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20 12:07:17

文档简介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东汉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外戚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热销的《昙花王朝一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光武中兴”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的创设
3.(2017七上·上杭月考)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4.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休养生息
5.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 ②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 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6.东汉中期以后,交替专权的是(  )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地方官
7.“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归随父母者听其自便,奴婢主人若拘留不放者依法治罪。”光武帝的这一措施(  )
A.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激化官民矛盾 D.减轻了刑法
8.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9.电视刷《光武中兴》的主人翁最应该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10.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11.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
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少数民族入侵 D.农民战争
12.如果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其实非常有趣,很多历史事件好像之前都发生过。西汉和东汉初期统治者,他们创造盛世的做法就非常相似,即(  )
A.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B.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重视“以德化民”
1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斯人肠。”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时期调敝景象(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14.汉朝是继秦朝以后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汉朝历史两个治世局面,分别是(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开元盛世” ④贞观之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
15.某同学利用下图的文物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该是(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 D.晋朝
16.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17.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与这种局面出现直接有关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8.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社会现象出现在哪个时期(  )
A.秦朝末期 B.东汉中期以后
C.西汉中期以后 D.西汉末期
19.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这体现了东汉中后期(  )
A.宦官乱政 B.外戚专权 C.文官主政 D.地方割据
20.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 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 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21.东汉时期,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导致这一黑暗现象的原因是(  )
A.王莽篡权 B.光武中兴
C.外成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2.如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  )
A.“文景之治” B.武帝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孝文帝改革
23.如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2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朝中大将夺位 D.外戚宦官交替考权
25.反腐败问题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重要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
A.设立御史大夫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盐铁专卖 D.加强监督,惩处贪吏
26.中国封建社会政权的更替,多数由农民起义推动。下列农民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27.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统治者实行暴政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诸侯割据一方
28.“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起义
C.州牧割据 D.地方豪强地主并起
29.(2019七上·磴口期末)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原因 B.特点 C.经过 D.影响
30.小明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如图这样的知识线索,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西汉的建立 B.东汉的兴亡
C.三国鼎立 D.西晋的短暂统一
31.“光武中兴”指的是(  )
A.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 B.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
C.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 D.汉桓帝刘志统治时期
32.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  )
①三十税一 ②取消苛捐杂税 ③整顿吏治 ④提倡节俭。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3.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下列各项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秦末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B.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C.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D.黄巾起义——光武中兴
34.(2020七上·桂林期末)学完一节历史课后,学生做了知识总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请问他们学习的是哪一朝代的内容(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35.下列史事中,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其走向衰亡的是(  )
A.王莽改制 B.光武中兴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佛教的传播
36.“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措施的相同点有(  )
①减轻农民负担 ②释放奴婢 ③减轻刑法 ④重视“以德化民”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
37.(2020七上·来宾期末)西汉有“文景之治”,东汉有“光武中兴”,二者相同的现象是(  )
A.农民没有负担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边地未受威胁 D.文化高度繁荣
38.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哪一历史现象(  )
A.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B.减轻刑罚休养生息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时局动荡农民起义
39.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有(  )
①造纸术的出现 ②“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③赤壁之战的爆发 ④道教的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0.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
D.提出口号
41.黄巾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组织全国几十万人起义。其中,“岁在甲子”是指公元(  )
A.前207年 B.25年 C.184年 D.200年
42.某位同学以《兴盛的东汉》为题进行主题研究,下列不会入选的项目是(  )
A.光武中兴 B.儒学兴盛
C.班超经营西域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3.(2019七上·宁化月考)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B.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剧
C.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44.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其表现是(  )
A.封国发动叛乱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统治者改制失败 D.地方割据势力控制中央政权
45.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有作为皇帝的统治时期,其中“光武中兴”是指(  )
A.秦始皇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46.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帝都”之称。它直接见证了(  )
A.商王朝的覆灭 B.刘邦称帝建汉
C.刘秀称帝复汉 D.南朝政权兴替
47.西汉和东汉初期,在政治政策上的不同之处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注意整顿吏治 D.注意提倡节俭
48.(2020七上·惠城期末)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其原因不包括(  )
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 C.兴办太学 D.惩处贪官
49.汉光武帝统治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武帝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B.光武帝重视对官吏的监督
C.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光武中兴”是西汉强盛的标志
50.东汉中后期,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人暴动 B.匈奴南下
C.八王之乱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1.下表为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此现象直接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黄巾起义的爆发
52.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②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53.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54.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初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当时在位的统治者是(  )
A.刘彻 B.李世民 C.刘秀 D.武则天
55.下列历史现象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的是(  )
A.“光武中兴” B.农民起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时局动荡不安
56.中国古代印章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印章中可以用来印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7.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初年,也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_______皇帝。(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58.(2019七下·铜仁期中)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诸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或“治世”局面。这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的重要启示有(  )
①关注民生,积极发展生产力
②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③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④政局稳定,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9.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如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爆发 D.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60.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最终爆发了由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东汉后期朝政腐败主要是因为(  )
A.连年出现自然灾害 B.地方诸侯及豪强叛乱
C.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
61.东汉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外戚专权
62.东汉“光武中兴”的出现的原因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B.合并郡县,加强监督官吏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6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钩,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说明东汉末年中期以后(  )
A.王莽夺权,朝政混乱 B.连年饥荒,百姓艰难
C.政治腐败,社会昏暗 D.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64.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
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D.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
65.(2018七上·兰考期末)东汉光武帝创造了汉朝有一个治世“光武中兴”,以下不属于光武帝施政措施的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恢复“三十税一”制度
C.鼓励流亡百姓垦荒 D.改革机构,设置郡县
66.(2016七上·福州期末)《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下列历史事件,《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张骞出使西域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大禹治水
67.图漫画反映了中国古代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这一时期是(  )
A.秦朝末年 B.西晋晚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中后期
68.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不包括(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不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以缓和民族矛盾
69.小梁同学参加江苏电视台《一站到底》,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与东汉后期哪场农民起义有关?如果小梁向你求助,你的选择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70.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上两则材料所包含的共同意图是(  )
A.反对国家户籍制度 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C.反对宦官专权 D.不信天命,鼓动起义
71.近年来电视上流行许多“穿越剧”,假如我们穿越到东汉,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光武中兴 B.外戚专权
C.黄巾起义 D.卫温到达夷洲
72.(2019七上·奈曼旗期末)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描写了西汉开国皇帝的豪情壮志。这个风云一时的王朝最后被谁夺取了政权?(  )
A.项羽 B.陈胜 C.王莽 D.刘秀
73.(2018七上·阜新月考)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是(  )
A.吴广 B.张角 C.黄巢 D.陈胜
74.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状况?(  )
A.光武中兴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王莽建新代汉
75.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宦官专权
