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18:00:4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划线
字注音。
昳丽(   ) 窥镜(   ) 暮寝(   )
谤讥(   ) 进谏(   )
间进(   )
期年(   )
朝服衣冠(   )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修八尺(    )
(2)孰与(   )
(3)旦日(   )
(4)诚知(   )
(5)王之蔽甚矣(   )
(6)面刺(    )
(7)间进(   )
(8)期年(   )
(9)虽欲言(   )
3.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及意义。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    )
(3)闻寡人之耳者(    )
(4)面刺寡人之过者(     )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解释下列划线
词的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今义:   
(2)明日徐公来
古义:   
今义: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   
今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   编定,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二、课内精读
8.下列句子中划线 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11.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12.文中用一个“善”字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个“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13.《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请你为下面的对联写一则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   
三、比较阅读
14.阅读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略)
【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   ”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   ”。(用原文语句回答)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 词,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王曰:“善。”乃下令……
帝大悦,即诏……
四、课外阅读
15.阅读
季 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释】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时殿上皆恐   
②人有言其贤者   
③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yì;kuī;qǐn;bànɡ;jiàn;jiàn;jī;zhā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从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上我们可以确定:昳丽(yì) 、 窥镜(kuī)、 暮寝(qǐn)、谤讥(bànɡ)、进谏( jiàn ) 、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 、 朝服衣冠( zhāo )。
故答案为:yì;kuī;qǐn;bànɡ;jiàn ;jiàn; jī;zhāo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2.【答案】(1)长,这里指身高
(2)与……相比怎么样
(3)第二天
(4)确实
(5)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6)指责
(7)间或、偶然
(8)满一年
(9)即使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修八尺 ”翻译为“身高八尺”,“修”意思是“ 长,这里指身高 ”。“ 与 ”译为“ 与……相比怎么样 ”,“ 旦 ”意思是“ 第二天 ”,” 诚 ”译为“ 确实 ”,“ 王之蔽甚矣 ”翻译为“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意思是“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 刺 ”译为“ 指责 ”,“ 间 ”意思是“ 间或、偶然 ”。“ 期年 ”译为“ 满一年 ”。”虽 ”译为“ 即使 ”。
故答案为:⑴ 长,这里指身高
⑵ 与……相比怎么样
⑶ 第二天
⑷ 确实
⑸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6) 指责
(7) 间或、偶然
(8) 满一年
(9) 即使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词语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3)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名作状,当面
【知识点】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需要平时学习时,积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句子去分析。如: ”服 “名词,意思指”衣服“, 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指”穿戴 “的意思。 ” 美 “形容词,意思指”美丽、美好“, 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认为……美丽 “的意思。” 闻 “ 使动用法"使……听到 "。 ”面 “面粉、名词,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
故答案为: (1) 名词用作动词, 穿戴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
(3)使动用法,使……听到 名作状。
(4)名作状,当面 。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答案】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为: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 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故答案为: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
5.【答案】(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讽刺
(2)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3)偏爱;自私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汉语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因其演变情形不同,故古今意义上存在差别。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句子语境进行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义: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 讽刺。明日 “古义: 次日,第二天。今义: 今天的下一天。 ”私 “古义: 偏爱。今义: 自私 。
故答案为:⑴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讽刺
⑵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⑶偏爱;自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6.【答案】(1)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帮助。
(3)如今齐国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奖赏。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在翻译中要忠于原句,落实重点字词的解释,不能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 甚 ”“ 及 ” “ 欲 ” “ 方 ”“ 闻 ” 的解释。
故答案为: (1)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 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帮助。
(3)如今齐国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奖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再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即可。
7.【答案】战国策;刘向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为:战国策;刘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8.【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均为“早晨”的意思;B.间或、偶然/参与;C.谁;哪一个/同“熟”,仔细;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千里马”。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9.【答案】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初 ”等。“ 门庭若市 ”是 “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在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A.有误。
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续写,实际上就是对”纳谏“与”除蔽“道理的说明。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选择题)
11.【答案】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齐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由文章得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可从邹忌的进谏和威王的纳谏两个角度谈谈对生活的启示。
故答案为: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齐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12.【答案】“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赞赏,说明齐威王意识到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很大。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围绕接受、认同、赞赏、肯定,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表明改革的决心大来回答,答出任一点意思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赞赏,说明齐威王意识到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很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重点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体味作者表达的的思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3.【答案】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14.【答案】(1)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①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②周、隋两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
(3)D
(4)王之蔽甚矣;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5)“乃”为“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威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君王。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立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作乱的。“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故句子断为: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⑵本题考察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易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 句中重点词有:期年:满一年;虽:即使。句意为: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② 句中重点词有:晚:晚期;结舌:不说话;邦:国。句意为:周、隋两朝的晚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A:不是当面讽刺,是进谏。故不正确;B:齐国和燕、赵、韩、魏没有打仗,最终战胜与朝廷。故不正确;C:“驱驰”不是骑马奔驰的意思,是奔走效劳之意。故不正确;D:叙述正确。故选:D。
