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西安期末)“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是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的话,旅顺屠城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九一八事变时
2.(2020八下·东丽期末)继《南京条约》以后,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3.(2019八上·乌拉特前旗期末)“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内均享有均等机会”。这些内容的提出者是( )
A.英 B.法 C.俄 D.美
4.(2020八上·深圳期末)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7月,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由此可见,日本( )
A.企图速亡朝鲜 B.蓄意挑起战争
C.意图瓜分中国 D.实行海禁政策
5.(2020八上·禅城期末)“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 )
A.备战迎敌 B.妥协求和 C.退让保船 D.消极避战
6.(2019八上·长春期末)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革领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7.(2019八上·佳木斯期末)史学家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人室”,其中以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这与《马关条约》的哪项条款相关( )
A.增设通商口岸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8.(2019八上·保山月考)下列历史情境与甲午中日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致远舰冲向敌舰 B.旅顺惨案
C.签订《马关条约》 D.美军杀害义和团战士
9.(2019七上·广饶期中)《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其反映了19世纪末的哪一现象?(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义和团运动
10.(2019八上·利辛月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 )
A.长江流域 B.长城以北及新疆
C.山东 D.福建
11.(2019八上·兴化期中)《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其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
①广州 ②沙市 ③重庆 ④苏州 ⑤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2.(2019·河南)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13.(2020·南海模拟)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14.(2020·青岛一模)《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此条款意味着帝国主义列强( )
A.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
B.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D.把清政府完全变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2019八上·亭湖期末)如下图是1895年美国《PUCK》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只全副武装、手拿军刀的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脚下踩着清政府的龙旗。此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地主阶级开始近代化的探索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D.列强对中国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八上·海口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材料二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材料二中的丁汝昌以身殉国是在哪次战役中 这次战役致使北洋舰队出现了怎样的结局
(3)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17.(2018八下·太平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谈谈表格内容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危害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观点。
(4)依据材料一,二,三,为三则材料确定适合研究的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 鸦片战争期间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不符合题意;
D. 九一八事变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注意识记。
2.【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有:(1)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此项符合题意;
B:《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符合题干内容;
C:《天津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符合题干内容;
D:《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是答题的 关键。
3.【答案】D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有关知识。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及时参与瓜分。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战争上的矛盾 。
4.【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 企图速亡朝鲜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日本一再的在朝鲜做准备,之后主动挑起了战争,这说明这是日本蓄谋已久要发动战争,即蓄意挑起战争,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意图瓜分中国 ,不符合题意;
D. 实行海禁政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扣题干信息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比对,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李鸿章备战迎敌的态度,故A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妥协求和、退让保船、消极避战,故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呢,便能做题。
6.【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平壤战役,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海战在黄海爆发,民族英雄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率领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最后以身殉国,符合题意;
C.辽东半岛战役,不符合史实;
D.威海卫战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海大战。解答时,要求学生牢记邓世昌英勇抗击日军的地点,基础知识要牢记。
7.【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扩大资本输出”并结合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8.【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团是1900年兴起与山东的农民运动,他们的目的是“扶清灭洋”,对抗的是八国联军,D说法不正确,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房屋义和团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先后。
9.【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时局图》体现的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C选项符合题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合,B选项排除;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时局图”,结合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
10.【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有关知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掠夺资源,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达到争夺中国的高峰,中华民族陷入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其中英国强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附近岛屿,把长江流域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11.【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条款之一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题干中的
① 是《南京条约》中开埠的通商口岸,选项中凡含①的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答案,因为“广州”是《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之一。
12.【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 , 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说明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腐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李鸿章认为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制度的腐败。
13.【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可知与《马关条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瓜分”狂潮指的是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因此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895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14.【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 A.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虎门条约》),英国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故排除A。
B. 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虎门条约》),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故排除B。
C.体局题干信息可知,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故C正确。
D.《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变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便利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直接掠夺了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词“1895年、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可知,此漫画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此条约内容之一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列强也获得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列强对中国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也考查了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做题时,紧扣题干中的“1895年”、“中日战争”等关键词,结合所学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16.【答案】(1)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邓世昌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北洋舰队在黄海巡航,遭遇日本舰队袭击,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誓死抵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邓世昌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2)依据所学可知,丁汝昌以身殉国是在威海卫战役中,这次战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涌现出的民族英雄、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7.【答案】(1)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修筑铁路。
(2)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等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修筑铁路。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内容反映的状况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三“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的信息可知,材料三表明《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