C.外戚专权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76.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77.东汉初期,经过刘秀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休养生息”
78.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存续时间很短,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_______。(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新朝
79.光武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死于公元57年,他活了几周岁?(  )
A.61岁 B.62岁 C.63岁 D.64岁
80.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由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  )
A.大泽乡起义 B.国人暴动
C.黄巾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81.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下列各项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秦末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D.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加快
82.在他统治下东汉一朝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文中“他”是指(  )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光武帝
83.“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安定局面。他采取的下列统治措施,哪条与西汉初年采取的措施类似(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C.加强对官吏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D.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84.(2018七上·丹徒期末)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都实行了调整政策
C.都放权基层郡县 D.都实行裁减官员
85.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现象造成了(  )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2 3 9 14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6.“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87.(2018七上·卫辉期末)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总是反复出现的
D.调整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8.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  )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9.(2018七上·柳州期末)东汉中期以后政治上最显著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皇帝生活奢侈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90.(2018七上·郑州期末)“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减轻刑法
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1.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权特征是(  )
A.太后主政 B.外戚掌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92.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最突出的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93.下列对东汉末年的描述,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①皇权强大 ②军阀混战 ③经济繁荣 ④外戚、宦官专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东晋社会生活情况的是(  ) 
①“单于和亲” ②《女史箴图》摹本
③孝文帝出行图 ④《兰亭序》摹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5.西安文明网报道:《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于2016年在江苏卫视播出。林心如在剧中饰演的是传奇的光武帝妻子阴丽华,这个皇后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后在刘秀一统天下时成了一代皇后,光武帝统治时期实施的政策不包括(  )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B.合并郡县,惩处贪官污吏
C.颁布“推恩令”
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96.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往往重用自己的亲族来控制朝政,这就形成了(  )
A.外戚专权现象 B.宦官专权现象
C.太后垂帘听政 D.藩王夺权现象
97.(2017七上·山西月考)刘秀在位三十三年,统治后期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休养生息
98.两汉时期,外戚专权现象严重,灭亡了西汉王朝的是(  )
A.外戚王莽 B.外戚梁冀 C.宦官侯景 D.外戚卫青
99.(2017七上·徐州月考)东汉初年,政府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B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都发生在东汉时期,但与题干内容无关,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2.【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时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光武中兴在书中不应出现。故选B,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重要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陈胜吴广起义是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B项关于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因此C项共同点的说法正确;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金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以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D项相同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光武”是刘秀的谥号,符合题干;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休养生息是西汉初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分析选项历史事件出现的年代或者人物,与题干中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对比,通过排除法完成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其影响是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开始走向衰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外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叛乱在东汉没有出现。故符合史实的因素是②③。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
6.【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归随父母者听其自便,奴婢主人若拘留不放者依法治罪。”反映的是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这为农业发展增加了劳动力,A符合题意;
释放奴婢没有体现缓和了民族矛盾,B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激化了官民矛盾,C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减轻了刑法,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需要识记光武帝刘秀的相关统治措施。
8.【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
图片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势力强大,A排除;
图片内容没有反映社会局面比较安定,B排除;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没有体现“宦官专权”,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9.【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符合题意;刘邦建立西汉,A排除;刘彻是西汉的皇帝,B排除;刘备建立蜀国,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10.【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图示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特征。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A项正确。
刘秀统治时期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和图片信息无关,C项错误。
图示反映了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需要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1.【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干政的史实。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法A站,东汉初年,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A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内容不是西汉和东汉统治者的相同政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核心内容:西汉和东汉统治者的相似做法,结合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不属于相同点的排除,得出正确答案。
13.【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为曹操的《蒿里行》,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政局不稳,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黄巾起义后,割据战争不断,导致民不聊生,曹操生活在这一时期,正是见到社会上苍凉凋敝的镜像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因此,C符合题意;ABD均不是曹操所生活的年代,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要求学生知道《蒿里行》是曹操的作品,并且了解曹操所属的历史时期。
1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治世局面“文景之治”,①符合题意;
东汉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②符合题意;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③排除;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④排除。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A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题干图片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故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片信息,判断图片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即可解答。
16.【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故D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整理归纳: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开创了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了光武中兴,隋朝隋文帝时期开创了开皇之治,唐朝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开创了康乾盛世。
17.【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史称“光武中兴”,D正确;ABC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考查“光武中兴”。
18.【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社会趋于动荡,王朝走向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符合题意;
ACD项没有出现题干反映的现象,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9.【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力,“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体现的是外戚专权,B项符合题意;
A项是东汉后期的社会特点,但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CD项的内容不是东汉后期的社会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材料的内容,认清梁冀的身份是外戚,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20.【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
州牧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21.【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符合题意;
王莽篡权发生在东汉建立之前,A排除;
光武中兴是治世局面,B排除;
东汉的黑暗统治导致黄巾起义爆发,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2.【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如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都是西汉时期的事件,AB项不符合题意;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的事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提示信息《东汉说唱俑》,由此可知考查的是东汉时期的史实,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23.【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宦官、太后、皇帝”可知体现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C符合题意;
秦朝、西汉、西晋没有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片信息“宦官、太后、皇帝”判断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4.【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政权中后期的典型特征,故D符合题意;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与中央政权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与东汉中期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朝中大将夺位与东汉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25.【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刘秀统治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刘秀主要的治国措施有:统一国家,巩固政权;强化集权,加强皇权;简化机构,裁撤冗员;严惩贪官污吏,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等,故D符合题意;
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故A排除;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盐铁专卖,故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辨识能力。
26.【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徭役兵役、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导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C符合题意;
陈胜和吴广起义、 项羽和刘邦起义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故AB选项排除;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故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东汉末年”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黄巾起义。
27.【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了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符合题意;
统治者实行暴政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关,A排除;
黄巾起义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农民起义,不是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导致,C排除;
诸侯割据一方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直接关系,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8.【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不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B排除;
