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月 迹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作品《鬼城》《二月杏》《废都》
成就: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学习目标
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词语。
2.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我 会 认
袅
嫦
娥
嫉
妒
niǎo
cháng
é
jí
dù
瓷
cí
近义词
踪迹---
行踪
累累---
重重
倏忽---
突然
嫉妒---
妒忌
反义词
累累---
稀疏
倏忽---
慢慢
嫉妒---
欣赏
粗糙---
细腻
词语解释
【款款】
缓慢。
【袅袅】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争执】
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
不精细,不光滑。
【面面相觑】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文章重点:寻月亮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 “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初读感知
文章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孩子们追踪月迹有哪几个阶段?
屋中盼月
镜中看月
眼中见月
院中望月
沙滩议月
河中寻月
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
课文精讲
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院中月”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
也圆多了
院子里月亮的样子:
月光:
玉玉的、银银的
月下桂树: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
句段感知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写出了河水的静,沙的细腻,月光的皎洁,写出了夜晚沙滩的柔和与光亮。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光亮白白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说明只要善于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月迹
中堂赏月——失望
院中望月——喜爱
树下争月——渴望
河边寻月——惊喜
沙滩议月——满足
月亮到处都有
美无处不在
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下课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