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04 22:00:25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4.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横线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5.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二、自由阅读全文,文本探究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7.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8.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9.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三、课外阅读,提升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④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人或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⑥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⑦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10.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 请分条概述。
11.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于其有何影响?
12.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3.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四、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③故欲杀之   
④天下无冤狱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16.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儒”应读“rú”;B项,“彷”应读“páng”;C项,“袖”应读“xi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A “查”应为“察”。
故答案为:A
【点评】 “探查”和“探察”,都是动词,都指试图发现某种隐蔽的事物或情况,但进行的方式各有侧重。 “探查”指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深人检查或暗中查看。“探察”,指探听侦察,着重在仔细观察,涉及对象多为具体可见的事物。”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结合“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可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应该是“推究事物原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4.【答案】(1)一帆风顺
(2)袖手旁观
【知识点】词义理解;解释
【解析】【分析】(1) 一帆风顺,意思是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注意“帆”“顺”的正确写法;
(2)袖手旁观,意思是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注意“袖”“旁”的正确写法;
故答案为: 一帆风顺 、 袖手旁观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识记、理解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将平日积累的内容进行利用,回忆合适的词语。
5.【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袖手旁观:多指别人有困难,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使用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一帆风顺:比喻做事情十分顺利,使用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里用来形容演讲,使用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词义、词的感彩、使用对象等,常见的考点头语义重复、褒贬不当、望文生意、前后矛盾等。
【答案】6.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7.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8.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举例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严密、准确。先明确态度,再结合词语的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3)(4)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合相关段落内容分析概括。
6.“真正”一词在句中表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故答案为: 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7.根据第②段中“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结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①段中“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8.结合第三段中“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句话可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故答案为: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细读第③段,可从“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中提取关键信息解答;
故答案为: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答案】10.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1.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2.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3.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3)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0.①根据第②段“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可得出: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根据第②段“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可得出: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根据第③段“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得出: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根据第三段“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可得出: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故答案为: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1.①根据第⑤段“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可得出: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根据“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可得出:显得傻气十足。③根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可得出: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根据他拒绝题字的事件及原因可得出: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故答案为: 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2.“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是别人针对丁肇中“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的评价,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在这些人眼里,题字这一举手之劳又可扬名又能得利,他们是求之不得,而丁肇中却多次拒绝,错失了不少好机会,因此这些人不理解。再结合丁肇中拒绝的理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可以看出丁肇中的人格力量。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3.丁肇中很怪:一是“不合群”;二是“不知道”。不合群恰恰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这也解释了丁肇中 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 而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不知道, 就像文中说的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据此分析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故答案为: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答案】14.觉:(被)发现;忿:愤恨;故:所以;狱:案件
15.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16.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常见的方法有:直接搬运法、语境推断法、单音节变双音节法等,同时注重词类活用。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记,翻译时字字落实,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语句通畅,不能改变原意。
(3)本题考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疏通文意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14.①句意为: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觉: (被)发现;
②句意为: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忿:愤恨;
③句意为:所以要杀他们。故:所以;
④句意为:天下就没有了冤案。狱:案件。
故答案为:觉:(被)发现;忿:愤恨;故:所以;狱:案件。
15.①句重点词语有:“以”,因为,“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句意为: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句重点词语有:“欲”,打算,“信”,信用。句意为: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③句重点词语有:“乃”,正是,“存”,保持。句意为: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故答案为: 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16.从“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这句,可看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从“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这句可知,他是一个直言不讳,敢于进谏的人;
故答案为: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儒”应读“rú”;B项,“彷”应读“páng”;C项,“袖”应读“xi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A “查”应为“察”。
故答案为:A
【点评】 “探查”和“探察”,都是动词,都指试图发现某种隐蔽的事物或情况,但进行的方式各有侧重。 “探查”指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深人检查或暗中查看。“探察”,指探听侦察,着重在仔细观察,涉及对象多为具体可见的事物。”
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答案】B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结合“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可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应该是“推究事物原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寻找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4.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横线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答案】(1)一帆风顺
(2)袖手旁观
【知识点】词义理解;解释
【解析】【分析】(1) 一帆风顺,意思是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注意“帆”“顺”的正确写法;
(2)袖手旁观,意思是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注意“袖”“旁”的正确写法;
故答案为: 一帆风顺 、 袖手旁观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识记、理解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将平日积累的内容进行利用,回忆合适的词语。
5.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袖手旁观:多指别人有困难,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使用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一帆风顺:比喻做事情十分顺利,使用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里用来形容演讲,使用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词义、词的感彩、使用对象等,常见的考点头语义重复、褒贬不当、望文生意、前后矛盾等。
二、自由阅读全文,文本探究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7.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8.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9.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答案】6.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7.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8.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举例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严密、准确。先明确态度,再结合词语的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3)(4)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合相关段落内容分析概括。
6.“真正”一词在句中表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故答案为: 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7.根据第②段中“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结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①段中“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8.结合第三段中“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句话可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故答案为: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细读第③段,可从“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中提取关键信息解答;
故答案为: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三、课外阅读,提升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④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人或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⑥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⑦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10.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 请分条概述。
11.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于其有何影响?
12.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3.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0.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1.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2.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3.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3)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0.①根据第②段“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可得出: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根据第②段“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可得出: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根据第③段“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得出: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根据第三段“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可得出: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故答案为: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1.①根据第⑤段“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可得出: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根据“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可得出:显得傻气十足。③根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可得出: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根据他拒绝题字的事件及原因可得出: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故答案为: 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2.“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是别人针对丁肇中“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的评价,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在这些人眼里,题字这一举手之劳又可扬名又能得利,他们是求之不得,而丁肇中却多次拒绝,错失了不少好机会,因此这些人不理解。再结合丁肇中拒绝的理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可以看出丁肇中的人格力量。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13.丁肇中很怪:一是“不合群”;二是“不知道”。不合群恰恰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这也解释了丁肇中 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 而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不知道, 就像文中说的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据此分析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故答案为: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四、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③故欲杀之   
④天下无冤狱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16.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答案】14.觉:(被)发现;忿:愤恨;故:所以;狱:案件
15.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16.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常见的方法有:直接搬运法、语境推断法、单音节变双音节法等,同时注重词类活用。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记,翻译时字字落实,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语句通畅,不能改变原意。
(3)本题考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细读文本,正确翻译,疏通文意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14.①句意为: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觉: (被)发现;
②句意为: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忿:愤恨;
③句意为:所以要杀他们。故:所以;
④句意为:天下就没有了冤案。狱:案件。
故答案为:觉:(被)发现;忿:愤恨;故:所以;狱:案件。
15.①句重点词语有:“以”,因为,“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句意为: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句重点词语有:“欲”,打算,“信”,信用。句意为: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③句重点词语有:“乃”,正是,“存”,保持。句意为: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故答案为: 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16.从“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这句,可看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从“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这句可知,他是一个直言不讳,敢于进谏的人;
故答案为: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