州牧割据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C排除;
地方豪强地主并起加速了东汉的灭亡,但不是根本原因,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9.【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题干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30.【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权衰亡”可知,他学习的是东汉的兴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统治期间出现治世局面“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B符合题意;
知识线索的内容出现在东汉时期,所以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东汉的史实。
31.【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符合题意;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与“光武中兴”无关,A排除;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与“光武中兴”无关,B排除;
汉桓帝刘志统治时期与“光武中兴”无关,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3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都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都提倡节俭。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轻徭薄赋,首先是减轻田租,文帝把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三十税一,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①④符合题意。
取消苛捐杂税和整顿吏治不是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较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找出相同的措施。
33.【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故A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促成了文景之治。故B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故C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出现在光武中兴之后,故D没有因果关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选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正确解读因果关系。
34.【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可知他们学习的内容是东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5.【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信息无关,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36.【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的措施包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释放奴婢;实行三十税一等等,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所以①③属于“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措施的相同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措施与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要混淆知识点。
37.【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 农民没有负担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这里看,他们的相同现象是社会经济获得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边地未受威胁 ,不符合题意;
D. 文化高度繁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把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才能顺利回答。
38.【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外戚、太后”“皇帝、宦官”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利用身边的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与图片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外戚、太后、皇帝、宦官”,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39.【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佛教与道教;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纸,故含有①的ACD不合题意;“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的爆发、道教的兴起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东汉时期”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用排除法解答。
40.【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与秦末农民起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的特征是创立宗教组织。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A符合题意;
BCD项属于秦末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特点。
41.【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巨大的冲击;黄巾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故“岁在甲子”是指公元184年,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黄巾起义”是解题的关键,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42.【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徭役兵役、土地兼并导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D与题干不符,符合题意;
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稳定与繁荣局面;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东汉兴盛时期班超经营西域,故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兴盛的东汉”是解题的关键,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最终导致东汉的衰败。
43.【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不是东汉中后期最突出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44.【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符合题意;
ACD项内容不是“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45.【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光武中兴”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46.【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都城由亳迁到殷,B项都城在长安,D项都城在建康。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洛阳、帝都”是解题的关键,商朝、西汉、南朝的都城均不在洛阳,以此排除这些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7.【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东汉初期,为了恢复生产,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注意整顿吏治,ABC三项是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注意提倡节俭是西汉统治者的政策,不是东汉的政策,D项是二者在政治政策上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西汉和东汉的政策,结合比较法和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48.【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 释放奴婢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合并郡县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兴办太学是汉武帝时期,不是“光武中兴”的原因,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惩处贪官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49.【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好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治世局面,不是西汉时期,D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A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地方官吏的监督,B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C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联系教材中“光武中兴”的内容、影响通过对比来解答。
50.【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基础,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选项符合题意;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A选项不符合题意;
匈奴南下,与题意无关属于干扰项。B选项不符合题意;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51.【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表为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此现象直接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与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无关,A不符合题意。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在西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的爆发与皇帝的年龄和寿命没有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②减轻刑罚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的相关史实。
53.【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故C符合题意。ABD史实与示意图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4.【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根据“东汉初年”可把ABD项排除,刘彻是西汉时期的,李世民、武则天是唐朝的。
55.【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下列历史现象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光武中兴”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开创的治世局面,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故A符合题意。
东汉后期,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故B不符合题意。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
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各地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否定型历史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56.【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印章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印章中可以用来印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有①②④,秦朝、汉朝及清朝都属于我国统一时期,秦朝对南郡的管理,汉朝对匈奴颁发官印,清朝对西藏的管理都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③反映的中外交往,与题意无关,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相关知识。
57.【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彻是汉武帝,属于西汉时期;刘恒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故A、B和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58.【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盛世”或“治世”给我们的启示有①关注民生,积极发展生产力②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教育事业③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④政局稳定,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当今世界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归纳其共同点。
59.【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外戚、宦官”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漫画的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协商正确分析图片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题干没有详细解述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60.【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朝政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符合题意;
连年出现自然灾害激化了东汉后期社会矛盾,但是不是朝政腐败的表现。A项不合题意;
地方诸侯及豪强叛乱是西汉初年的情形,B项不合题意;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C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历史选择有两种解题方法:直选法和排除法。依据题干“东汉后期”限制词,排除B地方诸侯及豪强叛乱,这是西汉初期的情形;排除C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是秦朝后期的统治情形;“朝政腐败”是因为统治者的腐朽婚姻,是人为因素,排除A自然因素。确定答案D。
61.【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故选项C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不是在东汉。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外戚专权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词“东汉、社会稳定、经济恢复”,结合所学可知,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62.【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注意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ABD都是“光武中兴”的出现的原因,但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需要准确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注意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63.【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直如钩,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含义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这表明了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昏暗,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材料的能力,正确理解的含义,结合这句话的话的含义,逐一分析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6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都是统治者调整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不是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C项不符合题意;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本身说法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相同点”,结合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同时利用分析法和排除法解答,排除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的不同点,和说法不正确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5.【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鼓励流亡百姓垦荒,ABC三项的内容属于光武帝的施政措施,不符合题意;
改革机构,设置郡县是秦始皇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的政治措施理顺,不能出现混淆。
