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07: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新课导入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核心概念:内外服制、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省制、内阁、军机处、郡县制、行省制
关键问题: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发生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秦以后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发生哪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一、奠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世袭制的确立
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1、夏:世袭制的确立
2、商:内外服制
内外服制: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王畿之外的诸侯或方国领地被称为“外服”。外服也是商王朝领土,但控制和管理比较松散,外服时叛时服。
一、奠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2:“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材料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4:“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思考:根据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神秘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结合
家天下
1、夏:世袭制的确立
2、商:内外服制
一、奠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世袭制的确立
2、商:内外服制
3、西周:宗法分封制
分封制:西周时期,周王(天子)将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加强了周王的权力,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也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材料1: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材料2:“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一、奠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世袭制的确立
2、商:内外服制
3、西周:宗法分封制
宗法制:西周时期通过血缘亲疏建立起来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相结合,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实现家国一体。
一、奠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1:“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材料2: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名称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不同
相同 比较松散的国家结构;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较弱
更加紧密的国家结构,并与宗法制相结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方国联盟体
家国共同体
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属于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③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④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1、夏:世袭制的确立
2、商:内外服制
3、西周:宗法分封制
4、春秋战国: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探究:据上图和所学知识,指出内外服制与分封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奠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问题:据以上史实和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①保留宗法血缘传统,家国一体,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②保留原始民主传统,君主权力受到较大制约,是天下共主而非绝对君主;
③地方权力较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④神权与王权结合;
⑤神权色彩较为浓厚;
1、夏:世袭制的确立
2、商:内外服制
3、西周:宗法分封制
4、春秋战国: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一、奠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创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材料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材料3:“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①皇权至上
(核心)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问题:据以下材料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
(军事)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二、创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创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员取代了世袭领主,使得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作用/意义:
①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二、创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君主专制】君主掌握全部行政、军事、立法、司法大权,权力高度集中,君权至上的一种政权组织和决策形式。如秦朝开始建立的皇帝制度就具有君主专制的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通俗地讲就是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地方服从中央的一种国家政权制度。如秦朝开始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就是一种中央集权制。
【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二、创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史料阅读】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请托)。
——《睡虎地秦墓竹 简·内史杂》
行命书(制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 简·行书》
问题:据材料所反映的文书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严密、规范、发达……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4、文书制度
“书同文字”木方
睡虎地秦墓竹简
二、创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问题:与先秦政治制度相比,秦朝政治制度发生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变化:①由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皇帝独制天下;
②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③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皇帝直接任免官员治理天下。
原因:①国家统一,疆域扩大;
②吸取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教训;
③法家思想理论的指导。
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
3、地方:郡县制
4、文书制度
二、创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据教材概述从西汉至清朝,宰相制度演变的基本情况。
1、宰相制度的演变
(1)西汉:中外朝制
(2)东汉:尚书台制
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结构图
①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转移到中朝,相权被削弱;
③西汉晚期:尚书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宰相制度的演变
(1)西汉:中外朝制
(2)东汉:尚书台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议政)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宰相制度的演变
(1)西汉:中外朝制
(2)东汉:尚书台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二府三司制
皇 帝
财政
军事
度支
行政
三司
御前会议
监察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调兵
三衙
统兵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同平章事宰相
台谏
二府三司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副相
特点: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宰相制度的演变
(1)西汉:中外朝制
(2)东汉:尚书台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二府三司制
(5)元:中书省制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一省两院
特点: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造成宰相专权。
问题:元代中央行政制度有何特点?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宰相制度的演变
(1)西汉:中外朝制
(2)东汉:尚书台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二府三司制
(5)元:中书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
职能: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但决策权归皇帝。
问题:内阁大学士是宰相吗?他们怎样行使“论思顾问之职”?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宰相制度的演变
(1)西汉:中外朝制
(2)东汉:尚书台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二府三司制
(5)元:中书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7)清:设军机处
直接监督
皇权受限
皇权扩大
皇权顶峰
材料1: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2: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
1、宰相制度的演变
材料: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参考解释:
①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制约相权;
②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1、宰相制度的演变
2、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
问题:据教材概述从西汉至清朝,地方行政层级管理演变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看什么趋势和特点?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行政层级
西汉
东汉—南北朝




明清
①地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权力划分更加细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②县始终是地方最低一级行政机构,稳定性强。
③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且频繁。
④中央设立的监察机构通常会演变成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郡-县(王-侯)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路-府-州-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课堂小结
先秦早期国家建立在部族联合和分封制基础上,集权程度不高,管理上比较松散。秦朝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结构更加紧密,统治力度大大加强,影响达于清末。汉至清以宰相制度为中心的中枢权力机构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因时代变化不断发展演变,整体上呈现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一方面有助于政权巩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也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