(4)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都是围绕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设计的,所以适合研究三则材料的主题是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主线,着重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西安期末)“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是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的话,旅顺屠城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九一八事变时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 鸦片战争期间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不符合题意;
D. 九一八事变时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要注意识记。
2.(2020八下·东丽期末)继《南京条约》以后,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有:(1)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等。《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此项符合题意;
B:《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符合题干内容;
C:《天津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符合题干内容;
D:《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符合题干内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是答题的 关键。
3.(2019八上·乌拉特前旗期末)“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内均享有均等机会”。这些内容的提出者是( )
A.英 B.法 C.俄 D.美
【答案】D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有关知识。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及时参与瓜分。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战争上的矛盾 。
4.(2020八上·深圳期末)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7月,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由此可见,日本( )
A.企图速亡朝鲜 B.蓄意挑起战争
C.意图瓜分中国 D.实行海禁政策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 企图速亡朝鲜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日本一再的在朝鲜做准备,之后主动挑起了战争,这说明这是日本蓄谋已久要发动战争,即蓄意挑起战争,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意图瓜分中国 ,不符合题意;
D. 实行海禁政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扣题干信息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比对,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2020八上·禅城期末)“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 )
A.备战迎敌 B.妥协求和 C.退让保船 D.消极避战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李鸿章备战迎敌的态度,故A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妥协求和、退让保船、消极避战,故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呢,便能做题。
6.(2019八上·长春期末)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革领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平壤战役,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海战在黄海爆发,民族英雄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率领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日军,最后以身殉国,符合题意;
C.辽东半岛战役,不符合史实;
D.威海卫战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海大战。解答时,要求学生牢记邓世昌英勇抗击日军的地点,基础知识要牢记。
7.(2019八上·佳木斯期末)史学家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人室”,其中以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这与《马关条约》的哪项条款相关( )
A.增设通商口岸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扩大资本输出”并结合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8.(2019八上·保山月考)下列历史情境与甲午中日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致远舰冲向敌舰 B.旅顺惨案
C.签订《马关条约》 D.美军杀害义和团战士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团是1900年兴起与山东的农民运动,他们的目的是“扶清灭洋”,对抗的是八国联军,D说法不正确,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房屋义和团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先后。
9.(2019七上·广饶期中)《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其反映了19世纪末的哪一现象?(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时局图》体现的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C选项符合题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合,B选项排除;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是“时局图”,结合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
10.(2019八上·利辛月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 )
A.长江流域 B.长城以北及新疆
C.山东 D.福建
【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有关知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掠夺资源,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达到争夺中国的高峰,中华民族陷入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其中英国强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附近岛屿,把长江流域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11.(2019八上·兴化期中)《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其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
①广州 ②沙市 ③重庆 ④苏州 ⑤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条款之一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题干中的
① 是《南京条约》中开埠的通商口岸,选项中凡含①的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答案,因为“广州”是《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之一。
12.(2019·河南)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 , 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说明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腐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李鸿章认为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制度的腐败。
13.(2020·南海模拟)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可知与《马关条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瓜分”狂潮指的是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因此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895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14.(2020·青岛一模)《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此条款意味着帝国主义列强( )
A.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
B.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D.把清政府完全变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 A.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虎门条约》),英国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故排除A。
B. 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虎门条约》),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故排除B。
C.体局题干信息可知,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故C正确。
D.《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变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便利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直接掠夺了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2019八上·亭湖期末)如下图是1895年美国《PUCK》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只全副武装、手拿军刀的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脚下踩着清政府的龙旗。此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地主阶级开始近代化的探索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D.列强对中国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词“1895年、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可知,此漫画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此条约内容之一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列强也获得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列强对中国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有关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也考查了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做题时,紧扣题干中的“1895年”、“中日战争”等关键词,结合所学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八上·海口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材料二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材料二中的丁汝昌以身殉国是在哪次战役中 这次战役致使北洋舰队出现了怎样的结局
(3)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答案】(1)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邓世昌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北洋舰队在黄海巡航,遭遇日本舰队袭击,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誓死抵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邓世昌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2)依据所学可知,丁汝昌以身殉国是在威海卫战役中,这次战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止时间、涌现出的民族英雄、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7.(2018八下·太平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谈谈表格内容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危害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观点。
(4)依据材料一,二,三,为三则材料确定适合研究的主题。
【答案】(1)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修筑铁路。
(2)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等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修筑铁路。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内容反映的状况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三“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的信息可知,材料三表明《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
(4)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都是围绕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设计的,所以适合研究三则材料的主题是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主线,着重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