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5高考】全国2015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11月份):C1大气的受热过程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5高考】全国2015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11月份):C1大气的受热过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2-11 17: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C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文综地理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10月月考(201410)】C1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读旗云示意图 完成4-5题
4.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A.阳坡冰雪带 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 D.阴坡岩石裸露带
5.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旗云上扬利于登山 B.旗云平飘利于登山
C.旗云上扬对流弱 D.旗云平飘风力弱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4.B 5.A
解析:4题,岩石比热小,增温快,所以阳坡岩石裸露带热量最大,增温最快,其是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B正确。
5题,旗云上扬说明天气晴朗、对流运动强烈,利于登山;旗云平飘说明风力较大,不利于登山。A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常考的热点,平时要多留心,理解其内在规律,本题考查形式灵活,难度中等。
【文综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01410)word版】L1 C1 14.(26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I:某地区土地利用图。
材料II:该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左右不等。谷地夜雨多于日雨,夜雨占降水总量的80%以上。
(1)说出当地土地利用构成特点。(6分)
(2)分析(1)特点的形成原因。(8分)
(3)请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该河谷为什么夜雨较日雨多。(1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答案解析】(1)(6分)牧草地为主,(占80%以上)(2分),其次为难利用的土地(2分),耕地和城市用地比重极小(2分)。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牧草地为主,难利用的土地较少,耕地和城市用地比重极小。
(2)(8分)该地区海拔高,平均在4000米以上(2分),(难利用土地多)。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左右,适宜牧草生长(2分)。干支流深切地表,地势起伏大,河谷狭窄,适宜耕作的土地少(2分)。(夏季平均气温较海平面低20℃以上),生长期短,不宜耕作,(耕地城市少)(2分)。
解析:海拔高,难利用土地多,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左右,适宜牧草生长。地势起伏大,适宜耕作的土地少,生长期短,不宜耕作,是形成的原因。
(3)(12分)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升温慢)(2分),山坡上升的空气在河谷上空冷却、下沉(2分),下沉气流不易产生降水(2分)。夜晚,山坡降温快,(谷地降温慢)(2分),山坡上空冷却了的空气不断沿坡下沉(2分),抬升了河谷中的暖湿空气,极易形成云雨(2分)。
解析:夜晚,气流从山上下沉,到谷底,而谷地中部气流上升,导致降雨较多是解题的关键。
【思路点拨】会灵活运用山谷风的原理,分析降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文综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01410)word版】C1 C4图2为不同大陆上纬度相近的三个气象站测得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读图完成3~5题。
3. ①地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主要受制于
A.信风 B.西风 C.台风 D.季风
4.②地最可能位于
A.亚洲东部 B.北美西部 C.非洲南部 D.澳大利亚
5.③地日照时数明显高于①、②两地,主要原因是
A.距海远 B.雨天少 C.气温高 D.海拔高
【知识点】本题考查气候及其因素、分布。
【答案解析】 3.D 4.B 5.B
解析:3题,①地最低温略高于0°,降水变率较大,7月气温高,所以判定是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4题,②地雨热不同期,是地中海气候区,7月气温高,所以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选B。
5题,③地降水很少,最低温高于15°,所以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所以日照时数明显高于①、②两地。
【思路点拨】熟记气候类型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补充、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以北半球为例)

