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0: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云南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不仅限于元谋人,考古还发现了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材料主要反映了云南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具有(  )
A. 广泛性 B. 先进性 C. 统一性 D. 落后性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向善”“德大称师”等。材料反映的是(  )
A. 道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3.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巩固政权大力推行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等措施。该材料反映出(  )
A. 民族歧视色彩依然浓厚 B. 北方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 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 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4.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两个均为“短命”王朝,其灭亡原因具有相似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藩镇割据,刑法严酷
C.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 励精图治,吏治清明
5. 如表是唐宋两朝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它反映出宋朝(  )
朝代 历时/年 录取总数/人 年平均录取数/人
唐朝 290 约6000 约20
宋朝 320 约40000 约125
A. 互市繁荣,民族交融 B.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C. 分化事权,机构众多 D.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6.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表明(  )
A.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B. 中央官职得到优化 C.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7.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对边疆的治理。下列不属于清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  )
A. 设置理藩院 B. 设立伊犁将军 C. 实行行省制 D. 派遣驻藏大臣
8.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贵”
9.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对英军在中国的残暴行为给予强烈的抨击。他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义和团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10. 民国二年(1913年),某地农村一户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据此可知(  )
A. 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了成功 B. 封建帝制思想依然存在
C. 民众接受了文明开化的习俗 D. 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11. 与如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抵制日货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维新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12. “在行军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日平均行军50公里以上,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该材料反映的是(  )
A. 武汉会战 B. 红军长征 C. 渡江战役 D. 百团大战
13. 1937年8月,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长沙。1938年,三校迁往昆明,在昆明联合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该事件发生于(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14.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下列哪项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原因(  )
A. 美国停止对朝鲜的侵略 B. 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
C. 新中国安全受到了威胁 D. 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5.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继续发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B. 彻底放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已彻底打破了欧美国家的经济封锁 D. 完全实现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16. 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主观认识。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B.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C.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17. 2017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这说明(  )
①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②联合国是当今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
③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结盟,发挥主导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8. 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
A. 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 B. 文字和国家机器的出现
C. 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 D. 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19. 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 农民阶级 B. 封建贵族阶层 C. 市民阶层 D. 工业无产阶级
20. 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据图判断阴影部分是(  )
A. 罗马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21. 12世纪末,在日本有一阶层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后来逐渐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这一阶层是(  )
A. 天皇 B. 将军 C. 武士 D. 领主
22. 新航路开辟后,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的人口从原来约2500万减少到约150万,印加文明的人口从原来约900万减少到约60万。导致美洲土著人口锐减的直接原因是(  )
A. 罪恶的黑奴贸易 B.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 早期殖民征服活动 D. 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23. 1517年10月,教皇以建造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国推销赎罪券。教皇的这一欺骗行为激起了德国各阶层的愤怒,由此引发了(  )
A. 宗教改革 B. 启蒙运动 C. 文艺复兴 D. 科学革命
24. 20世纪初,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它们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其共同点是(  )
A. 结果均获得成功 B. 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C. 没有政党的领导 D. 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5. 有学者认为,这本发表于150多年前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这本著作是(  )
A. 《共产党宣言》 B. 《独立宣言》
C.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资本论》
26. 某同学在学习关于“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内容时,准备了以下三份史料。下列对其史料价值的评估与说明,正确的是(  )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文学作品《艰难时世》
②主题为《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的绘画作品
③伦敦1830~1850年的市政府档案文件
A. ①是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 B. ②是绘画作品,不具备史料价值
C. ③是文献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D. 以上史料均不能当做佐证材料
27. 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主要是苏俄(  )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28. 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了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它的修建(  )
A. 成为“冷战”符号和象征 B. 反映美苏两极对抗结束
C.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 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发展
29. 如图揭示了中国在2015年12月倡议设立的某国际性机构投资方向的特点。这一机构是(  )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30.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高效,成为战“疫”的强有力武器。该材料反映了(  )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政治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和教师用书整理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简表。
国家名称 英国 美国 法国
背景 16世纪末17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限制;17世纪末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8世纪,瓦解中的封建旧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建立途径 革命、改革 战争、改革 反复革命,国民议会制宪
行政权 首相内阁 总统 总统、总理内阁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历史影响 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大力向外扩张和掠夺
