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遣(qiǎn) 桥堍(tù) 契(qì)合
B.掠(lüè)过 接触(cù) 鉴(jiàn)赏
C.萌(měng)生 怅(chàng)然 苟(gǒu)安
D.怒吼(hǒu) 拘泥(ní) 潜(qián)水鸟
2.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B.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C.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D.当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人忧惧着生产方面的损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嶂,不是更要感到不安吗?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符合)。
B.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久远)荒凉的印象。
C.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于文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图画,不能看成图画的,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得到人生的受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是否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B.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是文字的集合体。
C.无从得到这种受用的原因是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造成的。
D.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②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③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二、填空题
7.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 (A.寄托;B.依托;C.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
②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 (A.描摹;B.描写;C.描述),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
8.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驱遣 歌谣 桥堍 记载
几缕 荒凉 怅然 掠过
翅膀 聚集 契合 拘泥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情,和作者的。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列举王维的诗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应该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迭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划线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四、综合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èn 托 怅然 wǎn 如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读音正确;
B项,“触”应读“chù”;
C项,“萌”应读“méng”;
D项,“泥”应读“nì”。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D书写有误,“嶂”应写作“障”。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ACD解释正确。B解释错误,“旷远” 应解释为广阔辽远。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4.【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BC符合文意。D原文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答案】D
【知识点】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一面对两面,删掉“是否”;
B.否定不当,应改为“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C.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病句要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连词“和”、介词、代词、谓语动词“是”、数量词、并列词语和短语等。修改病句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对句子的改动尽可能要小,改完后认真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
6.【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三句话先提出鉴赏文艺的目的,再提出怎么做,故第③句应放在首位,第①句要达到这个目的指的是第③句中的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故排序应为③①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7.【答案】C;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①寄托:依托,安身;依托:依靠;凭借;衬托: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这句话属于描写了落日和长河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是寄托或依托的关系,而是衬托的关系,因此应选用衬托。故选C。②描摹:指透过覆在原件上的透明纸按照看得见的线条或文描摹(如图画,版画,手抄本);描写: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描述:描写叙述。这句话显然用描摹和描述不恰当,应该用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8.【答案】qū;yáo;tù;zǎi;lǚ;huāng;chàng;lüè;chì;jù;qì;nì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画线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堍 ”是生僻字,“载、泥”是多音字,要根据词义定读音。“掠、契”容易和形近字混淆。
故答案为:① qū ;② yáo ;③ tù ;④ zǎi ;⑤ lǚ ;⑥ huāng ;⑦ chàng ;⑧ lüè ;⑨ chì ;⑩ jù ; qì ; nì 。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根据平时的掌握辨析。
9.【答案】(1)略
(2)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结合这部分论证的内容分析,作者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 本题要求谈谈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还有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故答案为:⑴ 略
⑵ 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本文的观点,也要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10.【答案】(1)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2)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4)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补充论据;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③到第⑦段具体论述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从这几个段落中筛选出关键的句子“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得到心灵的滋养”。据此整合出答案,注意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 结合语境分析“大众化的方式”,“大众化”是相对“小众化”来说的,这里用“小众化”修饰中国古典诗词,第②段第一句是承接第①段的内容来分析的,第①段“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就是指的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的大众化。据此可知“大众化的方式”指的是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结合(A)(B) 两段论述的内容及材料的内容来看,第③段论述的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与观点相吻合,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而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古典诗词能提供民族精神典范,与材料内容不符。
(4)结合全文论证的内容及康震教授的话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这篇文章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受到欢迎的现象和原因谈起,接着具体分析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然后总结了重温古典诗词的原因: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这句话由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最后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这是康震教授的话在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回答了第②段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 ”,而且也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而在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⑵ 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⑶ 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⑷ 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性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道理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名言警句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分析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11.【答案】(1)衬;chàng;宛
(2)一抡;一轮
(3)A
(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注意不要把“衬”写作“趁”等字。怅然: 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注意不要把“怅”读作“càng”。
宛如:好像。注意不要把“宛”写作“婉”等字。
(2)抡: 挥动或挥舞 。
一轮: 表数量 。
(3) 旷远:空旷辽远。故“旷”, 空而宽阔。
(4)划线句是一个肯定的陈述句,可在句子前面加上“难道”,把“是”改为不是,句子结尾加上疑问词吗,最后用句号。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1)衬;chàng;宛
(2)一抡;一轮
(3)A
(4)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形和字音的识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
(2)此题考查字形。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遣(qiǎn) 桥堍(tù) 契(qì)合
B.掠(lüè)过 接触(cù) 鉴(jiàn)赏
C.萌(měng)生 怅(chàng)然 苟(gǒu)安
D.怒吼(hǒu) 拘泥(ní) 潜(qián)水鸟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读音正确;
B项,“触”应读“chù”;
C项,“萌”应读“méng”;