【地理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 C1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9.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知识点】本题组考查热力环流中气压场的分布
【答案解析】8. D 9. A
解析:8题, 甲处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乙处向地面凹,则甲处气压高于乙地,高空丙地气压高于丁地,近地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故气压的排序时甲>乙>丙>丁;受热力因素影响:甲地因为受热多(气温高)膨胀上升,高空(丙)形成高压(同一水平方向),甲地受冷(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高空(丁)形成低压(同一水平方向),高空气流由丙处流向丁处,使得乙地气压降低,甲地气压升高,故近地气温乙高于甲,高空气温丙地高于丁地,近地气温高于高空,故气温的排序时乙>甲>丙>丁,故选D。
9题, 此时近地的甲地气压高(位置偏北),乙地气压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地偏力共同影响M地东北风,故选A。
【思路点拨】正常情况下气温和气压都会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降低,这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之所在。
【地理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C1读下图,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较差大于夏季日较差 D.山谷冬季日较差大于夏季日较差 7.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山谷风。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6.B 7.C
解析: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冬季,山谷气温最低,在夏季山谷气温最高,A错;根据图中变化曲线可知,山顶气温日变化幅度最小,B正确;山顶冬季日较差小于夏季日较差,C错;山谷冬季日较差小于夏季日较差,D错。
7题,由于夜晚山顶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山顶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C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熟悉山谷风成因及准确解读图中曲线变化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三)(201411)】C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4—15题。
14.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
? A、9~17时? ??? B、18~次日7时? ??? C、17~次日9时? ??? D、19~次日6时
1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100米? ??? B、200米? ??? C、400米? ??? D、500米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气温垂直递减率、逆温。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14.B 15.C
解析:1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18~次日7时,高空气温高于将地面,该地出现逆温状况,大气稳定,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B正确。
15题,如图所示:
根据上图可知,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400米?,C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逆温是常考的热点内容,要注意总结和结合题目信息灵活分析,本题难度不大。
?
【地理卷·2015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C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19题。
18.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9.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大气受热过程。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18.C 19.B
解析:18题,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2600<甲<2700,2600<乙<2700,1900<丙<2000, 结合选择项可知C正确。
19题,本题主要审题,选择不正确的选择项,物体释放辐射能力与其温度呈正相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B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熟悉大气受热过程及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201410)】 C1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左图)。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下图“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12.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气温变化分析。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11.B 12.D
解析:11题,据图可知,位于8m时大气温度最高,故此时把风扇装在此处,可以把热风吹向茶树,减小地面对流,有效的防止霜冻.B正确。
12题,根据图5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不可以吹出热风,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下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的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正确。结合选择项可知,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本题对题目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整体难度中等。
【地理卷·2015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201410)】 C1 C4读地球上某区域低层大气剖面图(下图),回答7~8题
7.下列哪种气候类型能受该气压带的影响( )
A.极地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8.当这种气候区正处在上述气压带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昼夜平分 B.陆地上的等温线一定向北弯曲
C.该地温和多雨 D.该气候区的河流处于枯水期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气压带、气候类型。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7.D 8.D
解析:7题,根据等温面弯曲方向可知,该地为高温中心;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知,近地面为高压中心。若按照热力因素分析,高温中心应该为低压中心,其为高压中心,可以推断此高压为动力因素形成的,应该为副热带高压中心,受其影响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D正确。
8题,根据7题分析可知,当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候,该气候区降水较少,其区域的河流处于枯水期,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地理卷·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C1 D1 E227.下图中数字表示大气受热过程,字母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2分)
(2)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 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原因。(3分)
(3)说出丙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对过程①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4)人类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简述该环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内力作用、水循环。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1)甲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易受侵蚀,形成谷地。(2分)
解析: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和分布状况可知,甲地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易受侵蚀,形成谷地。这种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2)②会增加。(1分)原因:地面反射率变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辐射增强。(2分)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②为地面辐射。根据材料信息“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 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可知,深色土壤的反射率大于草地的反射率,当“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时,说明地面反射率变小,那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所以地面辐射会增加。
(3)丙处是岩浆活动(火山喷发) 大量的火山灰导致①作用明显减弱(2分)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作用为大气的削弱作用,丙处是火山喷发。当火山喷发时,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会导致①作用明显减弱。
(4)d(1分) 形成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1分)形成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1分)
解析:d为地表径流,是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在地势较陡峭的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在地势较平缓的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水循环是常考的知识点,虽然本题把此类内容放在一起考查,但是设问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201410)】C1下图为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A.山顶昼雨少 B.河谷盆地夜雨多
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 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6、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热力环流 B.太阳辐射 C.植被状况 D.地形起伏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5.B 6.A
解析: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山顶昼雨多,河谷盆地夜雨多,B正确。
6题,白天山顶增温快,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夜晚山顶降温快,气流从山顶流向河谷盆地,河谷盆地暖空气抬升,形成降水,因此河谷多夜雨,所以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A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山谷风是一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也是常考的热点,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11月联考(201411)WORD版】B2 B3 E2 C1图1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MP为晨昏线。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1-3题。
1. 由图1中信息可知,( )
A.此时,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B.此日,图示极圈昼长约为8h
C.此季节,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吹东南风 D.此时,M地太阳位于东北方位
2.N附近地区由于地处______(板块边界类型),所以易发生火山喷发;若N处火山喷发,图1所示时刻火山灰向__________方向飘散( )
A.生长边界,偏北 B.生长边界,偏南
C.消亡边界,偏北 D.消亡边界,偏南
3. 有人认为火山灰大量悬浮在空中,会使全球气温降低;但也有人认为会减少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失。图2中的数字与两种说法理由分别对应的是( )
A.④③ B.③②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日界线,昼夜长短,季风,日出方位,板块,气压带风带,大气热力作用。
【答案解析】 1、B 2、A 3、C
解析:1题,据轮廓判定是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亚欧大陆是高压中心,所以是冬季,北极点有极夜现象,0°是0点,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各占一半,所以A错误;图中极圈昼弧120°,所以是8小时,B正确;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南移,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吹西北风,C错误;此时,M地太阳位于西南方位,D错误。
2题,N附近地区是冰岛,有著名的大西洋海岭,属生长边界;N处火山喷发,火山灰受西南风(北半球是西南风)影响,飘向东北,所以A正确。
3题,火山灰悬浮在空中,会使大气消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导致全球气温降低,②是大气消弱作用;火山灰悬浮在空中,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减少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失,③是大气逆辐射,所以C正确。
【思路点拨】180°是0点,全球是同一天;昼弧度数除以15°,就是昼长;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变成西北风;板块张裂,形成海岭与断层,属生长边界。
【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201411)】B2 C12014年10月8日下午,今年中国唯一可见的月全食就要上演,川东北地区南充(约东经106°,北纬31°)、达州等地,成为观看“红月亮”上佳地点,爱好者临时决定组团来南充“追月”。到晚上7点24分,大家期待已久的月亮终于冲破云层遮挡,在南充上空露出月牙儿,泛着微微红光。回答1—2题。
1.爱好者在南充看到“红月亮”时,当地的时间为
A. 6:28 B. 7:24 C. 18:28 D.20:20
2.“红月亮”的形成主要是
A. 月亮反射太阳光中大量红光 B. 黄昏时受落日余光的影响
C. 大气辐射使月光泛红 D.大气吸收了更多比红光短的光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地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吸收作用。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1.C 2.D
解析:1题,我国使用的是北京时间,所以晚上7点24分为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19:24,所以此时106°E地方时为18:28,C正确。
2题,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线混合成的。当太阳光经过地球上的大气层被折射到地球背后影子里去的时候,它们都受到大气层中极其微小的大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 黄、绿、蓝、靛、紫等色的光波比较短,在大气中受到的散射影响比较大,它们大部分都向四面八方散射掉了;红色的光线波长比较长,受到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大气层穿透出去,折射到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由于波长较长的红光不容易被地球大气层散射,因此月全食期间的月亮也就变成了红铜色。所以,在月全食时,公众看到的月亮是暗红色的,即所谓的“红月亮”。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熟悉地方时计算方法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吸收作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三期中考试(201410)】 C1阅读图表,完成12--13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13.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世纪教育网知识点】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21世纪教育网答案解析】12.C 13.B
解析:12题,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A错;上海中雨,应防范城市内涝,B错;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C正确;西宁晴,温差较大,但高温温度不高,所以外出应做好防晒、防感冒准备,D错。
13题,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主要是上海为阴雨天气,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大,而图中②为大气的削弱作用,B正确。
【21世纪教育网思路点拨】大气受热过程是常考的知识点,要注意总结和结合题目灵活分析应用,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C1 C3 34.图12为“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2013年9月9日06时
2013年9月10日06时
图12
(1)说出澳大利亚西南海域低气压的变化及C点风向的变化。(3分)
(2)说出城市A经历的天气系统名称,并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城市A的天气现象。(4分)
(3)说出9月10日06时控制城市B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特征。(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变化形成的天气差异
【答案解析】34.(1)低气压向东移动,(1分)低气压中心增强(或中心气压值降低)。(1分,只答1012百帕以下不得分。) C点风向: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1分)
解析: 两幅图的对比看出低气压向东移动,且在增强,C点由东北风变为西北风。
(2)天气系统:冷锋(1分)
天气现象:风力增大,(1分)云量增加,(1分)出现降雨。(1分)
解析: A地经历的天气系统为一冷锋天气系统。
(3)气流运动特征:水平方向:逆时针方向辐散(或由中心向四周逆时针方向流动)。(1分)
垂直方向:气流下沉。(1分)
解析: B处受一高气压控制,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散,垂直气流下沉。
【思路点拨】一般情况下:在南半球偏南方向运动的锋面属于暖风,向北移动的锋面属于冷锋。
【地理卷·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C1 读表1和图5,回答18、19题。
表1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城市
天气现象
(白天 / 夜间)
最高温/
最低温
北京