66.【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的事,不可能记录。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记载的内容。
67.【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皇帝继位大多年幼,形成了宦官和外戚专权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善于观察图片的内容,总结出关键词“宦官”,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分析各个朝代的特点和政治内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宦官和外戚是东汉后期的现象。
68.【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需要准确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只有在熟练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基础之上,才能排除错误选项。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69.【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起义军头裹黄巾,故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C项符合题意。
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暴政,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A项不合题意;
刘邦、项羽起义反抗秦朝统治,最终项羽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项不合题意;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暴动。D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题干中“起义军头裹黄巾”“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的起义是?”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向东汉发动进攻的起义军,头上都裹有黄巾。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
70.【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口号,其含义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动者,张角的口号,意思是:汉王朝理当灭亡,黄巾起义应该取代它,就在中平六年,天下就会太平了。这两句口号都反应当时起义者不信天命,通过这些口号鼓动人们发动起义。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其目的都是为了起义造势,让人们相信自己,由此可以排除错误选项。
71.【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东汉”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创造的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外戚专权是东汉后期的社会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
卫温到达夷洲是三国时期的事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东汉”,结合东汉时期的历史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分析法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在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排除属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的内容,找到不是东汉时期的内容,即为正确答案。
72.【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故结束西汉的是王莽。故正确答案为C。
项羽、陈胜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刘秀在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称帝,是东汉的开国皇帝。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灭亡的相关知识。注意西汉灭亡的时间。
73.【答案】B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正确答案为B。
吴广、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三者均与题干中“东汉末年”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黄巾大起义的时间、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74.【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不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75.【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东汉时期的政治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76.【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题文“刘秀”“东汉”“繁荣的景象”,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符合题意;
西汉文帝、景帝时出现文景之治,唐朝唐玄宗在位时出现开元盛世,唐朝太宗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故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几个治世局面。西汉文帝和景帝时的“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光武中兴”、隋朝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等,要把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的盛世局面有个系统的掌握,做起题来才得心应手。
77.【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题文中“东汉”“刘秀”“治世局面”,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汉朝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治世局面,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活跃的局面,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开始实行的缓和阶级矛盾的统治措施,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几个治世局面。西汉文帝和景帝时的“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光武中兴”、隋朝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等,要把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的盛世局面有个系统的掌握,做起题来才得心应手。
78.【答案】D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D项符合题意;
A项夏朝的起止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与题干“存续时间很短”信息不符;
B项商朝的起止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与题干“存续时间很短”信息不符;
C项秦朝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存在时间很短,但与题干“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新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王莽通过夺权建立的新朝,社会动荡不安,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新朝把汉朝分隔成西汉和东汉。其中干扰项是秦朝,它也是个短暂的王朝,但没有把汉朝分隔成两个朝代。解题时,需仔细甄别。
79.【答案】B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公元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如计算光武帝刘秀活了几周岁,就要把公元前6年和公元57年中的两个数字相加再减1,及6+57-1=62,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理解公元纪年法的含义,计算公元前××年与公元××年相距多少年,把这两个数字相加再减一即可。
80.【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黄巾起义.依据所学,东汉末年,张角以“太平道”为号召,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人是陈胜、吴广;国人暴动是西周的平民起义;刘邦、项羽起义领导人是领导人是刘邦和项羽;
故答案为:C.
【点评】分析选项起义的领导人或性质,结合题干进行选择即可。
81.【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的繁荣局面,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项符合题意;ACD选项的内容之间都有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词“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互为因果的含义,正确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排除,ACD都是互为因果的内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的繁荣景象,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二者时间上不对应,不互为因果关系。
82.【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东汉一朝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人物都不是东汉时期的皇帝。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信息“东汉一朝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是解题的关键,刘秀是历史上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出现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83.【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减轻刑法;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下令释放奴婢;由此可知,ACD都是光武帝的政策,B项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与西汉初年采取的措施类似,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的题干的双方面内容:光武帝的政策和西汉初年的政策,本题需要找到两方面政策的相同点,需要学生扎实掌握光武帝的政策内容和西汉初年的政策的内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
84.【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刚刚统一之后的政权百废待兴,外有匈奴,内有生产的凋敝,西汉的皇帝进行政策的调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知,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是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85.【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6.【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表达了民众对于“吏”的压迫勇敢抗争的坚韧意志,所以答案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的含义,结合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与题干民谣内容相符即是正确答案。
87.【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调整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的启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此题的关键是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分析得出结论。
88.【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在政治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黄巾起义后,改刺史为州牧,又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王莽施政的危害是导致王莽建立的新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与东汉衰落无关,ABD均与东汉衰亡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时分析各个选项中史实出现的时间及其作用,结合题干中所给时间“东汉中后期”一一对比排除即可。
89.【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牢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始于东汉中期以后。
9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共同原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光武帝才去的措施,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原因,应该排除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91.【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东汉中期以后、政权特征”是解题的关键,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92.【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政治黑暗最突出的是”是解题的关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93.【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在政治上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腐败现象,皇权强大的说法错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割据一方的军阀,彼此长期混战,这就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由于长期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社会生茶遭到严重破环,所以,经济繁荣的说法错误。据此可知,符合题意的是②④,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时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发展状况,选择符合题意的组合。
94.【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单于是匈奴首领,与匈奴和亲的是汉朝,而非东晋;《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孝文帝是北魏政权首领,图三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历史;《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符合题意的是. 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分析图片中的人物和作品作者等信息,判断所处朝代,如与匈奴单于和亲的是汉朝,两幅画的画家均出自东晋,孝文帝是北魏皇帝。
9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C项符合题意;
光武帝统治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以此分析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光武帝统治时期实施的政策不包括”是解题的关键,为了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96.【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所谓外戚就是皇太后、皇后、皇妃等的亲戚;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依据题干内容可知,皇帝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往往重用自己的亲族来控制朝政,这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现象,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专题复习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危害。
97.【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刘秀在位三十三年,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98.【答案】A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 依据课本所学,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A符合题意;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B不合题意;
侯景叛乱发生在梁武帝萧衍统治的末年,正是由于侯景之乱加速了梁朝的灭亡。侯景是被鲜卑同化的羯族人。C不合题意;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历史上西周结束,东周建立;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西周,东周,西晋和东晋都是前后相承的;而西汉和东汉不是相接的。西汉灭亡之后,是新朝,新朝灭亡之后,才是东汉。
