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5 11:03:1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蝴蝶(dié) 浊(zuō)酒 锦瑟(sè) 潦(liáo)倒不堪
B.蟾(chán)宫 南柯(kē) 耽(dān)搁 福祉(zhǐ )
C.骤(zhòu)雨 凝噎(yē) 戏谑(xuè) 桎梏(zhì gù)
D.寻觅(mì) 巷陌(mò) 跋扈(hù) 纤细(xiā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蹒跚 连绵不断 精明强干 一应具全
B.憔悴 裂帛 悯然 缥缈
C.萧森 契而不舍 锦瑟 惘然
D.泄露 寒喧 头晕目眩 娇弱纤巧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说法。
B.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感情真挚,犹如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C.《劝学》中指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善于学习良师益友的嘉言懿行。
D.杜甫是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唐代诗歌现实派的始作俑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B.李商隐的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许多像《锦瑟》一般哀婉艳丽的诗篇。
C.智联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D.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经》多为四言,《石壕吏》是五言,《蜀道难》和《琵琶行》是杂言。
B.我国古代诗歌按产生的时代排列依次是诗经——楚辞——乐府——词——曲。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第一篇是《劝学》。
7.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8.对这《马嵬》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9.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B.只是当时已惘然
C.望帝春心托杜鹃 D.不及卢家有莫愁
10.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11.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一文,从历史故事来看,先有   之惊,而后才有   之悲,最后才有   ,但诗歌的内容却不是这样:通篇用   的手法,开篇   ,写海外方士觅得贵妃踪迹,再写玄宗感叹阴阳两隔;颔联颈联用对比突出   ;尾联用做多年的黄帝不能像平头百姓一样保护爱人对比,加深了作者感叹的程度。
二、阅读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马 嵬(其一)
李商隐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注:冀马,出自《左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燕犀,出自郑玄的《〈周礼〉注》:“燕近强胡,习于甲胄。”此处“冀马燕犀”是用典,暗指安禄山起兵。
本诗中“自埋红粉自成灰”一句,有人称两个“自”字凄然。结合有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1)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②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锦瑟
【解析】【分析】浊(zhuó)酒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锦瑟
【解析】【分析】A一应俱全;C.锲而不舍;D.寒暄。
3.【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锦瑟
【解析】【分析】D.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A.众说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B.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C. 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点评】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4.【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A项成分残缺,“记取”缺少宾语,应在“战乱之苦”后添加“的历史悲剧”。B项主语和谓语不搭配,删去第一个“的”。C项句式杂糅,“超过”与“以上”,删去其一。
5.【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A项,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6.【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锦瑟
【解析】【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A 项,“《蜀道难》和《琵琶行》是杂言”表述不正确,《琵琶行》是七言古诗。所以选A。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7.【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B项,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8.【答案】C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9.【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D项,不及:不如。A项,古义:青春年华,此指一生;今义:青少年时代。B项,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失意的样子或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C项,古义:指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爱慕异性的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实词的用法。
10.【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锦瑟
【解析】【分析】C项“迷”是迷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1.【答案】“马嵬之变”;“玄宗失妃”;“义山之叹”;夹叙;夹议;逃难的狼狈和无奈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先本首诗歌和历史故事在情节上有一定的出入,历史上是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而本首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贵妃死后海外方士觅得贵妃踪迹,再写李隆基之感叹。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12.【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任其在马嵬驿成冢成灰。两个“自”字,准确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无奈和杨贵妃的悲惨命运,也暗指这一悲剧是玄宗自己一手造成的。“凄然”二字是对两个“自”字的最好概括。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应该将一、二句结合起来理解这两个“自”字的含义。首句的意思是安禄山以惊天动地的气势起兵反唐,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卫兵哗变,玄宗无奈下令赐死贵妃。“红粉”是女子的代称,这里指贵妃。“自”字在这句诗中两次出现,有无奈之意、凄凉之感。
13.【答案】(1)C
(2)D
(3)C
(4)①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②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锦瑟;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1)考查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为: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2)二者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3)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4)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①得分点:“将家子”“遇”“秉政”“用”。②得分点:“诡激”“薄”“进”“坎壈”。
故答案为:(1)C(2)D(3)C(4)①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②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点评】第(1)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之”代词,指代令狐楚,作“干”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深”为程度副词,修饰“礼”,两个字之间不可断,排除B。句子翻译为: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附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阂、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阂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绚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绚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人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椽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邹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邹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沫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蝴蝶(dié) 浊(zuō)酒 锦瑟(sè) 潦(liáo)倒不堪
