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8 11:30:4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狡黠(xiá) 暮霭(ǎi) 咬文嚼字(jué) 铢两悉称(zhū)
B.诘难(jié) 赋予(yǔ) 豁然贯通(huò) 卷有益(juàn)
C.要诀(jué) 契合(qì) 信手拈来(niān) 无可比拟(nǐ)
D.真挚(zhì) 譬如(pì) 心旷神怡(yí) 瞬息万变(shùn)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 咬文嚼字(jiáo ) ,这个字是多音字,咀嚼( jué); BCD读音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平时学习时要读准每个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 凝望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B.鉴赏 飘缈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C.海潇 寂寥 身临其境 轻描淡写
D.萌生 拘泥 目不忍堵 高谈阔论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书写正确;
B” 飘缈 “应为”飘渺“或”缥缈“;
C”海潇“应为”海啸“;
D”目不忍堵“应为”目不忍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面对着太湖美丽的风景,清风吹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C.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待人亲切、和蔼、慈善的好教师,对我们总是悉心照顾、吹毛求疵。
D.李可染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成就最高,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
【答案】C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开卷有益: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这里使用正确。
B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这里使用正确。
C吹毛求疵:把皮上的毛吹开,寻找疵点。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错。这是贬义词,不能用于此褒义语境。
D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想准确地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然后结合所给语境去判断正误。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2019·武汉)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承办军运会营造良好环境。
B.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B项有语病,语序不当,把“搭建一个”与“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位置互换。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答案】C
【知识点】排比;反复;设问
【解析】【分析】A这句话把四个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这句话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属于自问自答的设问修辞手法。
C这句话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珍惜,珍惜,再珍惜“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方法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对比、借代等。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学生了解常见修辞的类型及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⑤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⑥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④①②⑤③⑥ B.②⑥④⑤③①
C.⑥④②⑤③① D.②⑤③⑥④①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第⑤句中这种能力指的是第②句中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第③句灵魂的品质和第⑤句灵魂的品质项照应。故这三句的排序应为②⑤③ 。第④句的这个标准指第⑥句的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第①句中的你的灵魂照应第④句灵魂的品质。故这三句的排序应为⑥④①。第⑥句更重要的是表示是更进一层说的,故这道题的排序应为②⑤③⑥④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C.阅读《史记》《左传》《战国策》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事迹。
D.《谈读书》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不是法国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8.名句默写。
(1)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2)杏花疏影里,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   ,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   ,   。
【答案】(1)何妨吟啸且徐行
(2)吹笛到天明
(3)一抹晚烟荒戍垒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默写,注意”啸、戍、赢“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何妨吟啸且徐行 ;⑵ 吹笛到天明 ;⑶ 一抹晚烟荒戍垒; 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1)(2)(3)属于直接性默写题,(4)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9.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答案】(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
(3)示例: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1)读书的方法较多;如:读书不二法,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波浪渐进法,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比较品读法,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垂直阅读法,看书一目十行,从上往下读,像下楼梯一样;字斟句酌法,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精华提炼法,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等。根据平时对读书方法的积累答题即可。
(2)本题首先要表达一种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对这两种读书方式的了解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即可。如: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3)本题要求推荐一部名著并说明理由。我们平时阅读名著时会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思想内容、表达手法等,因此推荐的时候也可以从中选择一两个角度阐述理由。如: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推荐的。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⑵ 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
⑶ 示例: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的阅读方法有①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②略读与精读相结合;③做点读书笔记;④借助工具书及相关参考资料扩展视野等。当然,要结合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⑶本题考查推荐名著的能力,其实就是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梗概、主要情节、艺术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把握,解答时能从某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即可。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突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答案】(1)C
(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ABD赏析正确。C”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的赏析不正确。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自己渴望能得到朝廷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此词开篇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因此上片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因此,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特点的能力。答题是要通过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趋百里外 趋:   
②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   
④略无慕艳意 略无: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1)快步走;热水;破;毫无
(2)①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②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的求学条件之艰,同时也突出了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4)①刻苦好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5)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对比;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趋”“汤”“略无”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俟;等到。则:连词,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②以中:因为心中。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情。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主旨分析,文章第二段先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再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目的就是把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再结合,”我“的生活条件这么艰苦,但是我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读书,由此可以看出宋濂求学信念之坚定。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抓住文中的关键件进行分析概括。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可以概括出宋濂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以看出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是虚心请教;从宋濂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是求学信念之坚定。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根据第(4)题对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1、快步走;2、热水;3、破;4、毫无
⑵ ①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②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⑶ 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的求学条件之艰,同时也突出了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⑷ ①刻苦好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⑸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1)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文章第四段“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下面就分别阐述这两层含义,这也就是本题的答案。
