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诗经二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ǐ)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体无咎言 踟蹰 嗜草 夙兴夜寐
B.糜室劳矣 矛戟 泣涕 乘彼垝垣
C.自我徂尔 狁 采薇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 涉骐 渐车帏裳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4.下列有关《诗经》的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5.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6.下面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7.对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也不相同。
8.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9.对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将来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翼翼: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10.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B.①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②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C.①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①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二、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可说也 说:解脱
B.无与士耽 耽:沉溺
C.自我徂尔 徂:往
D.渐车帷裳 渐:渐渐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桑之未落 太子迟之 B.士贰其行 吾其还也
C.以尔车来 具告以事 D.言既遂矣 静言思之
(3)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悔恨和警醒。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了对比。
D.“女也不爽”意思是女主人公并无差错,她对感情忠贞,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B.本诗大体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C.运用对比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歌通过女主人公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以及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诗三次写到淇水,有实有虚,贯穿全诗,淇水是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见证,诗歌通过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可谓构思精巧,匠心独运。
三、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四、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狁之故。不遑启居, 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遑启居 不遑:不害怕
B.忧心孔疚 孔:很
C.彼路斯何 斯:语气词,无实义
D.靡使归聘 聘:问
(2)下面关于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本诗意蕴丰富,情感深沉,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五、语言表达
14.假设《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是一女子,请展开合理的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5.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所得到的启示。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些人总抱怨朋友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陌生人给一点点关怀,我们都会感激不已;而亲人无论怎样的宠爱,我们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作为被关爱的对象应该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采薇;氓
【解析】【分析】A项,“垣”应读yuán;
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
C项,正确;
D项,“咥”应读x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多识记,对于易读错的字要进行积累,归纳。平时多用工具书。本题要正确识记“垣”“咎”“徂”“咥”的字音。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采薇;氓
【解析】【分析】A项,“嗜”应为“蓍”;
B项,“糜”应为“靡”;
C项,正确;
D项,“骐”应为“淇”。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在这里,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嗜”和“蓍”、“糜”和“靡”、“骐”和“淇”均为形近字。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氓
【解析】【分析】 A项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B项不绝如缕:比喻声音细微或形势危急,这与句中写熙熙攘攘的游玩、购物的人不一致。D项二三其德:指三心二意。
4.【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采薇
【解析】【分析】《采薇》选自《小雅》,在《雅》中,除《小雅》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答案】B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采薇
【解析】【分析】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6.【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采薇;氓
【解析】【分析】A项,“莫”通“暮”/无;
B项,“泮”通“畔”/无;
C项,无/“匪”通“非”;
D项,“于”通“吁”/“说”通“脱”。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通假字的规律,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是很有帮助的。首先应紧扣上下文,推敲意义。其次,根据同音确定本字。但有些通假字与本字不完全同音,只是音近或同声母、同韵母。本题注意积累“莫”“泮”“匪”“于”“说”的通假情况。
7.【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氓
【解析】【分析】①②言:助词,无实义;③④思:考虑。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选A答案。
8.【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采薇
【解析】【分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9.【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采薇
【解析】【分析】B项,将:愿,请。
10.【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薇
【解析】【分析】①动词,出行;②名词,行为。
11.【答案】(1)D
(2)D
(3)A
(4)D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采薇;氓
【解析】【分析】(1)渐:浸湿。
(2)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荆轲。
B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婉商,还是。
C项,介词,用/介词,把。
D项,均为助词,无实义。
(3)“运用了赋的手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比”的手法。
(4)“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分析不当。
故答案为:(1)D;(2)D;(3)A;(4)D
【点评】第(4)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D项,“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话隐含的信息是说,女主人公被休回了娘家。暗示人物哀伤的感情。淇水水流的变化和人物悲剧命运没有必然的联系,诗中使用这一意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12.【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3)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①体现了《诗经》的价值;②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③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知识点】采薇;氓;散文
【解析】【分析】(1)本题是修辞手法的考查,第一段最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结合比喻的作用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想解答本题还要回到原文的语言环境中去,通过阅读文章倒数第二、三段可知,《诗经》的美好是一方面,再者是美中的坦然,直指人心。
(3)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既承接着上段,也开启了下段。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要解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乌托邦”更多地指的是精神上的纯洁和无瑕。“风俗画”指的是来自民间的、各地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不同地域体现的民俗和文化。
故答案为: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3)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①体现了《诗经》的价值;②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③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点评】第(4)题问的是: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本题解答可抓住“乌托邦”和“风俗画”两词。
13.【答案】(1)A
(2)D
(3)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表现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返归时“雨雪霏霏”。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绿一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采薇;氓
【解析】【分析】(1)不遑:无暇。
(2)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赏析诗句一般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入手,在表现手法方面,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抒情方式为“以乐景写哀情”,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
(1)A
(2)D
(3)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表现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返归时“雨雪霏霏”。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绿一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点评】第(3)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用了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手法,这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同时运用叠词“依依”,韵律感比较强,写出了杨柳的柔嫩之姿,让人想起美好的春天。
