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无答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无答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2:4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引---探究---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案
课 型 探究课 课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年 级 高一 时间 班级 出课人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唯物史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革时期,且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变革的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将春秋战国放在特定时空环境中进行考察,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认识其发展全过程,辨明其新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原因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的形成,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爱家情怀。
重 点 难 点 重 点 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 点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
“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学法指导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他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启发学生: 对于这段材料的评述你有何看法?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问题导引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交融·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 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大交融: 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大发展: 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大变革:变法运动,专制集权 大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思考1】:春秋战国之际权力如何流动?导致这些变动的原因是? 【思考2】: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是如何形成的?华夏认同有何影响? 【思考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表现? 【思考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性质、重要的变法有哪些?商鞅变法有何内容和影响? 【思考5】: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有哪些? 结合教材 自学完成
合作探究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思考1】:春秋战国之际权力如何流动?导致这些变动的原因是? 流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原因: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权力大小 【思考2】: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影响? 2. 华夏认同: (1)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戎狄蛮夷等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社会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思考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表现? 1.经济发展 ⑴农业进步: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 ⑵手工业发展: ①冶铁技术出现 ; ②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③出现了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⑶商业发展: ①货币流通广泛; ②涌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③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思考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性质、重要的变法有哪些?商鞅变法有何内容和影响? (1)历史背景: 经济: ①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政治: ③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 ④战国时兼并战争频繁。 思想: ⑤法家思想出现。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重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⑸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领域措施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开阡陌,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发展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建立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治理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②实行什伍连坐制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儒家书籍;制《秦律》,轻罪重罚。
特点:依法治国、严刑峻法 意义意 义社会发展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社会转型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解体;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统一奠基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刑法严酷,赋税沉重,激化阶级矛盾。 三、百家争鸣 【思考5】: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有哪些? 1、时代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招揽人才; (3)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人才。 (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孔子思想主张 创始人孔子(春秋后期) 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有所改良代表阶级: 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文献整理: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传》《春秋》; 其思想都整理在《论语》中
老子思想主张 创始人老子(春秋后期) 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天地本原:“道”——天地万物的本原 朴素唯物史观: 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朴素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代表阶级: 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观点辑录:《老子》(《道德经》)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派别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阴阳家邹衍五行之间“相生相盛”代表着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法家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控制臣民,实行中央集权
影响: ①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对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对后世: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 演绎点拨 引领探究
训练提升 1.P11 学思之窗: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参考答案: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史记 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与守旧贵族关于是否有必要变法的对话。守旧贵族反对变法,提出“法古”“ 循礼”,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提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而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仅仅依靠“循礼”,无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的目标。 2.P13 思考点: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参考答案:参见“ 知识解读”部分。 3.P13 问题探究:查阅战国变法的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分析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吴起变法主要基于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现实问题,主要措施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疏远公族的特权。这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李悝变法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以“食有劳而禄有功 ”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颁布《法经》,确立封建法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公行赏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韩国治理成果显著,诸侯不敢侵犯。 4.P13学习拓展:查阅《诗经》和“ 楚辞”中的经典篇章,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参考答案:可选择《诗经》中的名篇,来体会古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比如《诗经 小雅 正月》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的不平。《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追求自身价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怀。家国情怀、追求个人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是《诗经》和“楚辞”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精选素材 情境设计 对接高考 能力提升
当堂 检测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 宅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 )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5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上述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必须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斗争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时机不成熟 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数十个地域文化, 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7.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 ,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8.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 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 ,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光大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10.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 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  )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 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3个子目之间逻辑性很强,讲解时要渗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通过材料、文物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历史概念较多,讲解时不易过于复杂,注意时间的分配。
同课章节目录