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0 曹刿论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0 曹刿论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18:00:4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0 曹刿论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未孚(   )
夫战(   ) 玉帛(   )
旗靡(   ) 登轼(   )
【答案】ɡuì;jiàn;fú;fú;bó;mǐ;shì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汉字写拼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qc","nl"的区别
故答案为:ɡuì;jiàn;fú;fú;bó;mǐ;shì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子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又何间焉(   )
(2)弗敢专也(   )
(3)必以信(   )
(4)必以情(   )
(5)公将驰之(   )
(6) (6)既克(   )
(7)再而衰,三而竭(   )(   )
【答案】(1)参与
(2)独自享有
(3)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4)实情
(5)驱车追赶
(6)已经
(7)第二次;穷尽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又何间焉(参与)
(2)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3)必以信(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4)必以情(实情)
(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6)既克(已经)
(7)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 )(穷尽)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复习时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
(1)神弗福也(   )
(2)一鼓作气(   )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神弗福也 。“福”作为名词它的本义是福气、福运,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作为动词则是赐福,保佑的意思。在这里 “福”是 名词用作动词, 赐福,保佑 的意思。
(2)一鼓作气。“鼓”名词(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作为名词它的本义是:1.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腰~。手~。花~。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3.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4.用风箱等扇(风):~风。5.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6.凸起;胀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额上的青筋都~起来了。7.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口袋装得~~的。8.姓。作为动词意思是:1、击鼓进攻2、泛指敲击, 弹奏。在这里 “一鼓作气”是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⑵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需要平时学习时,积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句子去分析。
4.分析下列划线
词的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答案】(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
(2)诉讼案件;监狱
(3)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正义的事业而死
(4)可以凭借;表示能或能够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
如:(1)肉食者鄙古义: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 粗俗,低下、 轻视看不起。
(2)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狱 。
(3)牺牲玉帛。古义: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 为正义的事业而死。
(4)可以一战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表示能或能够。
故答案为: (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
(2)诉讼案件;监狱
(3)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正义的事业而死
(4)可以凭借;表示可能或能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5.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1)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   
(2)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答案】(1)原因;所以因此
(2)顺从,服从;跟随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随着语言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时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正确判断多义词的含义。
故答案为: (1)原因;所以因此
(2)顺从,服从;跟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混、易错的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答案】(1)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报。
(2)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
(4)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在翻译中要落实重点字词的解释,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 牺牲 ”“ 信 ” “加 ” “狱 ”“ 可以” 的解释。
故答案为: (1) 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报。
(2)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
(4)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再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即可。
二、课内精读
7.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
【答案】一鼓作气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对成语的理解,此文运用的成语有肉食者鄙、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任意写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一鼓作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成语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成语的意思,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回答。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8.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
【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间:参与。间:空隙。B都是“倒下”C动词,击鼓。名词,打击乐器。D信:信用。信:随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9.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知识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体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曹刿和乡人的表现来理解,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故答案为:“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筛选,简要表达。
10.阅读《曹刿论战》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
【答案】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第二段写的是战斗中,交战双方严阵以待,“齐人三鼓”“齐师败绩”“公将驰之”等句子,凸显了当时两军紧张的战斗形势。
故答案为: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段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重要词语去分析概括。
11.《曹刿论战》中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答案】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得住气,不能硬冲硬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斗中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故答案为: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12.阅读课文《曹刿论战》,请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曹刿: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谋略过人。鲁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建议;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曹刿形象分析: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总之,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沉着冷静、谋略过人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鲁庄公形象分析:文章中,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无“远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高高在上,礼贤下士。他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他不固执己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他能从谏如流。他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统率弱鲁战胜强齐,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也应算一个英雄。