D项,“泥”应读“nì”。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字音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容易混淆读错,另外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分类整理。
2.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B.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C.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D.当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人忧惧着生产方面的损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嶂,不是更要感到不安吗?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D书写有误,“嶂”应写作“障”。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符合)。
B.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久远)荒凉的印象。
C.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于文字。
【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ACD解释正确。B解释错误,“旷远” 应解释为广阔辽远。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图画,不能看成图画的,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得到人生的受用。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ABC符合文意。D原文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是否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B.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是文字的集合体。
C.无从得到这种受用的原因是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造成的。
D.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答案】D
【知识点】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一面对两面,删掉“是否”;
B.否定不当,应改为“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C.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病句要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连词“和”、介词、代词、谓语动词“是”、数量词、并列词语和短语等。修改病句时,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对句子的改动尽可能要小,改完后认真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②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③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三句话先提出鉴赏文艺的目的,再提出怎么做,故第③句应放在首位,第①句要达到这个目的指的是第③句中的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故排序应为③①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二、填空题
7.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 (A.寄托;B.依托;C.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
②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 (A.描摹;B.描写;C.描述),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
【答案】C;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①寄托:依托,安身;依托:依靠;凭借;衬托: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这句话属于描写了落日和长河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是寄托或依托的关系,而是衬托的关系,因此应选用衬托。故选C。②描摹:指透过覆在原件上的透明纸按照看得见的线条或文描摹(如图画,版画,手抄本);描写: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描述:描写叙述。这句话显然用描摹和描述不恰当,应该用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8.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驱遣 歌谣 桥堍 记载
几缕 荒凉 怅然 掠过
翅膀 聚集 契合 拘泥
【答案】qū;yáo;tù;zǎi;lǚ;huāng;chàng;lüè;chì;jù;qì;nì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画线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堍 ”是生僻字,“载、泥”是多音字,要根据词义定读音。“掠、契”容易和形近字混淆。
故答案为:① qū ;② yáo ;③ tù ;④ zǎi ;⑤ lǚ ;⑥ huāng ;⑦ chàng ;⑧ lüè ;⑨ chì ;⑩ jù ; qì ; nì 。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根据平时的掌握辨析。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情,和作者的。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列举王维的诗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应该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
【答案】(1)略
(2)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结合这部分论证的内容分析,作者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 本题要求谈谈怎样理解一篇文艺作品,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还有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故答案为:⑴ 略
⑵ 用王维的诗进行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3)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强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本文的观点,也要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迭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划线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1)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2)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4)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补充论据;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③到第⑦段具体论述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从这几个段落中筛选出关键的句子“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得到心灵的滋养”。据此整合出答案,注意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 结合语境分析“大众化的方式”,“大众化”是相对“小众化”来说的,这里用“小众化”修饰中国古典诗词,第②段第一句是承接第①段的内容来分析的,第①段“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就是指的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的大众化。据此可知“大众化的方式”指的是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3)结合(A)(B) 两段论述的内容及材料的内容来看,第③段论述的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与观点相吻合,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而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古典诗词能提供民族精神典范,与材料内容不符。
(4)结合全文论证的内容及康震教授的话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行分析,这篇文章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受到欢迎的现象和原因谈起,接着具体分析了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然后总结了重温古典诗词的原因: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这句话由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最后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这是康震教授的话在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回答了第②段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 ”,而且也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并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而在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的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⑵ 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并有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⑶ 放在A处。理由: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
⑷ 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问题(或呼应标题,或为下文呼吁作铺垫)。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更有权威,增强说服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性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道理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名言警句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论据,反之则不能。
⑷本题考查分析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在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四、综合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chèn 托 怅然 wǎn 如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1)衬;chàng;宛
(2)一抡;一轮
(3)A
(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注意不要把“衬”写作“趁”等字。怅然: 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注意不要把“怅”读作“càng”。
宛如:好像。注意不要把“宛”写作“婉”等字。
(2)抡: 挥动或挥舞 。
一轮: 表数量 。
(3) 旷远:空旷辽远。故“旷”, 空而宽阔。
(4)划线句是一个肯定的陈述句,可在句子前面加上“难道”,把“是”改为不是,句子结尾加上疑问词吗,最后用句号。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1)衬;chàng;宛
(2)一抡;一轮
(3)A
(4)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形和字音的识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
(2)此题考查字形。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