99.【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东汉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外戚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B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都发生在东汉时期,但与题干内容无关,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2.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热销的《昙花王朝一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光武中兴”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的创设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时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光武中兴在书中不应出现。故选B,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重要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17七上·上杭月考)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陈胜吴广起义是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B项关于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因此C项共同点的说法正确;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金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以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D项相同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4.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休养生息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光武”是刘秀的谥号,符合题干;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休养生息是西汉初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分析选项历史事件出现的年代或者人物,与题干中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对比,通过排除法完成作答。
5.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 ②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 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其影响是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开始走向衰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外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叛乱在东汉没有出现。故符合史实的因素是②③。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
6.东汉中期以后,交替专权的是(  )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地方官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7.“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归随父母者听其自便,奴婢主人若拘留不放者依法治罪。”光武帝的这一措施(  )
A.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激化官民矛盾 D.减轻了刑法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归随父母者听其自便,奴婢主人若拘留不放者依法治罪。”反映的是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这为农业发展增加了劳动力,A符合题意;
释放奴婢没有体现缓和了民族矛盾,B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激化了官民矛盾,C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减轻了刑法,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需要识记光武帝刘秀的相关统治措施。
8.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
图片没有体现豪强地主势力强大,A排除;
图片内容没有反映社会局面比较安定,B排除;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没有体现“宦官专权”,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9.电视刷《光武中兴》的主人翁最应该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符合题意;刘邦建立西汉,A排除;刘彻是西汉的皇帝,B排除;刘备建立蜀国,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10.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图示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特征。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A项正确。
刘秀统治时期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和图片信息无关,C项错误。
图示反映了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需要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1.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
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少数民族入侵 D.农民战争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干政的史实。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12.如果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其实非常有趣,很多历史事件好像之前都发生过。西汉和东汉初期统治者,他们创造盛世的做法就非常相似,即(  )
A.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B.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重视“以德化民”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法A站,东汉初年,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A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内容不是西汉和东汉统治者的相同政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核心内容:西汉和东汉统治者的相似做法,结合基础知识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不属于相同点的排除,得出正确答案。
1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斯人肠。”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时期调敝景象(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三国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为曹操的《蒿里行》,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政局不稳,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黄巾起义后,割据战争不断,导致民不聊生,曹操生活在这一时期,正是见到社会上苍凉凋敝的镜像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因此,C符合题意;ABD均不是曹操所生活的年代,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要求学生知道《蒿里行》是曹操的作品,并且了解曹操所属的历史时期。
14.汉朝是继秦朝以后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汉朝历史两个治世局面,分别是(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开元盛世” ④贞观之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治世局面“文景之治”,①符合题意;
东汉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②符合题意;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③排除;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④排除。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A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15.某同学利用下图的文物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该是(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 D.晋朝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题干图片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故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别图片信息,判断图片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即可解答。
16.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故D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整理归纳: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开创了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了光武中兴,隋朝隋文帝时期开创了开皇之治,唐朝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开创了康乾盛世。
17.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与这种局面出现直接有关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史称“光武中兴”,D正确;ABC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考查“光武中兴”。
18.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社会现象出现在哪个时期(  )
A.秦朝末期 B.东汉中期以后
C.西汉中期以后 D.西汉末期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社会趋于动荡,王朝走向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符合题意;
ACD项没有出现题干反映的现象,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9.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这体现了东汉中后期(  )
A.宦官乱政 B.外戚专权 C.文官主政 D.地方割据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力,“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体现的是外戚专权,B项符合题意;
A项是东汉后期的社会特点,但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CD项的内容不是东汉后期的社会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材料的内容,认清梁冀的身份是外戚,由此可得正确答案。
20.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 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 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
州牧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21.东汉时期,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导致这一黑暗现象的原因是(  )
A.王莽篡权 B.光武中兴
C.外成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符合题意;
王莽篡权发生在东汉建立之前,A排除;
光武中兴是治世局面,B排除;
东汉的黑暗统治导致黄巾起义爆发,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2.如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  )
A.“文景之治” B.武帝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孝文帝改革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如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都是西汉时期的事件,AB项不符合题意;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的事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提示信息《东汉说唱俑》,由此可知考查的是东汉时期的史实,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23.如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宦官、太后、皇帝”可知体现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C符合题意;
秦朝、西汉、西晋没有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片信息“宦官、太后、皇帝”判断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朝中大将夺位 D.外戚宦官交替考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政权中后期的典型特征,故D符合题意;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与中央政权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与东汉中期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朝中大将夺位与东汉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25.反腐败问题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重要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
A.设立御史大夫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盐铁专卖 D.加强监督,惩处贪吏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刘秀统治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刘秀主要的治国措施有:统一国家,巩固政权;强化集权,加强皇权;简化机构,裁撤冗员;严惩贪官污吏,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等,故D符合题意;
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故A排除;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盐铁专卖,故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辨识能力。
26.中国封建社会政权的更替,多数由农民起义推动。下列农民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徭役兵役、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导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C符合题意;
陈胜和吴广起义、 项羽和刘邦起义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故AB选项排除;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故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东汉末年”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黄巾起义。
27.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统治者实行暴政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诸侯割据一方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了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符合题意;
统治者实行暴政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关,A排除;
黄巾起义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农民起义,不是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导致,C排除;
诸侯割据一方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直接关系,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8.“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起义
C.州牧割据 D.地方豪强地主并起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会混乱的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不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B排除;
州牧割据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C排除;
地方豪强地主并起加速了东汉的灭亡,但不是根本原因,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9.(2019七上·磴口期末)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原因 B.特点 C.经过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题干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学会知识迁移,认知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30.小明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如图这样的知识线索,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西汉的建立 B.东汉的兴亡
C.三国鼎立 D.西晋的短暂统一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权衰亡”可知,他学习的是东汉的兴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统治期间出现治世局面“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B符合题意;
知识线索的内容出现在东汉时期,所以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东汉的史实。
31.“光武中兴”指的是(  )
A.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 B.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
