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16 16:00:4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三重茅    沉塘坳    口称敕   
回车叱牛    挂罥   辗冰辙   
2.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C.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D.宫使驱将惜不得(吝惜不得)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4.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填空。
(1)杜甫,字   ,尝自称   ,   代   主义诗人,被称为“   ”。白居易,字   ,号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   ”。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   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
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学完《唐诗三首》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  )
A.王勃 B.孟郊 C.刘禹锡 D.贺知章
(2)[活动二:仿句子,我会填]
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   ,   ,   ;我梦想   ,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hóng;ào;chì;chì;juàn;niǎ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注意声母和韵母的正确搭配,标调要标在正确位置。
故答案为:chóng;ào;chì;chì;juàn;niǎn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字音。这类题型多考查多音字、形似字、习惯性错读、生僻字等的读音,因此在学习中对经常错读的音要多记忆,甚至归结到小本子上,不断强化。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B.“现”的意思是“出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3.【答案】C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卖炭翁
【解析】【分析】错误项分析:“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效果的赏析能力。描写方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使句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歌大意和主题思想。
4.【答案】A
【知识点】诗;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属于古体诗。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了解近体诗有关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5.【答案】(1)对偶
(2)设问
(3)比喻
【知识点】比喻;对偶;设问
【解析】【分析】(1)是典型的对偶句,两句诗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意义对称。
(2)自问自答,是典型的设问句。
(3)“雨脚如麻未断绝”: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对偶;(2)设问;(3)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判断。
6.【答案】B
【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划分节奏根据意思划分即可。正确的是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节奏的划分。
7.【答案】(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诗圣;乐天;香山居士;诗魔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2)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 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诗圣;乐天;香山居士;诗魔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包罗万象,涵盖面广,主要考查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等内容。学习过程中可分类整理,按作者朝代、作品体裁、作品风格等把有关联的作家放在一起比较识记。这一部分内容重在平时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8.【答案】(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2)这首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描绘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然后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士,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仔细阅读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在屋破漏雨、经历丧乱的艰苦处境下,备受煎熬、难以入眠的痛苦心境,以及心系天下寒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故答案为:(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的理解识记能力。正确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大意,然后才能正确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分析其中的事件、典故。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意象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具体分析诗句所写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答题技巧:第一步,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答题模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意境氛围。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答案】(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阅读诗歌内容可知,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 宫使掠夺的残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3)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歌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解答此类题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比,它属于衬托中的一种,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或相对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答案】(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当时的情况是唐王朝御敌出征的诗篇,大兵压境,敌众我寡,战争十分艰苦,但是唐王朝的将士们毫不畏惧,表现了一种为国效死,凛然无畏的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的力量象黑云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跨了。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同时形容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针对本题,要熟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作答。本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故答案为:(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重要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一般来说,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总括全诗,领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情感基调、切入主题;暗(照应)题目;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如果首联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1.【答案】(1)A
(2)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在日出的辉煌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诗杰”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的句式结构。内容要与前几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1)A
(2)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在日出的辉煌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要想做好这类仿写题不仅要求与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内容的方面的内在联系才行,平时多交流,勤练习,善总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三重茅    沉塘坳    口称敕   
回车叱牛    挂罥   辗冰辙   
【答案】chóng;ào;chì;chì;juàn;niǎn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注意声母和韵母的正确搭配,标调要标在正确位置。
故答案为:chóng;ào;chì;chì;juàn;niǎn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字音。这类题型多考查多音字、形似字、习惯性错读、生僻字等的读音,因此在学习中对经常错读的音要多记忆,甚至归结到小本子上,不断强化。
2.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C.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D.宫使驱将惜不得(吝惜不得)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B.“现”的意思是“出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答案】C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卖炭翁
【解析】【分析】错误项分析:“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效果的赏析能力。描写方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使句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歌大意和主题思想。
4.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答案】A
【知识点】诗;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属于古体诗。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了解近体诗有关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5.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答案】(1)对偶
(2)设问
(3)比喻
【知识点】比喻;对偶;设问
【解析】【分析】(1)是典型的对偶句,两句诗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意义对称。
(2)自问自答,是典型的设问句。
(3)“雨脚如麻未断绝”: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对偶;(2)设问;(3)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判断。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B
【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划分节奏根据意思划分即可。正确的是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节奏的划分。
7.填空。
(1)杜甫,字   ,尝自称   ,   代   主义诗人,被称为“   ”。白居易,字   ,号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   ”。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答案】(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诗圣;乐天;香山居士;诗魔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2)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 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诗圣;乐天;香山居士;诗魔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包罗万象,涵盖面广,主要考查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等内容。学习过程中可分类整理,按作者朝代、作品体裁、作品风格等把有关联的作家放在一起比较识记。这一部分内容重在平时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   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
(2)这首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描绘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然后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士,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仔细阅读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在屋破漏雨、经历丧乱的艰苦处境下,备受煎熬、难以入眠的痛苦心境,以及心系天下寒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故答案为:(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的理解识记能力。正确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大意,然后才能正确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分析其中的事件、典故。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意象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具体分析诗句所写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答题技巧:第一步,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答题模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意境氛围。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阅读诗歌内容可知,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 宫使掠夺的残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3)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歌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解答此类题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比,它属于衬托中的一种,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或相对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
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当时的情况是唐王朝御敌出征的诗篇,大兵压境,敌众我寡,战争十分艰苦,但是唐王朝的将士们毫不畏惧,表现了一种为国效死,凛然无畏的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的力量象黑云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跨了。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同时形容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针对本题,要熟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作答。本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故答案为:(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重要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一般来说,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总括全诗,领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情感基调、切入主题;暗(照应)题目;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如果首联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1.学完《唐诗三首》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  )
A.王勃 B.孟郊 C.刘禹锡 D.贺知章
(2)[活动二:仿句子,我会填]
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   ,   ,   ;我梦想   ,   ,   。
【答案】(1)A
(2)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在日出的辉煌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诗杰”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的句式结构。内容要与前几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1)A
(2)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在日出的辉煌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要想做好这类仿写题不仅要求与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内容的方面的内在联系才行,平时多交流,勤练习,善总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