⑷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 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
⑸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故答案为:⑴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⑵ ①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②周、隋两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
⑶ D
⑷王之蔽甚矣;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⑸ 乃”为“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威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君王。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一排查,逐个排除。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概括能力。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筛选即可。
⑸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乙文参考译文】
伏伽说:“我听说‘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却相差很远’。现在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选择地任用。大概(那些)不讲仁义的无赖,以及好奢华驰猎驭射、专作戏狗玩马、沉迷声色歌舞的人,只可以用来愉悦耳目,跑跑腿,打打杂,至于让他们来补充官缺,是决不行的。(我)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人作乱的。愿陛下妙选贤才,作为皇太子的僚友。”
唐高祖很高兴,立即下诏说:“周、隋两朝的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我唯独道德修养不够,不能让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于是做事常深思尽全力,经常希望得到众人的辅佐,以改正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很少有直言进谏的。伏伽真诚慷慨直言,语言发自内心情意恳切,指出我的得失,一点都不回避。提拔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并赏赐帛三百匹。”
15.【答案】(1)C
(2)这;品德高尚,贤能;担心,害怕
(3)①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②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4)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或直率、勇敢)。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C: "上默/然惭 "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默然惭"。故选:C
⑵“时”译为“这”。“贤”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 品德高尚,贤能 ”。“恐”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 担心、害怕 ”。
⑶本题考察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易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句中“面”的意思是“当面”,“谀”意思是谄谀奉迎。 ②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句中"以“是“因为”,”誉“是”夸奖“,”毁“意思是”诋毁“。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⑷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选段一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选段二写了季布劝说文帝。两件事中”时是殿上皆恐,太后罢朝“和”上默然惭 “都体现了他的正直、不畏权贵、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1、这2、品德高尚,贤能3、担心,害怕
⑶ ①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②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⑷ 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或直率、勇敢)。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该项应选C.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chán)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说“好”。季布说:“樊哙该斩首!当年,高祖(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横扫匈奴,这是当面撒谎!况且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痊愈,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这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于是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贤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想要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住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于是对皇上进谏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因为)有人在您面前诋毁我。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的为人处世。”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是我最重要的一个郡,所以我特地召见你罢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划线
字注音。
昳丽(   ) 窥镜(   ) 暮寝(   )
谤讥(   ) 进谏(   )
间进(   )
期年(   )
朝服衣冠(   )
【答案】yì;kuī;qǐn;bànɡ;jiàn;jiàn;jī;zhāo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从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上我们可以确定:昳丽(yì) 、 窥镜(kuī)、 暮寝(qǐn)、谤讥(bànɡ)、进谏( jiàn ) 、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 、 朝服衣冠( zhāo )。
故答案为:yì;kuī;qǐn;bànɡ;jiàn ;jiàn; jī;zhāo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修八尺(    )
(2)孰与(   )
(3)旦日(   )
(4)诚知(   )
(5)王之蔽甚矣(   )
(6)面刺(    )
(7)间进(   )
(8)期年(   )
(9)虽欲言(   )
【答案】(1)长,这里指身高
(2)与……相比怎么样
(3)第二天
(4)确实
(5)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6)指责
(7)间或、偶然
(8)满一年
(9)即使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修八尺 ”翻译为“身高八尺”,“修”意思是“ 长,这里指身高 ”。“ 与 ”译为“ 与……相比怎么样 ”,“ 旦 ”意思是“ 第二天 ”,” 诚 ”译为“ 确实 ”,“ 王之蔽甚矣 ”翻译为“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意思是“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 刺 ”译为“ 指责 ”,“ 间 ”意思是“ 间或、偶然 ”。“ 期年 ”译为“ 满一年 ”。”虽 ”译为“ 即使 ”。
故答案为:⑴ 长,这里指身高
⑵ 与……相比怎么样
⑶ 第二天
⑷ 确实
⑸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6) 指责
(7) 间或、偶然
(8) 满一年
(9) 即使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词语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及意义。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    )
(3)闻寡人之耳者(    )
(4)面刺寡人之过者(     )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3)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名作状,当面
【知识点】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需要平时学习时,积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句子去分析。如: ”服 “名词,意思指”衣服“, 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指”穿戴 “的意思。 ” 美 “形容词,意思指”美丽、美好“, 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认为……美丽 “的意思。” 闻 “ 使动用法"使……听到 "。 ”面 “面粉、名词,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
故答案为: (1) 名词用作动词, 穿戴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
(3)使动用法,使……听到 名作状。
(4)名作状,当面 。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答案】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判断。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为: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 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故答案为:孰同熟,意思是仔细。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
5.解释下列划线
词的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今义:   
(2)明日徐公来
古义:   
今义: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   
今义:   
【答案】(1)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讽刺
(2)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3)偏爱;自私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汉语中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因其演变情形不同,故古今意义上存在差别。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好词语所在的句子语境进行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义: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 讽刺。明日 “古义: 次日,第二天。今义: 今天的下一天。 ”私 “古义: 偏爱。今义: 自私 。
故答案为:⑴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讽刺
⑵次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
⑶偏爱;自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答案】(1)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帮助。
(3)如今齐国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奖赏。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在翻译中要忠于原句,落实重点字词的解释,不能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 甚 ”“ 及 ” “ 欲 ” “ 方 ”“ 闻 ” 的解释。
故答案为: (1)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 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事想求我帮助。
(3)如今齐国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奖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再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即可。