C.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 D.汉桓帝刘志统治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符合题意;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与“光武中兴”无关,A排除;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与“光武中兴”无关,B排除;
汉桓帝刘志统治时期与“光武中兴”无关,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32.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  )
①三十税一 ②取消苛捐杂税 ③整顿吏治 ④提倡节俭。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都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都提倡节俭。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轻徭薄赋,首先是减轻田租,文帝把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三十税一,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①④符合题意。
取消苛捐杂税和整顿吏治不是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较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采取的措施,找出相同的措施。
33.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下列各项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秦末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B.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C.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D.黄巾起义——光武中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故A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促成了文景之治。故B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故C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出现在光武中兴之后,故D没有因果关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选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正确解读因果关系。
34.(2020七上·桂林期末)学完一节历史课后,学生做了知识总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请问他们学习的是哪一朝代的内容(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可知他们学习的内容是东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5.下列史事中,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其走向衰亡的是(  )
A.王莽改制 B.光武中兴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佛教的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信息无关,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36.“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措施的相同点有(  )
①减轻农民负担 ②释放奴婢 ③减轻刑法 ④重视“以德化民”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的措施包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释放奴婢;实行三十税一等等,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所以①③属于“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措施的相同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措施与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要混淆知识点。
37.(2020七上·来宾期末)西汉有“文景之治”,东汉有“光武中兴”,二者相同的现象是(  )
A.农民没有负担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边地未受威胁 D.文化高度繁荣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 农民没有负担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这里看,他们的相同现象是社会经济获得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边地未受威胁 ,不符合题意;
D. 文化高度繁荣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把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才能顺利回答。
38.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哪一历史现象(  )
A.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B.减轻刑罚休养生息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时局动荡农民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外戚、太后”“皇帝、宦官”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利用身边的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与图片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外戚、太后、皇帝、宦官”,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39.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有(  )
①造纸术的出现 ②“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③赤壁之战的爆发 ④道教的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佛教与道教;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纸,故含有①的ACD不合题意;“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的爆发、道教的兴起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东汉时期”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用排除法解答。
40.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
D.提出口号
【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与秦末农民起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的特征是创立宗教组织。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A符合题意;
BCD项属于秦末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特点。
41.黄巾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组织全国几十万人起义。其中,“岁在甲子”是指公元(  )
A.前207年 B.25年 C.184年 D.200年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巨大的冲击;黄巾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故“岁在甲子”是指公元184年,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黄巾起义”是解题的关键,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42.某位同学以《兴盛的东汉》为题进行主题研究,下列不会入选的项目是(  )
A.光武中兴 B.儒学兴盛
C.班超经营西域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徭役兵役、土地兼并导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D与题干不符,符合题意;
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稳定与繁荣局面;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东汉兴盛时期班超经营西域,故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兴盛的东汉”是解题的关键,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最终导致东汉的衰败。
43.(2019七上·宁化月考)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B.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剧
C.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
ABC项内容不是东汉中后期最突出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44.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其表现是(  )
A.封国发动叛乱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统治者改制失败 D.地方割据势力控制中央政权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符合题意;
ACD项内容不是“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45.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有作为皇帝的统治时期,其中“光武中兴”是指(  )
A.秦始皇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光武中兴”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46.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帝都”之称。它直接见证了(  )
A.商王朝的覆灭 B.刘邦称帝建汉
C.刘秀称帝复汉 D.南朝政权兴替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都城由亳迁到殷,B项都城在长安,D项都城在建康。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洛阳、帝都”是解题的关键,商朝、西汉、南朝的都城均不在洛阳,以此排除这些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7.西汉和东汉初期,在政治政策上的不同之处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注意整顿吏治 D.注意提倡节俭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东汉初期,为了恢复生产,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注意整顿吏治,ABC三项是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注意提倡节俭是西汉统治者的政策,不是东汉的政策,D项是二者在政治政策上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西汉和东汉的政策,结合比较法和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48.(2020七上·惠城期末)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其原因不包括(  )
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 C.兴办太学 D.惩处贪官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 释放奴婢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合并郡县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兴办太学是汉武帝时期,不是“光武中兴”的原因,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惩处贪官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包括”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49.汉光武帝统治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武帝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B.光武帝重视对官吏的监督
C.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光武中兴”是西汉强盛的标志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好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治世局面,不是西汉时期,D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A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地方官吏的监督,B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C对这一时期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联系教材中“光武中兴”的内容、影响通过对比来解答。
50.东汉中后期,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人暴动 B.匈奴南下
C.八王之乱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基础,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选项符合题意;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A选项不符合题意;
匈奴南下,与题意无关属于干扰项。B选项不符合题意;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51.下表为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此现象直接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黄巾起义的爆发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表为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此现象直接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与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无关,A不符合题意。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在西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的爆发与皇帝的年龄和寿命没有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
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②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②减轻刑罚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的相关史实。
53.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故C符合题意。ABD史实与示意图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4.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初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当时在位的统治者是(  )
A.刘彻 B.李世民 C.刘秀 D.武则天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根据“东汉初年”可把ABD项排除,刘彻是西汉时期的,李世民、武则天是唐朝的。
55.下列历史现象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的是(  )
A.“光武中兴” B.农民起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时局动荡不安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下列历史现象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光武中兴”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开创的治世局面,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故A符合题意。
东汉后期,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故B不符合题意。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
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各地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否定型历史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56.中国古代印章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印章中可以用来印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印章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印章中可以用来印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的有①②④,秦朝、汉朝及清朝都属于我国统一时期,秦朝对南郡的管理,汉朝对匈奴颁发官印,清朝对西藏的管理都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③反映的中外交往,与题意无关,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相关知识。
57.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初年,也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_______皇帝。(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彻是汉武帝,属于西汉时期;刘恒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故A、B和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58.(2019七下·铜仁期中)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诸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或“治世”局面。这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的重要启示有(  )