28℃/18℃
上海

25℃/19℃
哈尔滨

24℃/11℃
西宁

22℃/3℃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19.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5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识点】本题组考查阅读天气图的能力
【答案解析】18.C 19. B
解析:18题,一天中的气温最低不出现在午夜而在日出前后,排除A,上海地处长三角,不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排除B,西宁的温度不至于使人中暑,排除D,哈尔滨有雾,故选C。
19题,上海因为阴雨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故选B。
【思路点拨】读好图,把握好天气,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地理卷·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10)】 C1 图4是某兴趣小组成员11月份某日在大陆某地测得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日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地可能位于( )
A.非洲大陆南端 B.亚欧大陆东北部 C.北美大陆西北部 D.南美大陆南端
16.该地此季节(  )
A.高温多雨 B .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17.该日,该地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暖锋降水天气 B.晴朗天气 C.强对流天气 D.强台风天气
【知识点】本题组考查根据昼夜长短 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确定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判定、天气系统等知识。
【答案解析】15.A 16. B 17.C
解析:15题,11月份该地昼长大于12小时 ,位于南半球,排除B、C,该地中午时刻北京时间为19:00左右,经度约为15°E,该地位于非洲,故选A。
16题, 南半球的夏季,非洲大陆南端是地中海气候,此时高温少雨,故选B。
17题,该日中午前后太阳辐射较低,说明出现了阴雨,但此时此地不可能受锋面和台风影响,故选C。
【思路点拨】可以根据某一时期昼夜长短情况确定所属半球,根据日出日落的标准时,计算当地的经度位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