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6 15:22:3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同步试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南京)“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这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孝文帝改革
C.玄英西行天竺 D.郑和下西洋
2.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西洋 B.新疆 C.大秦 D.西域
3.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不成功的;但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4.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5.(2020·德庆模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B.导致了西汉出现王国问题
C.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致使中国北方出现战乱
6.(2020·东营模拟)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清朝在新疆建立行省
C.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 D.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
7.(2020·高要模拟)“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导致中国对外关系紧张
D.加剧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
8.(2020·广东模拟)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的历史要道,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下列各项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  )
①玻璃 ②佛教 ③玉米 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2020九下·九龙坡月考)张骞通西域,是为了(  )
A.反击匈奴 B.开通丝绸之路
C.是削弱王国威胁 D.获取西域特产
10.(2019七上·大庆期末)行程的第一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
A.北京 B.西安(长安)
C.洛阳 D.南京
11.(2019七上·大庆期末)在此向西出了玉门关就是西域,西域即今天的什么以西或更远的地方(  )
A.西藏 B.云南 C.蒙古 D.新疆
12.(2020七上·西安期末)如图知识卡片所列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 D.北魏
13.(2020七上·来宾期末)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14.(2019七上·景县月考)汉代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马来半岛西南端 B.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C.中南半岛东南端 D.马六甲海峡
15.(2019七上·景县月考)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16.(2019八上·新泰期中)下图中人物在百度百科中,被冠以“外交家”“探险家”“开拓者”等关键词。《汉书》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以下有关这位历史人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
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往来
C.东汉时出使西域,到达大秦
D.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7.(2019·襄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习总书记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
A.修建都江堰 B.修筑长城
C.开辟丝绸之路 D.开通大运河
18.(2019·连云港)“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19.(2019·菏泽)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20.(2019·南充模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与经营,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都护府设在(  )
A.大月氏 B.玉门关 C.乌孙 D.乌垒城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2020七上·苏州期末)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   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2.(2019九上·苏州期末)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骚扰,修筑了闻名中外的   ;西汉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   出使西域。
23.(2016七上·泰州期末)西汉末年,   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   教。
24.(2017九上·江苏月考)秦汉两朝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下列表格。
类别 秦朝措施 西汉措施 目的
政治 地方制度 ①    汉武帝颁布②    削弱诸侯王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监察制度 中央设③   监察百官 中央设④   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 地方设⑤   监督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富。 加强皇权
思想 焚书坑儒 ⑥    加强思想控制
边疆 收河套,设县 设⑦   管辖新疆 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25.(2019七上·乌拉特前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二: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1)材料一中“凯撒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传入的?为开辟这一通道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人物是谁?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请参照材料二地图将这条重要通道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3)经过这条通道,诞生于古印度的哪一种宗教传入我国?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设立丝路基金有什么现实意义?
26.(2019七上·黄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漢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自《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图中A处地点是   ,B处国家是   。
(2)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二,说说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
27.(2019七上·菏泽期末)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他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阅
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的“丝绸之路”。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西域”“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是两汉时期现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两汉时期西域的地理范围,只要识记住基本知识点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ABC三项都不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不符合题意;
D项寻求军事联盟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通西域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4.【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A项张骞是西汉武帝时期通西域的著名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班超是横线上应填的人物,符合题意;
C项甘英是班超的属吏,班超曾派遣他出使大秦,不符合题意;
D项班勇是班超少子,东汉将领,汉安帝时,匈奴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大破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识记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题文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题干材料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6.【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A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符合题意;
B项清朝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D项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要求理解并识记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的时期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重点掌握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题干材料“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①玻璃②佛教④葡萄,符合题意;
③玉米则是在明朝有美洲传入的,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运用排除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常用方法。逐一分析题干小项中的内容,找出与题干不符的加以排除即可。如③玉米是在明朝由美洲传入的,与丝绸之路无关。因此,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B就显而易见了。
9.【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年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知识。难度不大,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运往西亚和西域,再转运到欧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这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11.【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秦朝,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大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理;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开辟出到达欧洲地区的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故选项符合题意;
C.三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看所给的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发现它们所处的朝代,这题其实简单,只要知道其中的一项,就可以顺利回答。
13.【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张骞曾出使西域 ,不符合题意;
B. 班超曾出使大秦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 ,说明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应该是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这些地方的,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回答,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比对,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马来半岛西南端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符合题意;
C. 中南半岛东南端 ,不符合史实;
D.马六甲海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基础知识一定要牢记。
15.【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天的新疆境内,再到达安息,转运到更远的大秦等欧洲国家和地区,符合题意;
B. 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不符合史实;
C. 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不符合史实;
D. 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太容易记忆,一定要牢记。
16.【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张骞的事迹,他在汉武帝时期曾两次出使西域,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张骞的事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张骞的事迹,他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而不是东汉时,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了张骞的事迹,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及意义有所掌握即可。
17.【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纽带,以丝绸贸易为主,C选项符合题意;
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平原,A选项排除;
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南下,B选项排除;
