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7课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7课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8-30 10:3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了解苗族的服饰文化,感受服饰纹样图案的深刻内涵与美感,掌握纹样设计思路与技巧。
通过“做中学”的活动设计,观察、赏析与探究苗族服饰文化,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设计苗族文创产品,并讲解作品设计寓意。
体验设计的乐趣,提高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锻炼观察与表达能力,提高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苗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瑰丽、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图案纹样的服饰,了解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难点:纹样形象的特点、寓意和对比色的运用。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主体地位) 教师活动(指导作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进入角色,观察图中餐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回答。 初步了解苗族非遗文化的魅力。 以“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为学习动机,走进课题“绣在服装上的故事”。 创设情境: 请用你们明亮的眼睛观察图中的必胜客餐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归纳总结:图中所出现的花纹是我们中国民族纹样,这也是成都首家“沉浸式非遗光影餐厅”,人们不知不觉间,就在最时髦的氛围里,体验了一把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事导入: 时序轮替,非遗如初。有这样一个民族,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用 一根针、一段线、一双手、一挑一扎、一勾一盘、绣出山川草木、纹样图腾。他们在服饰上记录着几千年来的民族历史,这就是苗族。 恰逢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即将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将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去探索那些被“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吧! 从生活常见的餐厅入手,提高学生互动性与参与度,在餐厅中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提高好奇度。 活动中感知教学情境,以便接下来更好的接触课堂新知。
新课讲授 观看视频,知悉苗族的历史文化。 知悉苗族如何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记录在民族服饰上。 一、苗族历史简介: 视频导入: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苗装,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苗族永远走动的民族的鲜明族徽。 通过视频,我们看到多姿多彩的服饰承载着苗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 通过视频直观地了解苗族独有的历史文化。
独立思考 分析问题 认识服饰背后蕴含着民族的迁徙史。 观察服饰部分图片,分析查找图中的几何线条种类,探索其分别象征着水波纹、山脉纹、平原纹,代表着民族漫长的迁徙史。 观察服饰部分图片,找出图中绘制的动物纹样,分析理解纹样背后的寓意。 了解苗族对部分动物有着强烈的图腾崇拜感,知悉部分神话传说,更深刻地了解苗族历史文化。 深刻认识苗族服饰上的图案的来源与背后寓意。 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探究其特征。 观察、思考服饰图案在构图上有何特点,并回答。 知悉苗族服饰图案在设计上有着一定的规律,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 观察、思考服饰图案在色彩上有何特点,并回答。 知悉苗族服饰用色大胆, 喜用红、黄、蓝、黑、白,善用对比色加强色彩间的对比,视觉效果强烈。 二、苗族服饰探究: (一)图案美——图腾崇拜、迁徙历史 图案背后的寓意: 迁徙历史: “穿”乘千年,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是苗族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融进服饰文化当中。 几何纹:几何纹是人类最古老的纹饰之一,苗族用水波纹、山脉纹、平原纹等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描绘在衣裙之上,以寄托绵绵的古老情思。简单的线条组合变化,背后却是苗族人用心血绣染出的民族史书。 图腾崇拜: 苗族信奉“万物有灵”,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也能创造出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拥有自然才有的外在力量。 你还能找出下图服饰中绘制着哪些动物图案吗? 龙纹:苗族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因为龙掌握着水的命脉,但是牛又是他们从事农业活动离不开的动物,于是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龙和姜央都是蝴蝶妈妈所生,所以服饰中的牛龙图案也有着对祖先崇拜的意思。龙纹象征着尊贵和权力。在人民心中,龙是一切最漂亮、最神气、最有本事、最富有的事物的象征。 