材料二: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的国家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也采取革命或改革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够成功做到这一点,毕竟各国历史条件不同,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亚非地区,除日本外,其他国家最终都没有成功,并逐渐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改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法两国进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同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非地区,除日本外,其他国家最终都没有成功的原因。
32. 近代以来,由于各时期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在对外贸易中态度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经常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史学月刊》等改编
材料二: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清政府和当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不同态度。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对外贸易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33. 历史人物,特别是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优秀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每当我们的民族出现危机,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群“民族脊梁”挺身而出,他们临危不惧,为民请命,为国献策,或改革或革命。历史上这样的“民族脊梁”甚多,如两宋时期的范仲淹、王安石、岳飞;鸦片战争前夕的林则徐、魏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都是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选取你心中的“民族脊梁”,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选人物,能史论结合充分说明所选人物作为“民族脊梁”的理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云南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不仅限于元谋人,考古还发现了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可知云南古人类遗址并不限于元谋人,还有其他古人类遗址,说明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A项正确;
没有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先进性,排除B项;
云南古人类遗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是统一性,而是各具特色,排除C项;
没有同其他地区对比,无法得出落后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三星堆遗址,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三星堆遗址,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C
【解析】A.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B.法家思想提倡严刑峻法,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C.据材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向善”“德大称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
D.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和尚贤,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为巩固政权,采取一系列汉化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汉化的措施,推动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歧视”不符,排除A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材料没有涉及到对汉族地主官僚的扶植,排除C项;
根据材料中的“定高门”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门第,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其灭亡原因具有相似性”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C项正确;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是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排除A项;
秦朝和隋朝并没有藩镇割据,排除B项;
励精图治,吏治清明,也是有利于巩固统治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隋朝灭亡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统一后的秦朝只存在十几年,隋朝也不过二十几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隋朝灭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5.【答案】D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宋朝科举录取总数以及年平均录取数,较之唐朝,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宋朝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更加重视文治,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取士,并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宋朝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并未提及分化事权,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及所学可知,明代统治者设置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帝在法理上成为了真正的政府领袖,一切最高命令由皇帝发布,体现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明代中央官职得到优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
C.材料未强调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
D.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皇权的加强,并非内阁地位逐渐提高,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朝的内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明朝的内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是清朝的,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驻藏大臣是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政府中央交流的驻扎大臣,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顾炎武的主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贵”是顾炎武提出的,大意是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正是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故D正确。
A.选项属于程朱理学的内容,和爱国思想无关,故排除A。
B.选项是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他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故排除B。
C.选项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批判的是宋明理学,和爱国思想无关,故排除C。
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1857年”“英军在中国的残暴行为”可知,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的侵华战争,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排除C项;
材料说的是英国侵华,给中国带来灾难,太平天国运动是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帝制思想仍然存在影响,B项正确;
材料反映封建帝制思想依然存在,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封建帝制思想的影响,并不能体现民众接受了文明开化的习俗,排除C项;
材料反映封建帝制思想依然存在,无法得出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中的“1918年”、“北京大学”、“蔡元培”、“陈独秀”并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该图片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爱国群众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与材料中的时间和人物均不符,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在1898年,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与图片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8年”、“北京大学”、“蔡元培”、“陈独秀”,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B项正确;
武汉会战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会战,与材料“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不符,故排除A;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与材料“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不符,排除C项;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与材料“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长征,依据材料“翻越40多座巨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8月,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长沙。1938年,三校迁往昆明,在昆明联合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犯、国土沦丧,学校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考虑到教育为抗战服务的任务,同时考虑到教育为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服务的远期目标,将部分高校迁往西北西南,调整重组,A项正确;
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解放战争的时间是1946年至1949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年至1937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C项正确;
“美国停止对朝鲜的侵略”是结果,并非原因,排除A项;
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际地位提高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影响,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朝鲜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朝鲜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求同存异”,可知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通过阐明同亚非国家的异同,来继续发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关系,A项正确;
