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词人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吹打树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2)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4)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5)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答案】(1)D
(2)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3)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了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4)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5)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是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的胸怀。结合对词的理解可知ABC正确,D错误,这首词表达的主题是: 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⑵本题考查诗词词语的赏析和词人情感的感悟。上片的意思是: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吗,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 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 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⑶本题考查读诗句的赏析。此句的意思是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相迎”是拟人的修辞,本句写雨过天晴,又见阳光。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动些许的暖意,也增加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乐观。据此作答。
⑷本题考查作者对人生感悟和性格特点的理解。结合诗句大意进行分析:词尾句的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包含人生哲理,道出词人的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⑸本题考查词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本词是苏轼记叙自己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表达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
故答案为:⑴ D
⑵ 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⑶ 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了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⑷ 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⑸ 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词,把握词的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等,结合选项进行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诗词炼字的效果和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在诗句中的表达作用,注意要在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和词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的主旨和词人性格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提示,结合词人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进行分析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 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结合词的下片意思的理解。在这里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指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此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白浪漫主义的概念,结合诗词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如 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运用比喻和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故答案为:⑴BC
⑵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一切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注意本词的特点,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激化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句的表达,感悟诗人对思想情感的流露方式。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浪漫色彩的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基本知识,结合诗句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答案】(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阴深肃杀。“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词人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吹打树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2)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4)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5)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做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3)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了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4)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5)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是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的胸怀。结合对词的理解可知ABC正确,D错误,这首词表达的主题是: 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⑵本题考查诗词词语的赏析和词人情感的感悟。上片的意思是: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吗,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 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 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⑶本题考查读诗句的赏析。此句的意思是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相迎”是拟人的修辞,本句写雨过天晴,又见阳光。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动些许的暖意,也增加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乐观。据此作答。
⑷本题考查作者对人生感悟和性格特点的理解。结合诗句大意进行分析:词尾句的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包含人生哲理,道出词人的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⑸本题考查词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本词是苏轼记叙自己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表达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
故答案为:⑴ D
⑵ 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⑶ 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了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⑷ 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⑸ 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词,把握词的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等,结合选项进行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诗词炼字的效果和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在诗句中的表达作用,注意要在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和词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的主旨和词人性格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提示,结合词人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进行分析理解。
2.【答案】(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 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3.【答案】(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结合词的下片意思的理解。在这里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指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此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白浪漫主义的概念,结合诗词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如 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运用比喻和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故答案为:⑴BC
⑵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一切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注意本词的特点,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激化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要求考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句的表达,感悟诗人对思想情感的流露方式。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浪漫色彩的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基本知识,结合诗句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4.【答案】(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阴深肃杀。“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