14.【答案】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还有那数不清的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知识点】语言得体;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解析】【分析】艺术形式上不规范的小说、诗歌甚至戏剧创作,都会称之为“散文化”。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可以写成: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 自的心上人。还有那数不清的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 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15.【答案】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解析】【分析】抓住“陌生人给一点点关怀,我们都会感激不已;而亲人无论怎样的宠爱,我们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这个关键句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诗经二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ǐ)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采薇;氓
【解析】【分析】A项,“垣”应读yuán;
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
C项,正确;
D项,“咥”应读x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多识记,对于易读错的字要进行积累,归纳。平时多用工具书。本题要正确识记“垣”“咎”“徂”“咥”的字音。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体无咎言 踟蹰 嗜草 夙兴夜寐
B.糜室劳矣 矛戟 泣涕 乘彼垝垣
C.自我徂尔 狁 采薇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 涉骐 渐车帏裳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采薇;氓
【解析】【分析】A项,“嗜”应为“蓍”;
B项,“糜”应为“靡”;
C项,正确;
D项,“骐”应为“淇”。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在这里,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嗜”和“蓍”、“糜”和“靡”、“骐”和“淇”均为形近字。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氓
【解析】【分析】 A项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B项不绝如缕:比喻声音细微或形势危急,这与句中写熙熙攘攘的游玩、购物的人不一致。D项二三其德:指三心二意。
4.下列有关《诗经》的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采薇
【解析】【分析】《采薇》选自《小雅》,在《雅》中,除《小雅》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答案】B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采薇
【解析】【分析】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6.下面各句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采薇;氓
【解析】【分析】A项,“莫”通“暮”/无;
B项,“泮”通“畔”/无;
C项,无/“匪”通“非”;
D项,“于”通“吁”/“说”通“脱”。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通假字的规律,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是很有帮助的。首先应紧扣上下文,推敲意义。其次,根据同音确定本字。但有些通假字与本字不完全同音,只是音近或同声母、同韵母。本题注意积累“莫”“泮”“匪”“于”“说”的通假情况。
7.对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也不相同。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氓
【解析】【分析】①②言:助词,无实义;③④思:考虑。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选A答案。
8.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采薇
【解析】【分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9.对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将来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翼翼: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采薇
【解析】【分析】B项,将:愿,请。
10.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B.①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②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C.①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①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薇
【解析】【分析】①动词,出行;②名词,行为。
二、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可说也 说:解脱
B.无与士耽 耽:沉溺
C.自我徂尔 徂:往
D.渐车帷裳 渐:渐渐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桑之未落 太子迟之 B.士贰其行 吾其还也
C.以尔车来 具告以事 D.言既遂矣 静言思之
(3)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悔恨和警醒。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了对比。
D.“女也不爽”意思是女主人公并无差错,她对感情忠贞,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B.本诗大体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C.运用对比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歌通过女主人公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以及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诗三次写到淇水,有实有虚,贯穿全诗,淇水是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见证,诗歌通过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可谓构思精巧,匠心独运。
【答案】(1)D
(2)D
(3)A
(4)D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采薇;氓
【解析】【分析】(1)渐:浸湿。
(2)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荆轲。
B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婉商,还是。
C项,介词,用/介词,把。
D项,均为助词,无实义。
(3)“运用了赋的手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比”的手法。
(4)“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分析不当。
故答案为:(1)D;(2)D;(3)A;(4)D
【点评】第(4)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D项,“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话隐含的信息是说,女主人公被休回了娘家。暗示人物哀伤的感情。淇水水流的变化和人物悲剧命运没有必然的联系,诗中使用这一意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3)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①体现了《诗经》的价值;②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③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知识点】采薇;氓;散文
【解析】【分析】(1)本题是修辞手法的考查,第一段最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结合比喻的作用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想解答本题还要回到原文的语言环境中去,通过阅读文章倒数第二、三段可知,《诗经》的美好是一方面,再者是美中的坦然,直指人心。
(3)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既承接着上段,也开启了下段。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要解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乌托邦”更多地指的是精神上的纯洁和无瑕。“风俗画”指的是来自民间的、各地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不同地域体现的民俗和文化。
故答案为: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3)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①体现了《诗经》的价值;②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③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点评】第(4)题问的是: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本题解答可抓住“乌托邦”和“风俗画”两词。
四、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狁之故。不遑启居, 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遑启居 不遑:不害怕
B.忧心孔疚 孔:很
C.彼路斯何 斯:语气词,无实义
D.靡使归聘 聘:问
(2)下面关于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本诗意蕴丰富,情感深沉,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1)A
(2)D
(3)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表现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返归时“雨雪霏霏”。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绿一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采薇;氓
【解析】【分析】(1)不遑:无暇。
(2)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赏析诗句一般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入手,在表现手法方面,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抒情方式为“以乐景写哀情”,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
(1)A
(2)D
(3)这几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表现了出征时的“杨柳依依”,返归时“雨雪霏霏”。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绿一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点评】第(3)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用了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手法,这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同时运用叠词“依依”,韵律感比较强,写出了杨柳的柔嫩之姿,让人想起美好的春天。
五、语言表达
14.假设《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是一女子,请展开合理的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答案】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还有那数不清的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知识点】语言得体;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解析】【分析】艺术形式上不规范的小说、诗歌甚至戏剧创作,都会称之为“散文化”。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可以写成: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 自的心上人。还有那数不清的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 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15.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所得到的启示。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些人总抱怨朋友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陌生人给一点点关怀,我们都会感激不已;而亲人无论怎样的宠爱,我们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作为被关爱的对象应该 。
【答案】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解析】【分析】抓住“陌生人给一点点关怀,我们都会感激不已;而亲人无论怎样的宠爱,我们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这个关键句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