大运河的开通是为沟通南北经济交流,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 ”,结合丝绸之路的开辟进行分析即可。
18.【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促进了汉族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项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把握张乾通西域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张骞通西域的主要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19年,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域都护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和意义。
21.【答案】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点评】本 题考查了休养生息政策、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答出来。做这一类题时,也要注意平时对常识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2.【答案】万里长城;张骞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骚扰,修筑了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西汉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开通了丝绸之路。
故答案为:万里长城,张骞。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牢记即可顺利回答。
23.【答案】佛;道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故答案为:佛;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佛教和道教。
24.【答案】郡县制;推恩令;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行郡县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汉朝汉武帝时期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针对王国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用逐级分封的办法,使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在中央,负责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的是司隶校尉,在地方上,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富的是刺史;在思想的大一统措施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即把儒家学说奉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其他各派则受到排斥,另外来大兴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汉代的西北地区指的是西域,即今新疆地区,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属于常考题目,学生要牢记。学生还要分清秦始皇对地方的管理是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25.【答案】(1)丝绸之路。张骞。
精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忠贞爱国、百折不挠、务实守信。
(2)A:长安;B:大秦(或欧洲)。
(3)佛教。
(4)现实意义:促进各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国同西域各国来往的日益频繁,丝绸之路逐渐开通,材料一中“凯撒的丝袍”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罗马的。张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忠贞爱国、百折不挠、务实守信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由材料二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起点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大秦(欧洲)。故起点A处应填长安;丝绸之路的终点B处应填大秦(欧洲)。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4)我国设立丝路基金,有利于促进各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1)丝绸之路。张骞。
精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忠贞爱国、百折不挠、务实守信。
(2)A:长安;B:大秦(或欧洲)。
(3)佛教。
(4)现实意义:促进各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国同西域各国来往的日益频繁,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丝绸之路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大秦(欧洲)。西汉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6.【答案】(1)长安;大秦
(2)机构或官职:西域都护。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大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长安和大秦。
(2) 机构或官职: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 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丝绸之路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7.【答案】(1)“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4)略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据材料“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推恩令”;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据材料“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把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汉武帝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时期,经济上,把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煮盐和冶铁等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3)据材料“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本题为综合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兴盛的因素有,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4)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他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和丝绸之路,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同步试卷
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南京)“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这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孝文帝改革
C.玄英西行天竺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的“丝绸之路”。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西域”“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西洋 B.新疆 C.大秦 D.西域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是两汉时期现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两汉时期西域的地理范围,只要识记住基本知识点即可。
3.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不成功的;但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ABC三项都不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不符合题意;
D项寻求军事联盟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方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通西域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寻求军事联盟。
4.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A项张骞是西汉武帝时期通西域的著名人物,不符合题意;
B项班超是横线上应填的人物,符合题意;
C项甘英是班超的属吏,班超曾派遣他出使大秦,不符合题意;
D项班勇是班超少子,东汉将领,汉安帝时,匈奴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大破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识记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
5.(2020·德庆模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B.导致了西汉出现王国问题
C.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致使中国北方出现战乱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题文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题干材料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
6.(2020·东营模拟)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清朝在新疆建立行省
C.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 D.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A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符合题意;
B项清朝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D项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置,要求理解并识记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的时期的相关史实。
7.(2020·高要模拟)“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导致中国对外关系紧张
D.加剧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重点掌握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题干材料“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2020·广东模拟)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的历史要道,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下列各项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  )
①玻璃 ②佛教 ③玉米 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①玻璃②佛教④葡萄,符合题意;
③玉米则是在明朝有美洲传入的,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运用排除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常用方法。逐一分析题干小项中的内容,找出与题干不符的加以排除即可。如③玉米是在明朝由美洲传入的,与丝绸之路无关。因此,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B就显而易见了。
9.(2020九下·九龙坡月考)张骞通西域,是为了(  )
A.反击匈奴 B.开通丝绸之路
C.是削弱王国威胁 D.获取西域特产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年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知识。难度不大,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即可作答。
10.(2019七上·大庆期末)行程的第一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
A.北京 B.西安(长安)
C.洛阳 D.南京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运往西亚和西域,再转运到欧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识记相关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这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11.(2019七上·大庆期末)在此向西出了玉门关就是西域,西域即今天的什么以西或更远的地方(  )
A.西藏 B.云南 C.蒙古 D.新疆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2.(2020七上·西安期末)如图知识卡片所列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 D.北魏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秦朝,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大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理;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开辟出到达欧洲地区的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故选项符合题意;
C.三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看所给的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就可以发现它们所处的朝代,这题其实简单,只要知道其中的一项,就可以顺利回答。
13.(2020七上·来宾期末)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张骞曾出使西域 ,不符合题意;
