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在中央,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A.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废除了丞相制度,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上,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在地方上是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而不是废三司,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监视臣民,设立了锦衣卫而不是废除锦衣卫,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2.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考生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A.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答卷要求由八个部分组成,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史实错误但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考生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即可。
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结合所学知识,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苏州是丝织业的中心,史实错误但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历史。只要学生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即可。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采取多种措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 ①西汉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秦朝时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元朝时忽必烈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根据先后顺序排列是 ②①③④。BCD均错误,A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各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5.《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 )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为监视臣民,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指挥的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了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故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置使君权的空前强化,百官也战战兢兢。故ABC描述不符合题意,错误,D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有所了解即可。
6.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A.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中书省是元朝时中央的机构,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行中书省是元朝时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朝时被废除,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朝时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7.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革行省制 B.创设三省六部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置军机处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洪武”可判断是明太祖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描述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独揽大权,并非改革行省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题干描述的是明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描述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独揽大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设立的,题干描述的是明朝,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8.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为监视臣民,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A.结合所学知识,都指挥使司是明太祖设立的掌军务的地方长官,不属于特务机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按察使司是明太祖设立的掌司法的地方长官,不属于特务机构,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以监视臣民,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有所了解即可。
9.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
A.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规定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史实错误但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历史。只要学生对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即可。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朝时,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上,撤行中书省,设三司;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培养的是皇帝的忠实奴仆。
A.结合所学知识, ①②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 ②③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④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 ①③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表达的意思是,懂得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封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来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政体,而题干所提到的皇帝都是善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皇帝。
A.结合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的王位传承制度,不是国家政体,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是西周初年实行的地方制度,秦始皇时期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时期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只要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搜了解即可。
12.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英宗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A.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设立了东厂,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与建文帝无关,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与明英宗无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成祖设立东厂有所了解即可。
13.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最能体现其高制瓷工艺的是( )
A.青瓷 B.白瓷 C.三彩 D.青花瓷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代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A.结合所学知识,青瓷代表了唐朝瓷器生产水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白瓷代表了唐朝瓷器生产水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唐三彩代表了唐朝瓷器生产水平,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其代表性的瓷器是青花瓷,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经济的发展。只要学生对明朝手工业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14.明代所种植的玉米原产( )
A.欧洲 B.南美洲 C.非洲 D.澳洲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因此ACD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代农业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15.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最早应在 (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ABC不符合题意,错误,D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代农业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八股取士,请你说一说八股取士与唐朝科举制的不同?
【答案】①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②明朝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表个人见解;唐朝考试可发表个人见解。③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唐朝考试不限文体。④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完善,这时期的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①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②明朝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表个人见解;唐朝考试可发表个人见解。③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唐朝考试不限文体。④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只要学生对明朝八股取士有所了解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2)材料三图示反映了元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 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名称。
(3)材料四反映的制度是在哪一朝代出现的 其目的是什么
(4)与前三则材料相比,材料四中的中央机构有何变化
(5)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秦朝;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2)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明朝。加强君权。
(4)丞相和中书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5)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时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材料二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三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是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时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4)四则材料对比,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5)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1) 秦朝;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2) 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 明朝。加强君权。
(4) 丞相和中书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5)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
(1)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秦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的掌握。
(2)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和设立宣政院的掌握。
(3)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的了解。
(4)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明朝中央机构的改革有所了解。
(5)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皇权和相权的变化的了 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2.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采取多种措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5.《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 )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6.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7.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革行省制 B.创设三省六部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置军机处
8.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9.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12.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英宗
13.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最能体现其高制瓷工艺的是( )
A.青瓷 B.白瓷 C.三彩 D.青花瓷
14.明代所种植的玉米原产( )
A.欧洲 B.南美洲 C.非洲 D.澳洲
15.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最早应在 (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八股取士,请你说一说八股取士与唐朝科举制的不同?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2)材料三图示反映了元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 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管理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名称。
(3)材料四反映的制度是在哪一朝代出现的 其目的是什么
(4)与前三则材料相比,材料四中的中央机构有何变化
(5)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在中央,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A.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废除了丞相制度,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上,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在地方上是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而不是废三司,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为监视臣民,设立了锦衣卫而不是废除锦衣卫,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考生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A.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答卷要求由八个部分组成,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史实错误但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考生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即可。
3.【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结合所学知识,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苏州是丝织业的中心,史实错误但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历史。只要学生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 ①西汉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秦朝时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元朝时忽必烈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根据先后顺序排列是 ②①③④。BCD均错误,A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各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为监视臣民,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指挥的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了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故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置使君权的空前强化,百官也战战兢兢。故ABC描述不符合题意,错误,D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有所了解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A.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中书省是元朝时中央的机构,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行中书省是元朝时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朝时被废除,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朝时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洪武”可判断是明太祖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描述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独揽大权,并非改革行省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题干描述的是明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描述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独揽大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设立的,题干描述的是明朝,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为监视臣民,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A.结合所学知识,都指挥使司是明太祖设立的掌军务的地方长官,不属于特务机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按察使司是明太祖设立的掌司法的地方长官,不属于特务机构,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以监视臣民,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有所了解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
A.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规定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史实错误但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历史。只要学生对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朝时,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上,撤行中书省,设三司;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培养的是皇帝的忠实奴仆。
A.结合所学知识, ①②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 ②③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④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 ①③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都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所了解即可。
11.【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表达的意思是,懂得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封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来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政体,而题干所提到的皇帝都是善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皇帝。
A.结合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的王位传承制度,不是国家政体,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是西周初年实行的地方制度,秦始皇时期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时期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只要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搜了解即可。
12.【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A.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设立了东厂,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与建文帝无关,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与明英宗无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成祖设立东厂有所了解即可。
13.【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明代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A.结合所学知识,青瓷代表了唐朝瓷器生产水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白瓷代表了唐朝瓷器生产水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唐三彩代表了唐朝瓷器生产水平,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其代表性的瓷器是青花瓷,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经济的发展。只要学生对明朝手工业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因此ACD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代农业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ABC不符合题意,错误,D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历史。只要学生对明代农业发展有所了解即可。
16.【答案】①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②明朝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表个人见解;唐朝考试可发表个人见解。③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唐朝考试不限文体。④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完善,这时期的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①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②明朝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表个人见解;唐朝考试可发表个人见解。③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唐朝考试不限文体。④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只要学生对明朝八股取士有所了解即可。
17.【答案】(1)秦朝;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2)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明朝。加强君权。
(4)丞相和中书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5)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时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材料二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三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是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时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4)四则材料对比,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5)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1) 秦朝;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2) 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 明朝。加强君权。
(4) 丞相和中书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5)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
(1)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秦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的掌握。
(2)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和设立宣政院的掌握。
(3)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的了解。
(4)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明朝中央机构的改革有所了解。
(5)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对皇权和相权的变化的了 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