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
D.召武受辞 辞:审讯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赂:赠送礼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C.①惶恐饮药而死 ②单于视左右而惊
D.①乃幽武置大窖中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A项,“所”,①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是“所字结构”;②名词,处所。
B项,“与”,①介词,跟,同;②连词,和。
D项,“乃”均为副词,①于是;②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其次,学生自己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大意来推断),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代入选项来检验),例句推断法(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成语联想法(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词义)等。
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B项,“谋反”古今同义,指暗中谋划反叛。
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在某方面取得的成绩(多指事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此题中的古今异义词都是课内所学,学生在课上做了积累和记忆,就不难作答。
6.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宜皆降之 ②欲因此时降武 ③单于壮其节 ④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⑤反欲斗两主 ⑥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杖汉节牧羊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⑥/①④⑦/⑤ D.①⑤⑥/②⑦/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②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③为意动用法,④⑥⑦都是名词作动词。
故答案为:A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8.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 除:殿阶 B.虽蒙斧钺汤镬 虽:虽然
C.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D.谢汉使曰 谢: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武忠贞气节的一组是(  )
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②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③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④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⑤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⑥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劝降时虽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但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
B.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热情、羞耻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
C.匈奴与汉和亲后,汉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欺骗汉朝使者说苏武已死;但苏武用大雁传书告知天子,最终才得以重回汉朝。
D.课文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答案】(1)B
(2)C
(3)C
(4)①最终不能回到汉朝,自己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诚信忠义表现在哪里呢?
②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1)虽:即使。在这里表示一种假定情况,不是既定事实。
(2)题干“全都直接”表现苏武忠贞气节的一组,强调“直接”二字。而第①句是从李陵的角度来表达当年自己不欲投降的心情要超过苏武,间接地反映出了苏武的忠贞气节;第③句主要是从李陵的角度来写自己投降匈奴之后的自责之情。排除①③,答案为C。
(3)C项,“苏武用大雁传书告知天子,最终才得以重回汉朝”错,原文中是使者来了之后,常惠教使者说的,并非事实。同时,“苏武用大雁传书告知天子”于文无据。
(4)①“得”译为“能够”,“空”译为“白白地”,“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了“苦”后的“于”,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该调好顺序再译,“信义”翻译时为求通顺、准确需要加上“您对汉朝的”,“安所见”,译为“表现在哪里”。②“俱”译为“一起”;“具”译为“完全、详尽”;“陈道”译为“陈述、说明”。
故答案为:(1)B(2)C(3)C
(4) ①最终不能回到汉朝,自己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诚信忠义表现在哪里呢?②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这是课内所学,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此题就不难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做答前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语境能准确翻译所给的句子的文意。再根据题干分析这六个句子,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鉴赏作品的形象(人、事、物、景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