故答案为:曹刿: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谋略过人。鲁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建议;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B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B项应是重点写曹刿站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作战经过。对战后取胜原因的是略写,而非是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1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答案】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知识点】创新题型;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表述。答题时应注意,须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的主题来回答。 回答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故答案为: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阐述。答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分析,比较、研究材料,凝练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
三、比较阅读
15.阅读
【甲】《曹刿论战》(略)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战于泓②之阳,楚人济③泓而来。有司④曰:“请迨⑤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济:过河。④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⑤迨:趁着。⑥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伍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   
②忠之属也   
③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④然后襄公鼓之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攻破;类;约定;击鼓进军
(2)C
(3)①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②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克”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攻破”。“属”译为“类”。"期"是古今异义字译为“约定”。“鼓”是古今异义字,也是活用词,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击鼓进军”此题古今异义词,克: 攻破 。期: 约定 。鼓:动词, 击鼓进军 。
⑵ABD三项与例句中的"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例句”长勺“、A"泓"、 B"树"、 D"市朝"。可译为“在”。唯有C项中的"于“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如“桓”、“灵”。可译为“对”。
⑶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一鼓作气”等。“一鼓作气”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个句子在解释时一定要注意“注”里面的内容,“毕”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⑷两种说法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关键是依据要会到原文中提取并概括,如同意,我们可以根据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总结出: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如不同意,也可以根据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另一方面的表现来回答,即:战前战中都能虚心听取正确的意见,做战时能与曹刿乘坐一辆战车,战后还能够虚心请教,可见是一个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的君王,他并不 “鄙”。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选文,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本题中结合阅读知识,从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来看,是”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故答案为:⑴ 攻破;类;约定;击鼓进军
⑵ C
⑶ ①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②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⑷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⑸ 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也可以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⑶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⑷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结合课文表达观点的题目,对这类问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由支持,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句通顺。因此我们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从文中提取,并用通顺的语句概括出支持的理由。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筛选,简要表达。
【附乙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相约在泓水北岸作战,楚军渡泓水过来。有司对宋襄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楚国)还没有摆好阵势。有司又建议:“请趁着他们还没有布好阵进攻他们。”宋襄公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襄公才下令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四、课外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释】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下列各组划线 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②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B
(3)A
(4)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5)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称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其句译为: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启用黄忠为后将军,所以去停顿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本题考察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义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相同,均为”已经或……之后“的意思;B.不同,素:平时/素:白色; C.相同,均为”于是、就“的意思;D.相同,均为”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⑶本题考察学生对文化 常识 的识记能力。A.有误,《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不是升官之人。BCD.正确。
⑷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冠”等。“冠”是位居第一。应译为“ 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第二个句子在解释时一定要注意“闻””悦“。闻,听说。悦,高兴。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⑸本题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言行来概括人物特点。从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 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等语句可以看出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故答案为:⑴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 B
⑶ A
⑷ 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⑸ 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该句应断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⑸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人。荆州牧刘表任命他为中郎将,(黄忠)与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郡攸县。到曹操攻占荆州后,(黄忠)受命代行裨将军之职,仍留在原来任所,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刘备平定南方各郡,黄忠归顺刘备,跟随刘备进入蜀地。(黄忠)在葭萌接受任命,回攻刘璋,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平定益州后,被任命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攻战夏侯渊。夏侯渊所率乃曹军精锐之旅,黄忠率所部奋力向前推进,他激励士卒,金鼓震天,呐喊声响彻山谷,一战即斩杀夏侯渊,夏侯渊所率军队大败。黄忠被晋升为征西将军。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起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刘备说:“黄忠的名望一向未能与关羽、马超等人相提并论,如今让他与关、马等平起平坐。马超、张飞现在附近,都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刘备说:“我亲自当面和关羽解释这件事。”于是黄忠取得了与关羽等人相等的职位,被封爵为关内侯。被追谥为“刚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20 曹刿论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未孚(   )
夫战(   ) 玉帛(   )
旗靡(   ) 登轼(   )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又何间焉(   )
