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07:04: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刘禹锡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3.学习本文类比和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1、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 ,馨in, 青ing,
丁ing,琴in, 经ing ,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德馨
鸿儒
苔痕
案牍
xīn
hóng rú
tái

调素琴
tiáo
3、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陋室
西蜀
茅庐
shǔ
lòu

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斯:这; 惟:只;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到;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都是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劳:使……劳累(形容词使动用法)
案牍: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 “何陋之有?”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堂检测: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
惟吾德馨 :
苔痕上阶绿: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
动词,在于;
出名,有名
神异
只;
动词,长到、蔓到;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1)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
(3)无案牍之劳形: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劳累。
词类活用
(4)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梳理文章层次
本文铭特点显著,篇幅简短。全文共81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第二层( ):从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特点。
第三层( ):总结全文,通过“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表现自己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1-3句
4-7句
8-9句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精读课文,完成问题
2.文章写到“陋室”,那房屋是怎样“陋”呢?
①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
②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窗前门旁长满青草。
3.陋室的“不陋”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自然环境清幽宁静: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看出。
②室内生活情趣高雅: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看出。
③超尘脱俗的胸襟: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看出。
4.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并指出该句照应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两个字化静为动,句式整齐、音乐和谐、节奏鲜明地写出了陋室环境的优美清幽,表现出作者不以陋室为陋的高尚情操、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①作者借诸葛庐、子云亭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②,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表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③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④为下文写孔子“何陋之有”做铺垫。
6.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来类比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心境?
表达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①引用孔子的话,运用引用和反问的手法说明陋室不陋,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②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呼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总结全文。
8.本篇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托物言志
②类比
③反问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引古人自况,陪衬比喻。
课堂练习: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项脊轩志
明 ·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找出甲乙两文描写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环境特点。
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突出环境的幽雅或清幽;
乙文:“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突出环境幽静(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