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2.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肥大的 稳健 左右 光芒
B.瘦窄的 稳健 前后 神采
C.瘦窄的 沉着 前后 光芒
D.肥大的 沉着 左右 神采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拔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然无恙,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D.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6.下列关于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记述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控诉段政府虐杀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评述惨案给人的教训,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B.《小狗包弟》通过讲述小狗的悲惨遭遇及其留给作者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痛苦的反思历程,表现了敢说真话的勇气。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热情赞美了梁先生潜心学术,热心扶掖后学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
D.《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著有《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B.《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种体例。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
D.中学课本上有不少令人难忘的教师形象,有温柔、热情、公正、热爱学生的蔡云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刚毅、深沉的爱国者韩麦尔先生(歌德《最后一课》),有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梁启超先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8.仿照示例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例:希望产生勇气,勇气使希望之门变得宽阔。
A.知识源于生活,知识让生活之光变得明亮。
B.人生拥有快乐,快乐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C.友谊产生力量,力量使友谊之路变得平坦。
D.勤奋造就成功,勤奋使成功之路更加辉煌。
二、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有什么好处?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的一次演讲》)
(1)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请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
(2)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
(3)请简要概括以上节选这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三、语言表达
11.试赏析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一段话。
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熟悉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才能准确填写相关的词汇,本题中是对梁启超动作的描写,考生要注意文中动作的先后顺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能力。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原句,熟悉课文内容可以很快选择答案。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此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理解句子的具体语境,然后再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判断。C.安然无恙:原指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与句意“毫无反应”不相符,此处应用“安之若素”。所以选C。
4.【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注意上下文谈的主要话题是“讲话”,所涉及的应该是“学术文章”。
5.【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竞”应为“竟”
6.【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C“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有误,是梁启超的风采。
7.【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歌德应为都德。
8.【答案】C
【知识点】仿写句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内容设计合理即可。C最合理。
9.【答案】(1)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3)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4)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联系上下文得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的《箜篌引》的作用的理解。《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3)本题看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联系上下文得出。因为: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4)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段写作方法的把握,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故答案为:
(1)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3)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4)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点评】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以及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10.【答案】(1)“表演”一词并非说梁先生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而是对他的外在表现而言的,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有感染力。
(2)用意主要是:《桃花扇》与杜甫这首诗内容分别表现大悲大喜之情,梁先生讲到此处之痛哭与大笑极好地表现了两篇作品的各自感情,有力突出了梁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
(3)梁先生的演讲精彩而富有感染力。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1)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联系上下文对表演一词的理解”,然后浏览文本,之后到文中找到该词所在的位置。从原文的例子可以看出,“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悲从中,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他的外在表现像“表演”,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有感染力。(2)这类题首先关注的是描写的作用,即文中“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的作用,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及《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用。《桃花扇》与杜甫这首诗内容上分别表现大悲大喜,梁先生讲到此处的痛哭与大笑表现了两篇作品的各自感情,突出了梁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3)考核“归纳、概括”,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主旨),如尾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审准要求,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信息);借助分层,圈画中心句、概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运用求同思维归纳(摘取关键词,流畅表达)。一为精彩,二是富有感染力。
11.【答案】①动作描写,“敲秃头”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
②侧面描写,我们“屏息以待”“欢喜”,从侧面写出先生授课的魅力。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入手,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正面描写主要表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如本选段涉及到的主要有动作描写“敲秃头”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侧面描写体现在他人的评价或反映上,如我们“屏息以待”“欢喜”,从侧面写出先生授课的魅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熟悉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才能准确填写相关的词汇,本题中是对梁启超动作的描写,考生要注意文中动作的先后顺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能力。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肥大的 稳健 左右 光芒
B.瘦窄的 稳健 前后 神采
C.瘦窄的 沉着 前后 光芒
D.肥大的 沉着 左右 神采
【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原句,熟悉课文内容可以很快选择答案。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拔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然无恙,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D.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此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理解句子的具体语境,然后再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判断。C.安然无恙:原指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与句意“毫无反应”不相符,此处应用“安之若素”。所以选C。
4.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注意上下文谈的主要话题是“讲话”,所涉及的应该是“学术文章”。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竞”应为“竟”
6.下列关于相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记述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控诉段政府虐杀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评述惨案给人的教训,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B.《小狗包弟》通过讲述小狗的悲惨遭遇及其留给作者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痛苦的反思历程,表现了敢说真话的勇气。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热情赞美了梁先生潜心学术,热心扶掖后学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梁先生的崇敬之情。
D.《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著有《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C“形象地描绘了梁实秋先生的风采”有误,是梁启超的风采。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B.《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种体例。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
D.中学课本上有不少令人难忘的教师形象,有温柔、热情、公正、热爱学生的蔡云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刚毅、深沉的爱国者韩麦尔先生(歌德《最后一课》),有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梁启超先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歌德应为都德。
8.仿照示例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例:希望产生勇气,勇气使希望之门变得宽阔。
A.知识源于生活,知识让生活之光变得明亮。
B.人生拥有快乐,快乐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C.友谊产生力量,力量使友谊之路变得平坦。
D.勤奋造就成功,勤奋使成功之路更加辉煌。
【答案】C
【知识点】仿写句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内容设计合理即可。C最合理。
二、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有什么好处?
【答案】(1)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3)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4)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联系上下文得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的《箜篌引》的作用的理解。《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3)本题看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联系上下文得出。因为: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4)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段写作方法的把握,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故答案为:
(1)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3)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4)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点评】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以及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的一次演讲》)
(1)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请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
(2)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
(3)请简要概括以上节选这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表演”一词并非说梁先生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而是对他的外在表现而言的,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有感染力。
(2)用意主要是:《桃花扇》与杜甫这首诗内容分别表现大悲大喜之情,梁先生讲到此处之痛哭与大笑极好地表现了两篇作品的各自感情,有力突出了梁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
(3)梁先生的演讲精彩而富有感染力。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1)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联系上下文对表演一词的理解”,然后浏览文本,之后到文中找到该词所在的位置。从原文的例子可以看出,“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悲从中,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他的外在表现像“表演”,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有感染力。(2)这类题首先关注的是描写的作用,即文中“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的作用,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及《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用。《桃花扇》与杜甫这首诗内容上分别表现大悲大喜,梁先生讲到此处的痛哭与大笑表现了两篇作品的各自感情,突出了梁先生演讲的投入与精彩。(3)考核“归纳、概括”,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主旨),如尾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审准要求,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信息);借助分层,圈画中心句、概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运用求同思维归纳(摘取关键词,流畅表达)。一为精彩,二是富有感染力。
三、语言表达
11.试赏析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一段话。
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答案】①动作描写,“敲秃头”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
②侧面描写,我们“屏息以待”“欢喜”,从侧面写出先生授课的魅力。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入手,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正面描写主要表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如本选段涉及到的主要有动作描写“敲秃头”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侧面描写体现在他人的评价或反映上,如我们“屏息以待”“欢喜”,从侧面写出先生授课的魅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