7.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   编定,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答案】战国策;刘向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为:战国策;刘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二、课内精读
8.下列句子中划线 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均为“早晨”的意思;B.间或、偶然/参与;C.谁;哪一个/同“熟”,仔细;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千里马”。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案】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初 ”等。“ 门庭若市 ”是 “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在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答案】A
【知识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A.有误。
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续写,实际上就是对”纳谏“与”除蔽“道理的说明。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选择题)
11.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齐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由文章得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可从邹忌的进谏和威王的纳谏两个角度谈谈对生活的启示。
故答案为: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齐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12.文中用一个“善”字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个“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答案】“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赞赏,说明齐威王意识到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很大。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围绕接受、认同、赞赏、肯定,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表明改革的决心大来回答,答出任一点意思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善”的意思是“好”,表示接受、肯定以及赞赏,说明齐威王意识到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重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很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重点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体味作者表达的的思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3.《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请你为下面的对联写一则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   
【答案】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知识点】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威王下令改过失 示例二:威王纳谏成伟功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三、比较阅读
14.阅读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略)
【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   ”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   ”。(用原文语句回答)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 词,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王曰:“善。”乃下令……
帝大悦,即诏……
【答案】(1)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①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②周、隋两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
(3)D
(4)王之蔽甚矣;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5)“乃”为“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威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君王。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立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作乱的。“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故句子断为: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⑵本题考察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易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 句中重点词有:期年:满一年;虽:即使。句意为: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② 句中重点词有:晚:晚期;结舌:不说话;邦:国。句意为:周、隋两朝的晚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A:不是当面讽刺,是进谏。故不正确;B:齐国和燕、赵、韩、魏没有打仗,最终战胜与朝廷。故不正确;C:“驱驰”不是骑马奔驰的意思,是奔走效劳之意。故不正确;D:叙述正确。故选:D。
⑷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 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
⑸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故答案为:⑴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⑵ ①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②周、隋两朝的晚期(或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
⑶ D
⑷王之蔽甚矣;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⑸ 乃”为“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威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君王。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一排查,逐个排除。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概括能力。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筛选即可。
⑸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乙文参考译文】
伏伽说:“我听说‘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却相差很远’。现在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选择地任用。大概(那些)不讲仁义的无赖,以及好奢华驰猎驭射、专作戏狗玩马、沉迷声色歌舞的人,只可以用来愉悦耳目,跑跑腿,打打杂,至于让他们来补充官缺,是决不行的。(我)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人作乱的。愿陛下妙选贤才,作为皇太子的僚友。”
唐高祖很高兴,立即下诏说:“周、隋两朝的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我唯独道德修养不够,不能让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于是做事常深思尽全力,经常希望得到众人的辅佐,以改正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很少有直言进谏的。伏伽真诚慷慨直言,语言发自内心情意恳切,指出我的得失,一点都不回避。提拔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并赏赐帛三百匹。”
四、课外阅读
15.阅读
季 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释】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时殿上皆恐   
②人有言其贤者   
③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品德高尚,贤能;担心,害怕
(3)①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②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4)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或直率、勇敢)。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C: "上默/然惭 "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默然惭"。故选:C
⑵“时”译为“这”。“贤”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 品德高尚,贤能 ”。“恐”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 担心、害怕 ”。
⑶本题考察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易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句中“面”的意思是“当面”,“谀”意思是谄谀奉迎。 ②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句中"以“是“因为”,”誉“是”夸奖“,”毁“意思是”诋毁“。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⑷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选段一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选段二写了季布劝说文帝。两件事中”时是殿上皆恐,太后罢朝“和”上默然惭 “都体现了他的正直、不畏权贵、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1、这2、品德高尚,贤能3、担心,害怕
⑶ ①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②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⑷ 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或直率、勇敢)。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该项应选C.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chán)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说“好”。季布说:“樊哙该斩首!当年,高祖(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横扫匈奴,这是当面撒谎!况且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痊愈,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这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于是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贤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想要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住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于是对皇上进谏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因为)有人在您面前诋毁我。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的为人处世。”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是我最重要的一个郡,所以我特地召见你罢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