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印
曹操
短歌行
“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南朝·钟嵘《诗品》
“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过矣。”
——曹植《与杨德祖书》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曹丕《与吴质书》
创作背景
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先后击败吕布等诸侯豪强,又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消灭袁绍势力,并征服辽东,平定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随即亲率大军,饮马长江,准备与孙、刘联军决战,进而统一全中国。
创作背景
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同年十一月月圆之夜,曹操乘船检阅三军,置酒与众文武欢宴,酒至酣处,他横槊赋诗,所作之歌就是《短歌行》。
后世评价
题解
行:歌行体,古代诗歌体裁,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长歌:《乐府题解》“长歌正激烈”
短歌: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
一般认为长歌与短歌的区别在于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热烈奔放,短歌是微吟低徊,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印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课堂探究一
诗眼是哪个字?
忧
课堂探究一
2. 作者在“忧”什么?
人生短暂、贤才难得,功业未就
课堂探究一
3. 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高昂积极
课堂探究二
人生苦短(忧)
贤才难得(忧)
功业未成(忧)
求贤若渴
一统天下(志)
欲扬先抑
请画出《短歌行》中曹操的情绪变化曲线
课堂探究二
《短歌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感叹,同时表达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
作者如何写“忧”?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课堂探究三
借代
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比兴
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用典
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以及求贤若渴、慷慨激昂的宏伟抱负。
主旨总结
拓展知识
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华民族内部大动荡、大残杀、大分裂时期。这时政治上极为混乱,政权更迭,战争频繁,同时温疫、饥荒,使社会人口急剧下降。有数字表明,东汉末,人口约5600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乱,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下降到90万。汉末大动荡最后活下来的,不到原来的1%。所以中国文人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无有过于魏晋。
拓展知识
然而雄才大略的曹操群却能慨当以慷,把生命苦短的慨叹变成雄心壮志的慷慨,将忧苦上升为豪情,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突破,而且这种忧苦为慷慨的主题日后成为古典诗歌的核心母题,到唐代诗歌中,特别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扬光大,达到高峰。
拓展知识
面对人生短暂,曹操也忧,但他忧贤才,忧功业,忧天下,让这个忧忧得豪迈,忧得洒脱,忧得让敬佩,他忧出了诗歌母题的突破,忧出了积极入世的情怀,在天地间忧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安文字,一个空前灿烂的魏晋风骨,一个传世悠久的中国文化,华丽的完成了一次时代精神的突围。
课后作业
背诵诗歌
为曹操写一段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