(2)弗敢专也(   )
(3)必以信(   )
(4)必以情(   )
(5)公将驰之(   )
(6) (6)既克(   )
(7)再而衰,三而竭(   )(   )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
(1)神弗福也(   )
(2)一鼓作气(   )
4.分析下列划线
词的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5.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1)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   
(2)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课内精读
7.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
8.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
9.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10.阅读《曹刿论战》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
11.《曹刿论战》中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12.阅读课文《曹刿论战》,请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1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三、比较阅读
15.阅读
【甲】《曹刿论战》(略)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战于泓②之阳,楚人济③泓而来。有司④曰:“请迨⑤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济:过河。④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⑤迨:趁着。⑥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伍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   
②忠之属也   
③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④然后襄公鼓之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课外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释】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下列各组划线 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②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ɡuì;jiàn;fú;fú;bó;mǐ;shì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汉字写拼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注意"jqc","nl"的区别
故答案为:ɡuì;jiàn;fú;fú;bó;mǐ;shì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子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答案】(1)参与
(2)独自享有
(3)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4)实情
(5)驱车追赶
(6)已经
(7)第二次;穷尽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又何间焉(参与)
(2)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3)必以信(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4)必以情(实情)
(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6)既克(已经)
(7)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 )(穷尽)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复习时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神弗福也 。“福”作为名词它的本义是福气、福运,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作为动词则是赐福,保佑的意思。在这里 “福”是 名词用作动词, 赐福,保佑 的意思。
(2)一鼓作气。“鼓”名词(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作为名词它的本义是:1.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腰~。手~。花~。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3.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4.用风箱等扇(风):~风。5.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6.凸起;胀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额上的青筋都~起来了。7.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口袋装得~~的。8.姓。作为动词意思是:1、击鼓进攻2、泛指敲击, 弹奏。在这里 “一鼓作气”是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⑵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需要平时学习时,积累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句子去分析。
4.【答案】(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
(2)诉讼案件;监狱
(3)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正义的事业而死
(4)可以凭借;表示能或能够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
如:(1)肉食者鄙古义: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 粗俗,低下、 轻视看不起。
(2)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狱 。
(3)牺牲玉帛。古义: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 为正义的事业而死。
(4)可以一战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表示能或能够。
故答案为: (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
(2)诉讼案件;监狱
(3)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为正义的事业而死
(4)可以凭借;表示可能或能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5.【答案】(1)原因;所以因此
(2)顺从,服从;跟随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随着语言不断发展演变,一个字在其原始意义即本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义项,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时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正确判断多义词的含义。
故答案为: (1)原因;所以因此
(2)顺从,服从;跟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混、易错的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6.【答案】(1)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报。
(2)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
(4)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在翻译中要落实重点字词的解释,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应注意“ 牺牲 ”“ 信 ” “加 ” “狱 ”“ 可以” 的解释。
故答案为: (1) 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报。
(2)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
(4)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再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即可。
7.【答案】一鼓作气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对成语的理解,此文运用的成语有肉食者鄙、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任意写一个即可
故答案为:一鼓作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成语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成语的意思,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回答。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8.【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间:参与。间:空隙。B都是“倒下”C动词,击鼓。名词,打击乐器。D信:信用。信:随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9.【答案】“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知识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体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曹刿和乡人的表现来理解,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故答案为:“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筛选,简要表达。
10.【答案】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第二段写的是战斗中,交战双方严阵以待,“齐人三鼓”“齐师败绩”“公将驰之”等句子,凸显了当时两军紧张的战斗形势。
故答案为: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段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重要词语去分析概括。
