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7 11:01:13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
1.(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看拼音,写词语。
yún tián sāng shù pò xiǎo
           
【答案】耘田;桑树;破晓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耘、桑、破”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耘田、桑树、破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农忙时节,人们昼   (zhòu zòu)夜忙碌,稚   (zì zhì)子也傍着树荫学习种瓜。
(2)夕阳西下,气温骤降,一只飞鸟掠过,湖面泛起了层层寒漪   (yī qí)。
【答案】(1)zhòu;zhì
(2)yī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1)zhòu、zhì (2)yī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3.(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给加下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A.准备。 B.从事。 C.奉献。
(2)草满池塘水满陂。(  )
A.山坡。 B.池塘。 C.池岸。
(3)稚子金盆脱晓冰。(  )
A.幼稚的孩子。 B.幼小的孩子。 C.顽皮的孩子。
【答案】(1)B
(2)C
(3)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1)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2)草满池塘水满陂: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
(3)稚子金盆脱晓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故答案为:(1)B(2)C(3)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4.(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根据语境,找出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她的父亲在一家外贸公司供   (gōng gòng)职,负责为国外的用户提供   (gōng gòng)商品信息。这家公司的商品经常供   (gōng gòng)不应求。
【答案】gòng;gōng;gōng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故答案为:gòng、gōng、gōng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5.(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读句子,完成练习。
(1)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露似真珠月似弓
C.梅雪争春未肯降 D.横看成岭侧成峰
(2)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答案】(1)C
(2)D
【知识点】修辞手法;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山衔落日浸寒漪”是拟人。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对比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A、B、C都是描写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画面。D是写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故答案为:(1)C(2)D
【点评】(1)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6.(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这首诗描写了乡村中的农人   、   ,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   的情景,展现了农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2)对诗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天真 B.勤劳 C.顽皮 D.可爱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多选)
A.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4)下面的诗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一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答案】(1)耘田;绩麻;种瓜
(2)C
(3)A;B;C
(4)夏日,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桑树下,小孩子正拿着小铲子在挖土。虽然孩子还不会耕种,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4)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耘田、绩麻、种瓜
(2)C
(3)A B C
(4)夏日,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桑树下,小孩子正拿着小铲子在挖土。虽然孩子还不会耕种,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点评】(1)、(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 译文 】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7.(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一)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的形象。
(2)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
(3)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   、   的生活。
(5)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6)“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牧童横躺在牛背上,展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一种认为是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无腔地吹着短笛。你同意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7)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例。
①   
②   
【答案】(1)牧童
(2)C
(3)C
(4)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挂在山间,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6)提示:可结合诗中情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写,合理即可。
(7)①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4)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进行。(参见译文)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正确。C错误;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5)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6)"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7)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故答案为:(1)牧童
(2)C
(3)C
(4)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挂在山间,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6)略
(7)①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答案不唯一)
【点评】(1)、(4)此题主要平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6)结合诗中情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写,合理即可。
(7)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参考译文】
(一)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二)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小练笔。
请你从本课学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短文。
【答案】清晨,幼小的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块取出来,用五彩的丝线穿起来提在手中敲打,冰块发出玉磬穿林般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响声时,冰块忽然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碎裂的声音。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改写古诗文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清晨,幼小的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块取出来,用五彩的丝线穿起来提在手中敲打,冰块发出玉磬穿林般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响声时,冰块忽然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碎裂的声音。
【点评】改写古诗文要严禁翻译,只要不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即可。
1 / 1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
1.(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看拼音,写词语。
yún tián sāng shù pò xiǎo
           
2.(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农忙时节,人们昼   (zhòu zòu)夜忙碌,稚   (zì zhì)子也傍着树荫学习种瓜。
(2)夕阳西下,气温骤降,一只飞鸟掠过,湖面泛起了层层寒漪   (yī qí)。
3.(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给加下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A.准备。 B.从事。 C.奉献。
(2)草满池塘水满陂。(  )
A.山坡。 B.池塘。 C.池岸。
(3)稚子金盆脱晓冰。(  )
A.幼稚的孩子。 B.幼小的孩子。 C.顽皮的孩子。
4.(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根据语境,找出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她的父亲在一家外贸公司供   (gōng gòng)职,负责为国外的用户提供   (gōng gòng)商品信息。这家公司的商品经常供   (gōng gòng)不应求。
5.(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读句子,完成练习。
(1)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露似真珠月似弓
C.梅雪争春未肯降 D.横看成岭侧成峰
(2)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这首诗描写了乡村中的农人   、   ,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   的情景,展现了农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2)对诗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天真 B.勤劳 C.顽皮 D.可爱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多选)
A.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4)下面的诗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一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对比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一)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二)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的形象。
(2)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接受教育的感慨和惋惜。
(3)与“笛弄晚风三四声”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表现了牧童   、   的生活。
(5)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村晚》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6)“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牧童横躺在牛背上,展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一种认为是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无腔地吹着短笛。你同意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7)描写儿童的古诗名句有很多,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两例。
①   
②   
8.(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课时测评卷)小练笔。
请你从本课学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诗歌改写成短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耘田;桑树;破晓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耘、桑、破”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耘田、桑树、破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1)zhòu;zhì
(2)yī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1)zhòu、zhì (2)yī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3.【答案】(1)B
(2)C
(3)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1)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2)草满池塘水满陂: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
(3)稚子金盆脱晓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故答案为:(1)B(2)C(3)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4.【答案】gòng;gōng;gōng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故答案为:gòng、gōng、gōng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5.【答案】(1)C
(2)D
【知识点】修辞手法;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山衔落日浸寒漪”是拟人。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对比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A、B、C都是描写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画面。D是写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故答案为:(1)C(2)D
【点评】(1)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6.【答案】(1)耘田;绩麻;种瓜
(2)C
(3)A;B;C
(4)夏日,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桑树下,小孩子正拿着小铲子在挖土。虽然孩子还不会耕种,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4)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耘田、绩麻、种瓜
(2)C
(3)A B C
(4)夏日,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桑树下,小孩子正拿着小铲子在挖土。虽然孩子还不会耕种,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点评】(1)、(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 译文 】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7.【答案】(1)牧童
(2)C
(3)C
(4)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挂在山间,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6)提示:可结合诗中情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写,合理即可。
(7)①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4)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进行。(参见译文)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正确。C错误;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5)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6)"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7)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故答案为:(1)牧童
(2)C
(3)C
(4)自由自在、无牵无挂
(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挂在山间,影子倒映在水中,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6)略
(7)①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答案不唯一)
【点评】(1)、(4)此题主要平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6)结合诗中情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写,合理即可。
(7)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参考译文】
(一)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二)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答案】清晨,幼小的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块取出来,用五彩的丝线穿起来提在手中敲打,冰块发出玉磬穿林般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响声时,冰块忽然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碎裂的声音。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改写古诗文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清晨,幼小的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块取出来,用五彩的丝线穿起来提在手中敲打,冰块发出玉磬穿林般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响声时,冰块忽然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碎裂的声音。
【点评】改写古诗文要严禁翻译,只要不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