(2)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每一段话论证的中心,看作者围绕读书这个话题提出什么观点。文章第三段在论述”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的基础上,提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第五段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证明”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的观点;最后一段论述”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道理。据此答题即可。
(3)文中陶渊明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这句话有独到的见解,列宁之所以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就是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没有会意,做了许多曲解, 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的原因也是因为其读书的在于会意,才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以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和自己的读书经验谈看法和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⑵ 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⑶ 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
二是   ;
三是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案】(1)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3)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将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与有些人找借口不读书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内容分析,第一段举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但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引出本文的论题;第二段举囊萤映雪的事例和引用苏东坡的名言稍加分析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第三、四段从反面进行证明;第五、六、七、八段论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的观点。把二段和第五段提出的观点综合一下,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意对即可。
(2)从第三段”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可知本题答案。
(3)文章第二段举了举囊萤映雪的事例和引用苏东坡的名言从证明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四段举了不少人读书的时候要找各种理由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因此这篇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即可。
(4)连接到其它的应用程序类型或者对象上,并创建一个被通知的对象,这样的行为叫做织入。结合语境分析本文中“织入”的意思,这句话在文章第五段,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读书的习惯贯穿到我们生活中去,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读书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据此分析可知“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⑴ 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⑵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⑶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将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与有些人找借口不读书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⑷ “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筛选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⑶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三、写作
14.“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与校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续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认真阅读开头这句话,理解这句话内容, 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作文要求写一件事物,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可能无所谓,微不足道,但对自己来说却很珍贵,有特殊的意义。那么首先要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或学习中哪个事物对自己有特殊的意义,这件事物是怎么来的,它对自己来说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因此这个作文其实还是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比如,一本很破旧的书,在别人看来就是破烂,早就把它扔了,但是这本书却是由一个永远再也见不到的人给你千辛万苦买的,蕴含这这个人对你的关心和厚望。写作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有真情实感,最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上的共鸣。
【点评】本题考查续写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这样的题给你一个开头,让你进行续写,虽然灵活性很大,但不能脱离开头设置的情景,下文内容要衔接自然。续写作文首先必须在把握原文内容、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续写的内容要符合原著,不能脱离原著漫无边际的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要准确、连贯,内容要具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狡黠(xiá) 暮霭(ǎi) 咬文嚼字(jué) 铢两悉称(zhū)
B.诘难(jié) 赋予(yǔ) 豁然贯通(huò) 卷有益(juàn)
C.要诀(jué) 契合(qì) 信手拈来(niān) 无可比拟(nǐ)
D.真挚(zhì) 譬如(pì) 心旷神怡(yí) 瞬息万变(shù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 凝望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B.鉴赏 飘缈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C.海潇 寂寥 身临其境 轻描淡写
D.萌生 拘泥 目不忍堵 高谈阔论
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面对着太湖美丽的风景,清风吹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C.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待人亲切、和蔼、慈善的好教师,对我们总是悉心照顾、吹毛求疵。
D.李可染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成就最高,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
4.(2019·武汉)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承办军运会营造良好环境。
B.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⑤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⑥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④①②⑤③⑥ B.②⑥④⑤③①
C.⑥④②⑤③① D.②⑤③⑥④①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C.阅读《史记》《左传》《战国策》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事迹。
D.《谈读书》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
8.名句默写。
(1)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2)杏花疏影里,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   ,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   ,   。
9.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突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趋百里外 趋:   
②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   
④略无慕艳意 略无: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
二是   ;
三是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三、写作
14.“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与校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 咬文嚼字(jiáo ) ,这个字是多音字,咀嚼( jué); BCD读音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平时学习时要读准每个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书写正确;
B” 飘缈 “应为”飘渺“或”缥缈“;
C”海潇“应为”海啸“;
D”目不忍堵“应为”目不忍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C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开卷有益: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这里使用正确。
B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这里使用正确。
C吹毛求疵:把皮上的毛吹开,寻找疵点。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错。这是贬义词,不能用于此褒义语境。
D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想准确地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然后结合所给语境去判断正误。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B项有语病,语序不当,把“搭建一个”与“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位置互换。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5.【答案】C
【知识点】排比;反复;设问
【解析】【分析】A这句话把四个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这句话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属于自问自答的设问修辞手法。
C这句话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珍惜,珍惜,再珍惜“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方法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对比、借代等。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学生了解常见修辞的类型及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6.【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第⑤句中这种能力指的是第②句中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第③句灵魂的品质和第⑤句灵魂的品质项照应。故这三句的排序应为②⑤③ 。第④句的这个标准指第⑥句的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第①句中的你的灵魂照应第④句灵魂的品质。故这三句的排序应为⑥④①。第⑥句更重要的是表示是更进一层说的,故这道题的排序应为②⑤③⑥④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7.【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不是法国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8.【答案】(1)何妨吟啸且徐行
(2)吹笛到天明
(3)一抹晚烟荒戍垒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默写,注意”啸、戍、赢“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何妨吟啸且徐行 ;⑵ 吹笛到天明 ;⑶ 一抹晚烟荒戍垒; 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1)(2)(3)属于直接性默写题,(4)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9.【答案】(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