①关注民生,积极发展生产力
②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③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
④政局稳定,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盛世”或“治世”给我们的启示有①关注民生,积极发展生产力②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教育事业③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④政局稳定,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当今世界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归纳其共同点。
59.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如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爆发 D.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外戚、宦官”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漫画的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协商正确分析图片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题干没有详细解述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60.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最终爆发了由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东汉后期朝政腐败主要是因为(  )
A.连年出现自然灾害 B.地方诸侯及豪强叛乱
C.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朝政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符合题意;
连年出现自然灾害激化了东汉后期社会矛盾,但是不是朝政腐败的表现。A项不合题意;
地方诸侯及豪强叛乱是西汉初年的情形,B项不合题意;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C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历史选择有两种解题方法:直选法和排除法。依据题干“东汉后期”限制词,排除B地方诸侯及豪强叛乱,这是西汉初期的情形;排除C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是秦朝后期的统治情形;“朝政腐败”是因为统治者的腐朽婚姻,是人为因素,排除A自然因素。确定答案D。
61.东汉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外戚专权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故选项C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不是在东汉。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外戚专权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词“东汉、社会稳定、经济恢复”,结合所学可知,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62.东汉“光武中兴”的出现的原因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B.合并郡县,加强监督官吏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注意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ABD都是“光武中兴”的出现的原因,但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需要准确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注意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6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钩,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说明东汉末年中期以后(  )
A.王莽夺权,朝政混乱 B.连年饥荒,百姓艰难
C.政治腐败,社会昏暗 D.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直如钩,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含义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这表明了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昏暗,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材料的能力,正确理解的含义,结合这句话的话的含义,逐一分析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64.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
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D.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都是统治者调整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不是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C项不符合题意;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本身说法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相同点”,结合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同时利用分析法和排除法解答,排除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的不同点,和说法不正确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5.(2018七上·兰考期末)东汉光武帝创造了汉朝有一个治世“光武中兴”,以下不属于光武帝施政措施的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恢复“三十税一”制度
C.鼓励流亡百姓垦荒 D.改革机构,设置郡县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鼓励流亡百姓垦荒,ABC三项的内容属于光武帝的施政措施,不符合题意;
改革机构,设置郡县是秦始皇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的政治措施理顺,不能出现混淆。
66.(2016七上·福州期末)《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下列历史事件,《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张骞出使西域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大禹治水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的事,不可能记录。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记载的内容。
67.图漫画反映了中国古代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这一时期是(  )
A.秦朝末年 B.西晋晚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中后期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皇帝继位大多年幼,形成了宦官和外戚专权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善于观察图片的内容,总结出关键词“宦官”,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分析各个朝代的特点和政治内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宦官和外戚是东汉后期的现象。
68.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不包括(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不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以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需要准确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只有在熟练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措施基础之上,才能排除错误选项。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69.小梁同学参加江苏电视台《一站到底》,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与东汉后期哪场农民起义有关?如果小梁向你求助,你的选择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起义军头裹黄巾,故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C项符合题意。
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暴政,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A项不合题意;
刘邦、项羽起义反抗秦朝统治,最终项羽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项不合题意;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暴动。D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题干中“起义军头裹黄巾”“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的起义是?”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向东汉发动进攻的起义军,头上都裹有黄巾。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
70.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上两则材料所包含的共同意图是(  )
A.反对国家户籍制度 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C.反对宦官专权 D.不信天命,鼓动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口号,其含义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动者,张角的口号,意思是:汉王朝理当灭亡,黄巾起义应该取代它,就在中平六年,天下就会太平了。这两句口号都反应当时起义者不信天命,通过这些口号鼓动人们发动起义。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其目的都是为了起义造势,让人们相信自己,由此可以排除错误选项。
71.近年来电视上流行许多“穿越剧”,假如我们穿越到东汉,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光武中兴 B.外戚专权
C.黄巾起义 D.卫温到达夷洲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东汉”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创造的盛世,A项不符合题意;
外戚专权是东汉后期的社会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
卫温到达夷洲是三国时期的事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东汉”,结合东汉时期的历史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分析法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在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排除属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的内容,找到不是东汉时期的内容,即为正确答案。
72.(2019七上·奈曼旗期末)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描写了西汉开国皇帝的豪情壮志。这个风云一时的王朝最后被谁夺取了政权?(  )
A.项羽 B.陈胜 C.王莽 D.刘秀
【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故结束西汉的是王莽。故正确答案为C。
项羽、陈胜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刘秀在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称帝,是东汉的开国皇帝。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灭亡的相关知识。注意西汉灭亡的时间。
73.(2018七上·阜新月考)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是(  )
A.吴广 B.张角 C.黄巢 D.陈胜
【答案】B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正确答案为B。
吴广、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三者均与题干中“东汉末年”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黄巾大起义的时间、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74.东汉中期以后,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状况?(  )
A.光武中兴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 D.王莽建新代汉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不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75.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宦官专权
C.外戚专权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东汉时期的政治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76.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题文“刘秀”“东汉”“繁荣的景象”,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符合题意;
西汉文帝、景帝时出现文景之治,唐朝唐玄宗在位时出现开元盛世,唐朝太宗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故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几个治世局面。西汉文帝和景帝时的“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光武中兴”、隋朝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等,要把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的盛世局面有个系统的掌握,做起题来才得心应手。
77.东汉初期,经过刘秀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休养生息”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题文中“东汉”“刘秀”“治世局面”,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汉朝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符合题意;
“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治世局面,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活跃的局面,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开始实行的缓和阶级矛盾的统治措施,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几个治世局面。西汉文帝和景帝时的“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光武中兴”、隋朝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等,要把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的盛世局面有个系统的掌握,做起题来才得心应手。
78.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存续时间很短,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_______。(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新朝
【答案】D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D项符合题意;
A项夏朝的起止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与题干“存续时间很短”信息不符;
B项商朝的起止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与题干“存续时间很短”信息不符;
C项秦朝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存在时间很短,但与题干“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新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王莽通过夺权建立的新朝,社会动荡不安,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新朝把汉朝分隔成西汉和东汉。其中干扰项是秦朝,它也是个短暂的王朝,但没有把汉朝分隔成两个朝代。解题时,需仔细甄别。
79.光武帝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死于公元57年,他活了几周岁?(  )
A.61岁 B.62岁 C.63岁 D.64岁
【答案】B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公元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如计算光武帝刘秀活了几周岁,就要把公元前6年和公元57年中的两个数字相加再减1,及6+57-1=62,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理解公元纪年法的含义,计算公元前××年与公元××年相距多少年,把这两个数字相加再减一即可。
80.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由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  )
A.大泽乡起义 B.国人暴动
C.黄巾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黄巾起义.依据所学,东汉末年,张角以“太平道”为号召,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人是陈胜、吴广;国人暴动是西周的平民起义;刘邦、项羽起义领导人是领导人是刘邦和项羽;
故答案为:C.