除了龙纹,苗族对蝴蝶纹、鸟纹、鱼纹均有图腾崇拜的神话传说。 展示部分纹样图片,给予简单介绍: 蝴蝶纹:我国古史传说认为,苗对蝴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九梨”部落首领黄尤。苗族发现了蝴蝶生卵,卵生虫,虫生蛹、蛹化蝶的神奇再生历程,从而渴望拥有蝴蝶那样的生命程式,所以将对蝴蝶的崇拜寄予到蝴蝶纹中。 鸟纹:古时传诵鸟有不死之身,所以影响了苗族先民,他们会以鸟为祖先,希望能像鸟一样生出双翼,上能通天,又可以拥有不死之身,借此达到强大种族的意义。鸟,也被作并祖先和繁衍子孙的象征。 鱼纹:在苗族,鱼是一种繁衍子孙和配偶婚姻的象征,它是一个寄托了求孕多子的吉祥符号。而蜡染图画中频繁出现一种鱼纹结合体,在苗人看来,鸟是男根的象征,鱼是女阴的象征,所以鱼鸟的复合体则代表了夫妻恩爱,多子多福。这样创新的目的是借助鱼极强繁殖力来寓意种族的繁荣昌盛。 总结:苗族服饰纹样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神秘的图腾让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历史,回顾了苗族历史文化。 (二)造型美——对称重复、构图饱满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苗族服饰刺绣,其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 请你观察以下服饰图案在构图上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构图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每幅均有主、副图案;并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画面饱满且和谐。 (三)色彩美——用色大胆、对比强烈 民族色彩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那么地明艳,苗族也不例外,大胆的用色让人们对其记忆深刻。 请你观察以下苗族服饰中图案色彩有什么特点? 总结:苗族喜爱浓郁的色彩和厚重的艳丽感,喜用红、黄、蓝、黑、白这五种颜色。并且大胆用红配绿、蓝配橙等对比色,加强色彩间的对比。 学生根据中国地图了解苗族迁徒的路线,学生感受、观察、思考。 加强图像识读意识,同时巩固新知。 本课重点内容,着重分析与讲解。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根据“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初步确定自己的设计方向与理念。 观看示范图示,知悉设计步骤。 短短时间,我们已经走进苗族的千年历史,去探索了那些“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接下来请根据非遗文创大赛邀请函,小组讨论,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民族文创产品,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苗族这个优秀的民族呢? 总结:经过激烈的讨论,想必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创新想法,让我们通过微视频,来看看怎么将苗族纹样设计在各类文创产品上吧! 播放教师示范设计图示。 贯彻“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练习课堂知识点。 教师示范,学生更直观感受设计步骤与方式。
艺术实践 巩固提升 知悉设计大赛要求,开始独立创作。 苗族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要求: 文创设计产品充分体现苗族纹样特征: 巧妙运用动物纹与几何纹设计图案; 构图饱满、和谐; 颜色丰富、对比强烈; 设计稿美观、整洁; 说明区字迹工整、语言有逻辑。 提前说明强调设计要求,减少设计过程中的失误。
展示评价 交流分享 课毕,推选小组完成度较高的学生作品以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 组织自评,组内互评; 将作品收集展示于“非遗文创设计大赛”海报区,教师统一点评。 多主体评价。
总结梳理 概括总结 深刻认识到苗族等非遗文化的现状,树立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文化,那么谁会爱上这个文化呢?择一身,终一身。修复者们在传承中守望,苗族博物馆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世代传承苗族文化血脉,苗族技艺才能源远流长,非遗文化才会经久不衰,能看到一部苗族简史的轮廓,见到一个苗族社会的缩影,保留下一批苗族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贡献。 将课题思路从认识服装上的故事上升到整个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上。
主题拓展 回顾课前导入。 了解艺术就在身边,应该做自己家乡文化的宣传官与传承者。 课后自行了解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着民族文化。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民族文化是尤为珍贵的,当别人还在研究怎样做好一间餐厅的时候,必胜客已经开始将目光放在文化与传承的社会议题上,体现了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挖掘、保护和输出的愿望。 其实,非遗文化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比如老师就是少数民族——羌族的一员,我将羌文化融入现代化的产品设计中(展示物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的家乡文化。   让我们敬请期待新时代下,非遗文化还将为我们带来哪些新惊喜。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辛苦大家啦,下课! 反馈课前情景,起到总分总的教学情境。 初步认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理解到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