此时中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
20世界50年代,我国尚未打破欧美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C项;
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历史结论的解释,“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的主观认识,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客观历史事件,不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不属于历史结论,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方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方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可知中国的倡议理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①③正确,A项正确;
②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④“主导作用”,②和④表述错误,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中国的外交,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中国的外交,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可以看出,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是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故D正确。
文明的多元、阶级、国家机器和法律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A、B、C项。
19.【答案】C
【解析】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因此,题干材料中的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市民阶层。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城市兴起的过程”。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在极盛时期,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B项正确;
罗马帝国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395年后分为西罗马帝国(395年—476年)和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拜占庭帝国位于连结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中陲,拜占庭帝国于七世纪中期达到极盛,与材料 不符,排除C项;
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后来逐渐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阶层是武士,C项正确;
天皇是幕府时期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是卫士或随从,排除A项;
将军是幕府时期的实际统治者,与材料“卫士或随从”不符,排除B项;
大名是日本封建领主,拥有大量土地或庄园,与材料“卫士或随从”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的人口从原来约2500万减少到约150万,印加文明的人口从原来约900万减少到约60万。”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的土著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活动,C项正确;
罪恶的黑奴贸易使大量非洲地区的精壮劳动力锐减,排除A项;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并不是美洲土著人口锐减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并不是美洲土著人口锐减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517年”、“派人到德国推销赎罪券。教皇的这一欺骗行为激起了德国各阶层的愤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激起了德国各阶层的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故A项正确;
启蒙运动的是时间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首先发生在意大利,故C项错误;
科学革命兴起的时间是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517年”、“派人到德国推销赎罪券。教皇的这一欺骗行为激起了德国各阶层的愤怒”,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B项正确;
这些斗争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
印度成立了“国大党”,排除C项;
“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亚洲觉醒,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亚洲觉醒,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本发表于150多年前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D项正确;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未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排除A项;
《独立宣言》是1776年7月4日由大陆会议通过,宣布北美英属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的文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的解放黑奴的文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③伦敦1830~1850年的市政府档案文件”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评估正确,C项正确;
①属于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不是最高,排除A项;
②是绘画作品,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
文学作品、绘画、档案都可当佐证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7.【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苏俄面临严重的国内外形势,为了巩固政权,打退敌人的进攻,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都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柏林墙”成为美苏“冷战”的符号和象征,A项正确;
“柏林墙”的修建反映了美苏双方激烈的冷战对抗,“对抗结束”表述错误,排除B项;
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项;
“柏林墙”的修建不利于西欧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在2015年12月倡议设立的某国际性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倡议设立的机构,D正确;
ABC均不是中国所倡议,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0.【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用于疫情防控,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信息化,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当中有几个力量团体比较突出,不体现世界多极化,排除A项;
材料体现是把信息技术用于防疫不是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文化,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1.【答案】【小题1】相同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阻碍;启蒙思想的影响;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等。
【小题2】原因:历史条件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民族优患和改革意识不强;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制约;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影响等。
【解析】本题考查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一问要结合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不同态度:清政府被迫开放,当代中国主动开放。
【小题2】特点:由特区到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再到内地;由点到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开放战略。
【小题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外开放的原则。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政府和当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不同态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的特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对外贸易中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3.【答案】首先,根据材料信息,选取心中的“民族脊梁”,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史实;其次,对所选人物进行阐释,可从人物的身份、主要功绩等展开论述,比如:选取人物为毛泽东,可先点明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新中国的缔造者。再次列举毛泽东的功绩,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正确指挥红军长征;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建设贡献了力量;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等。围绕人物所做贡献列举史实作答,史实正确,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1:毛泽东。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新中国的缔造者。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正确指挥红军长征;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建设贡献了力量;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等。
示例2:王安石。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变法,措施丰富,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如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等。变法虽然失败,引起了激烈争议,但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政府增加了大笔收入。
示例3: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首先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1894年,组织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成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提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综合,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综合,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