【点评】分析选项起义的领导人或性质,结合题干进行选择即可。
81.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下列各项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秦末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D.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加快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的繁荣局面,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项符合题意;ACD选项的内容之间都有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词“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互为因果的含义,正确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排除,ACD都是互为因果的内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的繁荣景象,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二者时间上不对应,不互为因果关系。
82.在他统治下东汉一朝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文中“他”是指(  )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东汉一朝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人物都不是东汉时期的皇帝。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信息“东汉一朝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是解题的关键,刘秀是历史上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出现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中兴时代,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83.“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安定局面。他采取的下列统治措施,哪条与西汉初年采取的措施类似(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C.加强对官吏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D.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减轻刑法;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下令释放奴婢;由此可知,ACD都是光武帝的政策,B项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与西汉初年采取的措施类似,
故答案为: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的题干的双方面内容:光武帝的政策和西汉初年的政策,本题需要找到两方面政策的相同点,需要学生扎实掌握光武帝的政策内容和西汉初年的政策的内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
84.(2018七上·丹徒期末)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都实行了调整政策
C.都放权基层郡县 D.都实行裁减官员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刚刚统一之后的政权百废待兴,外有匈奴,内有生产的凋敝,西汉的皇帝进行政策的调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知,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是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85.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现象造成了(  )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2 3 9 14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6.“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表达了民众对于“吏”的压迫勇敢抗争的坚韧意志,所以答案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的含义,结合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与题干民谣内容相符即是正确答案。
87.(2018七上·卫辉期末)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总是反复出现的
D.调整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调整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的启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此题的关键是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分析得出结论。
88.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  )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在政治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黄巾起义后,改刺史为州牧,又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王莽施政的危害是导致王莽建立的新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与东汉衰落无关,ABD均与东汉衰亡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时分析各个选项中史实出现的时间及其作用,结合题干中所给时间“东汉中后期”一一对比排除即可。
89.(2018七上·柳州期末)东汉中期以后政治上最显著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皇帝生活奢侈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牢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始于东汉中期以后。
90.(2018七上·郑州期末)“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减轻刑法
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共同原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光武帝才去的措施,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原因,应该排除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91.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权特征是(  )
A.太后主政 B.外戚掌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东汉中期以后、政权特征”是解题的关键,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92.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最突出的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政治黑暗最突出的是”是解题的关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93.下列对东汉末年的描述,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①皇权强大 ②军阀混战 ③经济繁荣 ④外戚、宦官专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在政治上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腐败现象,皇权强大的说法错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割据一方的军阀,彼此长期混战,这就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由于长期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社会生茶遭到严重破环,所以,经济繁荣的说法错误。据此可知,符合题意的是②④,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时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发展状况,选择符合题意的组合。
9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东晋社会生活情况的是(  ) 
①“单于和亲” ②《女史箴图》摹本
③孝文帝出行图 ④《兰亭序》摹本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单于是匈奴首领,与匈奴和亲的是汉朝,而非东晋;《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孝文帝是北魏政权首领,图三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历史;《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符合题意的是. 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分析图片中的人物和作品作者等信息,判断所处朝代,如与匈奴单于和亲的是汉朝,两幅画的画家均出自东晋,孝文帝是北魏皇帝。
95.西安文明网报道:《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于2016年在江苏卫视播出。林心如在剧中饰演的是传奇的光武帝妻子阴丽华,这个皇后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后在刘秀一统天下时成了一代皇后,光武帝统治时期实施的政策不包括(  )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B.合并郡县,惩处贪官污吏
C.颁布“推恩令”
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C项符合题意;
光武帝统治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以此分析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光武帝统治时期实施的政策不包括”是解题的关键,为了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96.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往往重用自己的亲族来控制朝政,这就形成了(  )
A.外戚专权现象 B.宦官专权现象
C.太后垂帘听政 D.藩王夺权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所谓外戚就是皇太后、皇后、皇妃等的亲戚;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依据题干内容可知,皇帝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往往重用自己的亲族来控制朝政,这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现象,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专题复习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危害。
97.(2017七上·山西月考)刘秀在位三十三年,统治后期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休养生息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刘秀在位三十三年,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98.两汉时期,外戚专权现象严重,灭亡了西汉王朝的是(  )
A.外戚王莽 B.外戚梁冀 C.宦官侯景 D.外戚卫青
【答案】A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 依据课本所学,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A符合题意;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B不合题意;
侯景叛乱发生在梁武帝萧衍统治的末年,正是由于侯景之乱加速了梁朝的灭亡。侯景是被鲜卑同化的羯族人。C不合题意;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历史上西周结束,东周建立;西晋灭亡,东晋建立,西周,东周,西晋和东晋都是前后相承的;而西汉和东汉不是相接的。西汉灭亡之后,是新朝,新朝灭亡之后,才是东汉。
99.(2017七上·徐州月考)东汉初年,政府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除了掌握本题中的“光武中兴”外,学生还要掌握另外几个盛世局面: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