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31 09:06:15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九下·邹平月考)1991年8月19日星期一清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唐修哲把全体记者从睡梦中叫醒,开“飞行集会”。新华社总社从北京来长途电话告知,苏联发生政变。“苏联发生政变”的初衷是(  )
A.挽救联盟,避免解体 B.篡夺政权,个人独裁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全民动员,抗击侵略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1991年8月19日”可知是八一九事件。据所学知,1991年发生在苏联首都的“八一九事件”,其初衷是挽救联邦,避免解体。但这次政变不到三天就失败了,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
2.“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该材料生动地描述了 (  )
A.美国的历史 B.苏联的历史 C.英国的历史 D.法国的历史
【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提示词“横空出世一战中”,知道此国家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结合“一朝解体”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苏联的历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2013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的讲座上表示:单纯地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是“不负责任的”。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D.美苏对峙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B、C、D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A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是外部因素。C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属于间接的外部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策略。
4.(2017九下·深圳月考)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使经济缺乏活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开始了改革,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但都失败,到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期间进行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最终使改革进入死胡同,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成诸多国家,ABC与题意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5.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综合国力不强
B.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C.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D.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后来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没有从跟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17·大石桥模拟)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C.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 “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宣布解散,标志世界两极格局结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7.(2017·无锡)“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可知,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故选A。
【点评】 本题以“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为切入点,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
8.(2017九下·邹平期中)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刚卸任首相的丘吉尔对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丘吉尔说的“大深渊”应该指的是(  )
A. 美苏之间的冷战 B.苏联境内的大峡谷
C.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弊端重重的斯大林体制
【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结合所学可知是赫鲁晓夫要进行改革,而丘吉尔说的“大深渊”指的是弊端重重的斯大林体制,因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发展。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所以答案选D。
【点评】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17九下·揭西期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这主要表明(  )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出苏联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大量问题。“无法恢复”体现出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17九下·盘锦月考)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内容。
11.(2016九上·滨州月考)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中共第一书记,举起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却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12.苏联的某位领导人针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粮食产量,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这位领导人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是发动的一场运动。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 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答案】A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戈尔巴乔夫所说的苏联落后的原因是当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改变,苏联就会落后。
【点评】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4.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1953年,赫鲁晓夫主要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60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ABD的人物出现时间不合题意,所以此题选C。
15.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党一档变为多党。
【点评】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6.“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分裂为15块碎片反映的是苏联的解体。
【点评】掌握苏联解体。
1 / 1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九下·邹平月考)1991年8月19日星期一清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唐修哲把全体记者从睡梦中叫醒,开“飞行集会”。新华社总社从北京来长途电话告知,苏联发生政变。“苏联发生政变”的初衷是(  )
A.挽救联盟,避免解体 B.篡夺政权,个人独裁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全民动员,抗击侵略
2.“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该材料生动地描述了 (  )
A.美国的历史 B.苏联的历史 C.英国的历史 D.法国的历史
3.2013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的讲座上表示:单纯地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是“不负责任的”。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D.美苏对峙
4.(2017九下·深圳月考)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5.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综合国力不强
B.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C.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D.忽视科技文化的发展
6.(2017·大石桥模拟)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C.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7.(2017·无锡)“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2017九下·邹平期中)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刚卸任首相的丘吉尔对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丘吉尔说的“大深渊”应该指的是(  )
A. 美苏之间的冷战 B.苏联境内的大峡谷
C.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弊端重重的斯大林体制
9.(2017九下·揭西期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这主要表明(  )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0.(2017九下·盘锦月考)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1.(2016九上·滨州月考)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12.苏联的某位领导人针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为提高粮食产量,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这位领导人是(  )
A. B.
C. D.
13.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14.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15.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6.“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1991年8月19日”可知是八一九事件。据所学知,1991年发生在苏联首都的“八一九事件”,其初衷是挽救联邦,避免解体。但这次政变不到三天就失败了,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提示词“横空出世一战中”,知道此国家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结合“一朝解体”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苏联的历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B、C、D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A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是外部因素。C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属于间接的外部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策略。
4.【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使经济缺乏活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开始了改革,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但都失败,到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期间进行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最终使改革进入死胡同,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成诸多国家,ABC与题意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5.【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后来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没有从跟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 “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宣布解散,标志世界两极格局结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7.【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可知,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故选A。
【点评】 本题以“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为切入点,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结合所学可知是赫鲁晓夫要进行改革,而丘吉尔说的“大深渊”指的是弊端重重的斯大林体制,因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发展。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所以答案选D。
【点评】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出苏联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大量问题。“无法恢复”体现出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内容。
11.【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中共第一书记,举起改革的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却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12.【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是发动的一场运动。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 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戈尔巴乔夫所说的苏联落后的原因是当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改变,苏联就会落后。
【点评】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4.【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1953年,赫鲁晓夫主要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60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ABD的人物出现时间不合题意,所以此题选C。
15.【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党一档变为多党。
【点评】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6.【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材料分裂为15块碎片反映的是苏联的解体。
【点评】掌握苏联解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