B.蟾(chán)宫 南柯(kē) 耽(dān)搁 福祉(zhǐ )
C.骤(zhòu)雨 凝噎(yē) 戏谑(xuè) 桎梏(zhì gù)
D.寻觅(mì) 巷陌(mò) 跋扈(hù) 纤细(xiān)
【答案】A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锦瑟
【解析】【分析】浊(zhuó)酒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蹒跚 连绵不断 精明强干 一应具全
B.憔悴 裂帛 悯然 缥缈
C.萧森 契而不舍 锦瑟 惘然
D.泄露 寒喧 头晕目眩 娇弱纤巧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锦瑟
【解析】【分析】A一应俱全;C.锲而不舍;D.寒暄。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说法。
B.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感情真挚,犹如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C.《劝学》中指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善于学习良师益友的嘉言懿行。
D.杜甫是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唐代诗歌现实派的始作俑者。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锦瑟
【解析】【分析】D.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A.众说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B.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C. 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点评】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B.李商隐的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许多像《锦瑟》一般哀婉艳丽的诗篇。
C.智联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D.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A项成分残缺,“记取”缺少宾语,应在“战乱之苦”后添加“的历史悲剧”。B项主语和谓语不搭配,删去第一个“的”。C项句式杂糅,“超过”与“以上”,删去其一。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A项,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经》多为四言,《石壕吏》是五言,《蜀道难》和《琵琶行》是杂言。
B.我国古代诗歌按产生的时代排列依次是诗经——楚辞——乐府——词——曲。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第一篇是《劝学》。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锦瑟
【解析】【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A 项,“《蜀道难》和《琵琶行》是杂言”表述不正确,《琵琶行》是七言古诗。所以选A。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7.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B项,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8.对这《马嵬》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9.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B.只是当时已惘然
C.望帝春心托杜鹃 D.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D项,不及:不如。A项,古义:青春年华,此指一生;今义:青少年时代。B项,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失意的样子或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C项,古义:指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爱慕异性的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实词的用法。
10.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锦瑟
【解析】【分析】C项“迷”是迷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段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境仔细辨别。
11.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一文,从历史故事来看,先有   之惊,而后才有   之悲,最后才有   ,但诗歌的内容却不是这样:通篇用   的手法,开篇   ,写海外方士觅得贵妃踪迹,再写玄宗感叹阴阳两隔;颔联颈联用对比突出   ;尾联用做多年的黄帝不能像平头百姓一样保护爱人对比,加深了作者感叹的程度。
【答案】“马嵬之变”;“玄宗失妃”;“义山之叹”;夹叙;夹议;逃难的狼狈和无奈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先本首诗歌和历史故事在情节上有一定的出入,历史上是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而本首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贵妃死后海外方士觅得贵妃踪迹,再写李隆基之感叹。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的把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于对文章主旨的提炼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认真阅读课前提示,通读课文,把握作者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二、阅读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马 嵬(其一)
李商隐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注:冀马,出自《左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燕犀,出自郑玄的《〈周礼〉注》:“燕近强胡,习于甲胄。”此处“冀马燕犀”是用典,暗指安禄山起兵。
本诗中“自埋红粉自成灰”一句,有人称两个“自”字凄然。结合有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任其在马嵬驿成冢成灰。两个“自”字,准确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无奈和杨贵妃的悲惨命运,也暗指这一悲剧是玄宗自己一手造成的。“凄然”二字是对两个“自”字的最好概括。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应该将一、二句结合起来理解这两个“自”字的含义。首句的意思是安禄山以惊天动地的气势起兵反唐,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卫兵哗变,玄宗无奈下令赐死贵妃。“红粉”是女子的代称,这里指贵妃。“自”字在这句诗中两次出现,有无奈之意、凄凉之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1)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②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答案】(1)C
(2)D
(3)C
(4)①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②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锦瑟;马嵬(其二)
【解析】【分析】(1)考查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为: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2)二者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3)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4)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①得分点:“将家子”“遇”“秉政”“用”。②得分点:“诡激”“薄”“进”“坎壈”。
故答案为:(1)C(2)D(3)C(4)①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②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点评】第(1)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之”代词,指代令狐楚,作“干”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深”为程度副词,修饰“礼”,两个字之间不可断,排除B。句子翻译为: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附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阂、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阂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绚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绚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人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椽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邹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邹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沫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