(3)示例: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1)读书的方法较多;如:读书不二法,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波浪渐进法,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比较品读法,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垂直阅读法,看书一目十行,从上往下读,像下楼梯一样;字斟句酌法,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精华提炼法,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等。根据平时对读书方法的积累答题即可。
(2)本题首先要表达一种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对这两种读书方式的了解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即可。如: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3)本题要求推荐一部名著并说明理由。我们平时阅读名著时会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思想内容、表达手法等,因此推荐的时候也可以从中选择一两个角度阐述理由。如: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推荐的。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⑵ 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
⑶ 示例:我推荐《西游记》。理由:首先,《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其次,里面刻画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本领高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的阅读方法有①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②略读与精读相结合;③做点读书笔记;④借助工具书及相关参考资料扩展视野等。当然,要结合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⑶本题考查推荐名著的能力,其实就是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梗概、主要情节、艺术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把握,解答时能从某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即可。
10.【答案】(1)C
(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ABD赏析正确。C”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的赏析不正确。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自己渴望能得到朝廷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此词开篇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因此上片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因此,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特点的能力。答题是要通过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1.【答案】(1)快步走;热水;破;毫无
(2)①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②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的求学条件之艰,同时也突出了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4)①刻苦好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5)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对比;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趋”“汤”“略无”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俟;等到。则:连词,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②以中:因为心中。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情。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主旨分析,文章第二段先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再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目的就是把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再结合,”我“的生活条件这么艰苦,但是我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读书,由此可以看出宋濂求学信念之坚定。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抓住文中的关键件进行分析概括。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可以概括出宋濂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以看出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是虚心请教;从宋濂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是求学信念之坚定。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根据第(4)题对宋濂学业有成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1、快步走;2、热水;3、破;4、毫无
⑵ ①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②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⑶ 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的求学条件之艰,同时也突出了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⑷ ①刻苦好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⑸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2.【答案】(1)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文章第四段“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下面就分别阐述这两层含义,这也就是本题的答案。
(2)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每一段话论证的中心,看作者围绕读书这个话题提出什么观点。文章第三段在论述”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的基础上,提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第五段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证明”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的观点;最后一段论述”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道理。据此答题即可。
(3)文中陶渊明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这句话有独到的见解,列宁之所以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就是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没有会意,做了许多曲解, 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的原因也是因为其读书的在于会意,才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以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和自己的读书经验谈看法和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⑵ 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⑶ 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3.【答案】(1)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3)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将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与有些人找借口不读书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内容分析,第一段举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但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引出本文的论题;第二段举囊萤映雪的事例和引用苏东坡的名言稍加分析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第三、四段从反面进行证明;第五、六、七、八段论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的观点。把二段和第五段提出的观点综合一下,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意对即可。
(2)从第三段”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可知本题答案。
(3)文章第二段举了举囊萤映雪的事例和引用苏东坡的名言从证明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四段举了不少人读书的时候要找各种理由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因此这篇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即可。
(4)连接到其它的应用程序类型或者对象上,并创建一个被通知的对象,这样的行为叫做织入。结合语境分析本文中“织入”的意思,这句话在文章第五段,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读书的习惯贯穿到我们生活中去,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读书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据此分析可知“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⑴ 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⑵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⑶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将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与有些人找借口不读书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⑷ “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筛选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⑶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14.【答案】略
【知识点】续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认真阅读开头这句话,理解这句话内容, 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作文要求写一件事物,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可能无所谓,微不足道,但对自己来说却很珍贵,有特殊的意义。那么首先要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或学习中哪个事物对自己有特殊的意义,这件事物是怎么来的,它对自己来说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因此这个作文其实还是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比如,一本很破旧的书,在别人看来就是破烂,早就把它扔了,但是这本书却是由一个永远再也见不到的人给你千辛万苦买的,蕴含这这个人对你的关心和厚望。写作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有真情实感,最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上的共鸣。
【点评】本题考查续写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这样的题给你一个开头,让你进行续写,虽然灵活性很大,但不能脱离开头设置的情景,下文内容要衔接自然。续写作文首先必须在把握原文内容、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续写的内容要符合原著,不能脱离原著漫无边际的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要准确、连贯,内容要具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