B. 班超曾出使大秦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 ,说明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应该是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这些地方的,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回答,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比对,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2019七上·景县月考)汉代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马来半岛西南端 B.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C.中南半岛东南端 D.马六甲海峡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 马来半岛西南端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符合题意;
C. 中南半岛东南端 ,不符合史实;
D.马六甲海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基础知识一定要牢记。
15.(2019七上·景县月考)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D.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天的新疆境内,再到达安息,转运到更远的大秦等欧洲国家和地区,符合题意;
B. 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不符合史实;
C. 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不符合史实;
D. 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太容易记忆,一定要牢记。
16.(2019八上·新泰期中)下图中人物在百度百科中,被冠以“外交家”“探险家”“开拓者”等关键词。《汉书》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以下有关这位历史人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
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往来
C.东汉时出使西域,到达大秦
D.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本题是“选非题”,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张骞的事迹,他在汉武帝时期曾两次出使西域,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张骞的事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张骞的事迹,他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而不是东汉时,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了张骞的事迹,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及意义有所掌握即可。
17.(2019·襄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习总书记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
A.修建都江堰 B.修筑长城
C.开辟丝绸之路 D.开通大运河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纽带,以丝绸贸易为主,C选项符合题意;
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平原,A选项排除;
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南下,B选项排除;
大运河的开通是为沟通南北经济交流,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 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 ”,结合丝绸之路的开辟进行分析即可。
18.(2019·连云港)“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促进了汉族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项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把握张乾通西域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张骞通西域的主要史实。
19.(2019·菏泽)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前1世纪末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19年,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19·南充模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与经营,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都护府设在(  )
A.大月氏 B.玉门关 C.乌孙 D.乌垒城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域都护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和意义。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1.(2020七上·苏州期末)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   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休养生息;西域都护
【点评】本 题考查了休养生息政策、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相关知识,只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答出来。做这一类题时,也要注意平时对常识类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2.(2019九上·苏州期末)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骚扰,修筑了闻名中外的   ;西汉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   出使西域。
【答案】万里长城;张骞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骚扰,修筑了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西汉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开通了丝绸之路。
故答案为:万里长城,张骞。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牢记即可顺利回答。
23.(2016七上·泰州期末)西汉末年,   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   教。
【答案】佛;道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故答案为:佛;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佛教和道教。
24.(2017九上·江苏月考)秦汉两朝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下列表格。
类别 秦朝措施 西汉措施 目的
政治 地方制度 ①    汉武帝颁布②    削弱诸侯王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监察制度 中央设③   监察百官 中央设④   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 地方设⑤   监督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富。 加强皇权
思想 焚书坑儒 ⑥    加强思想控制
边疆 收河套,设县 设⑦   管辖新疆 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
【答案】郡县制;推恩令;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域都护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行郡县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汉朝汉武帝时期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针对王国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用逐级分封的办法,使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在中央,负责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的是司隶校尉,在地方上,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富的是刺史;在思想的大一统措施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即把儒家学说奉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其他各派则受到排斥,另外来大兴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汉代的西北地区指的是西域,即今新疆地区,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属于常考题目,学生要牢记。学生还要分清秦始皇对地方的管理是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25.(2019七上·乌拉特前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二:
材料三: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1)材料一中“凯撒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传入的?为开辟这一通道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人物是谁?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请参照材料二地图将这条重要通道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3)经过这条通道,诞生于古印度的哪一种宗教传入我国?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设立丝路基金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丝绸之路。张骞。
精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忠贞爱国、百折不挠、务实守信。
(2)A:长安;B:大秦(或欧洲)。
(3)佛教。
(4)现实意义:促进各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国同西域各国来往的日益频繁,丝绸之路逐渐开通,材料一中“凯撒的丝袍”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罗马的。张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忠贞爱国、百折不挠、务实守信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由材料二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起点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大秦(欧洲)。故起点A处应填长安;丝绸之路的终点B处应填大秦(欧洲)。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4)我国设立丝路基金,有利于促进各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1)丝绸之路。张骞。
精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忠贞爱国、百折不挠、务实守信。
(2)A:长安;B:大秦(或欧洲)。
(3)佛教。
(4)现实意义:促进各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国同西域各国来往的日益频繁,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丝绸之路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大秦(欧洲)。西汉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6.(2019七上·黄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漢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自《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图中A处地点是   ,B处国家是   。
(2)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二,说说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
【答案】(1)长安;大秦
(2)机构或官职:西域都护。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大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长安和大秦。
(2) 机构或官职: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 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丝绸之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丝绸之路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7.(2019七上·菏泽期末)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他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阅
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答案】(1)“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4)略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据材料“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推恩令”;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据材料“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把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汉武帝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时期,经济上,把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煮盐和冶铁等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3)据材料“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本题为综合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兴盛的因素有,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4)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他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和丝绸之路,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