11.【答案】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得住气,不能硬冲硬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斗中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故答案为: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12.【答案】曹刿: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谋略过人。鲁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建议;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曹刿形象分析: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总之,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沉着冷静、谋略过人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鲁庄公形象分析:文章中,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无“远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高高在上,礼贤下士。他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他不固执己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他能从谏如流。他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统率弱鲁战胜强齐,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也应算一个英雄。
故答案为:曹刿: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谋略过人。鲁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建议;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13.【答案】B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B项应是重点写曹刿站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作战经过。对战后取胜原因的是略写,而非是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14.【答案】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知识点】创新题型;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表述。答题时应注意,须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的主题来回答。 回答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故答案为: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阐述。答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分析,比较、研究材料,凝练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
15.【答案】(1)攻破;类;约定;击鼓进军
(2)C
(3)①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②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克”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攻破”。“属”译为“类”。"期"是古今异义字译为“约定”。“鼓”是古今异义字,也是活用词,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击鼓进军”此题古今异义词,克: 攻破 。期: 约定 。鼓:动词, 击鼓进军 。
⑵ABD三项与例句中的"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例句”长勺“、A"泓"、 B"树"、 D"市朝"。可译为“在”。唯有C项中的"于“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如“桓”、“灵”。可译为“对”。
⑶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一鼓作气”等。“一鼓作气”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个句子在解释时一定要注意“注”里面的内容,“毕”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⑷两种说法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关键是依据要会到原文中提取并概括,如同意,我们可以根据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总结出: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如不同意,也可以根据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另一方面的表现来回答,即:战前战中都能虚心听取正确的意见,做战时能与曹刿乘坐一辆战车,战后还能够虚心请教,可见是一个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的君王,他并不 “鄙”。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选文,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本题中结合阅读知识,从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来看,是”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故答案为:⑴ 攻破;类;约定;击鼓进军
⑵ C
⑶ ①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②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⑷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⑸ 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也可以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⑶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⑷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结合课文表达观点的题目,对这类问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由支持,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句通顺。因此我们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从文中提取,并用通顺的语句概括出支持的理由。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筛选,简要表达。
【附乙文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相约在泓水北岸作战,楚军渡泓水过来。有司对宋襄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楚国)还没有摆好阵势。有司又建议:“请趁着他们还没有布好阵进攻他们。”宋襄公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襄公才下令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16.【答案】(1)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B
(3)A
(4)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5)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称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其句译为: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启用黄忠为后将军,所以去停顿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本题考察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义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相同,均为”已经或……之后“的意思;B.不同,素:平时/素:白色; C.相同,均为”于是、就“的意思;D.相同,均为”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⑶本题考察学生对文化 常识 的识记能力。A.有误,《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不是升官之人。BCD.正确。
⑷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冠”等。“冠”是位居第一。应译为“ 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第二个句子在解释时一定要注意“闻””悦“。闻,听说。悦,高兴。会解释则句意即通,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⑸本题考察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言行来概括人物特点。从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 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等语句可以看出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故答案为:⑴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 B
⑶ A
⑷ ①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②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⑸ 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该句应断为: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⑷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中考时常采用直译,所以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⑸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附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人。荆州牧刘表任命他为中郎将,(黄忠)与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郡攸县。到曹操攻占荆州后,(黄忠)受命代行裨将军之职,仍留在原来任所,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刘备平定南方各郡,黄忠归顺刘备,跟随刘备进入蜀地。(黄忠)在葭萌接受任命,回攻刘璋,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平定益州后,被任命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攻战夏侯渊。夏侯渊所率乃曹军精锐之旅,黄忠率所部奋力向前推进,他激励士卒,金鼓震天,呐喊声响彻山谷,一战即斩杀夏侯渊,夏侯渊所率军队大败。黄忠被晋升为征西将军。当年,刘备为汉中王,打算起用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刘备说:“黄忠的名望一向未能与关羽、马超等人相提并论,如今让他与关、马等平起平坐。马超、张飞现在附近,都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了这件事,恐怕一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刘备说:“我亲自当面和关羽解释这件事。”于是黄忠取得了与关羽等人相等的职位,被封爵为关内侯。被追谥为“刚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